閏土和孔乙己,《彷徨》與《吶喊》,你還記得多少魯迅的文字?

2020-12-15 淘漉音樂

論起我國近代的文學革命家,最先想到的當是魯迅先生。

從《狂人日記》開始,筆名「魯迅」便被國人記得,有那麼一位先生,他的文字深深刻著對社會現狀的諷刺,還有一種對人類未來的憂憤。

於魯迅先生的身世,想必無需多說了,但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其文學上的成就是繞不開的前言。

《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以及《故鄉》中在皎潔月光下高舉叉子的閏土都是讀書時難以遺忘的記憶。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是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鬨笑起來。」

如同酸腐書生孔乙己,魯迅筆下的作品,大多都在反映著一件事:彼時社會思想的腐朽以及那個社會是如何將人慢慢吞噬的。

在《故鄉》中,被大家熟知的少年閏土,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最好的玩伴,一同看瓜刺猹,在雪地中用這小巧的籠子捕鳥,天真爛漫。

在時間的見證下,兩人慢慢長大,閏土也變成了他父親的樣子,眼睛腫的通紅,「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

而面容上的變化,並未影響先生重遇少年時玩伴的興奮,擊敗他地是那聲「老爺」「水生,給老爺磕頭」,魯迅便已知道,兩人之間有了隔閡。

閏土再不是活潑的少年,他被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折磨的像是個搖搖欲墜的椅子,吱吱作響的是舊社會腐舊的思想,和人民遍地的哀嚎。

說來也有趣,人類的劣根性在《故鄉》中也有描繪,曾是豆腐西施的楊二嫂開門見山的就說:

「哈!這模樣了!鬍子都這麼長了!……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忘了?真是貴人眼高……啊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

先生只得站在一旁,眼觀鼻鼻觀心的聽著這個「圓規」般女人的絮叨,臨走還不忘順走自己母親的一雙舊手套,完全沒了少年時猶記得的樣貌。

先生的筆下向來不缺這般源於生活的故事,世間的所有人性醜陋好像都在魯迅身邊發生,亦或者說被發現了。

將事情平述成文字,內核中蘊含的批判與力量,又是那般的巨大。

「魯迅的骨肉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場上的民族英雄」

從故事《吶喊》《彷徨》《故事新編》到散文《朝花夕拾》,再到數十篇雜文,是生活,也是對現實的譏諷與希翼。

若說《狂人日記》奠定了魯迅在中國文學地位,而《阿Q正傳》便是奠定他在世界文學上的地位。

其實正如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佔最大領土作家所言,魯迅本就在日本和韓國的思想浪潮上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而在歐洲各國的文化輸出還有一番趣事。

中國有個學者叫敬隱漁,從事法文翻譯工作,是首個翻譯羅曼·羅蘭文學巨著《約翰·克裡斯多夫》的人,收到羅曼·羅蘭回信後引起了廣泛關注。

也在羅曼羅蘭的驅動下,敬隱漁去了法國,在他的鼓勵下將魯迅的《阿Q正傳》翻成法譯本,是第一部在歐洲流傳開來的作品。

羅曼羅蘭看大肆稱讚,連寫三篇不同的推薦信給他的主編朋友,介紹這本文學作品:

「這篇小說是現實主義的,初看似顯平庸;繼之就會發現了不起的幽默;待到把它讀完,你就會吃驚的發現,你被這個可憐地怪傢伙給纏住了,你喜歡他了。」

先生的文字就是這般,看得到人間所有的苦與難,但讀起來又是那般的舒暢,沒有那種痛徹心扉地、直觀地痛。

一切的一切都是四平八穩的,在把自己生活中的經歷,自己看見的,想到的事,講述了出來,卻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不只是小說集,散文集和雜文集也是如此,像散文集中的《阿長與山海經》,《父親的病》,《藤野先生》;雜文集中的《咬文嚼字》,《戰士與蒼蠅》,《燈下漫筆》等等系列作品。

先生的文字向來是帶有力量的。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

先生一生有兩個妻子,一個「母親送的禮物」朱安女士,一個是許廣平女士。

朱安是母親許配給魯迅先生的妻子,在那個舊社會包辦婚姻再常見不過。

「他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早在日本留學時,被母親定下了這門婚事後,先生就表達過不滿。

不滿的或許並非未曾見面的妻子,而是比比皆是的陋習,「要朱安放腳,進學堂讀書」。

被騙回來結婚那天,朱安特地穿了一雙中等大小的鞋子,但才下轎子,填滿了棉花的鞋子便掉了下來。

謊言就和先生筆下的社會陰暗與陋習一樣,像個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破了。

陪伴婆婆的幾十年間,見過許廣平,把周海嬰視如己出,和先生始終形如路人。

魯迅並非沒有考慮過離婚,但在那個年代,被休的女人是備遭人們鄙夷和唾棄的,誰知有多少同楊二嫂般尖酸刻薄的人在等著看好戲。

先生對他人的關愛向來極多,對家人更是如此,通信極多,許廣平78封、周作人18封、母親48封半。

從《狂人日記》開始,18年間先生筆耕不輟,創作出眾多文學形象,先生的作品仿佛有著不朽的魔力,直至今日,仍然擁有眾多讀者。

2015年9月9日,作家榜出版了《魯迅經典全集》,其中附帶384篇插圖本典藏版,全集分為4部分:小說全集、散文全集、雜文集、家書集。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小夥把魯迅的詩寫成歌詞,走紅後他表示:希望魯迅的文字早點過時
    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詞改得怎麼樣:昏沉的夜 燈火溫吞地滅我昏沉的夢裡 故事拉開畫卷鮮花和雲朵在水影裡升騰搖曳我坐在小船 岸邊是村人和月好的故事都融化在水裡了昏沉的夜裡我猛然睡醒了以上是節選的一部分,從這一段文字來看,吳同學並不是直接照搬魯迅的這16首詩,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來重新理解了它。
  • 你以為你是魯迅,最終活成了閏土
    01、我們最終活成了閏土還記得年少時候我們讀過的魯迅的小說《故鄉》中,那個活波可愛的閏土嗎?兒時不知文中意,如今再讀已是文中人。小時候,總以為自己是《故鄉》中的「我」,是迅哥,也可以間接暗指魯迅自己,但如今,人到中年,農村出來打拼的我們,才慢慢發現,其實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閏土。
  • 魯迅曾是餘華唯一討厭的作家:少年不識魯迅味,讀懂魯迅已中年
    魯迅是餘華學生時代唯一討厭的作家,可是若干年之後,他被魯迅的一顆子彈穿越身體,從此對魯迅黑轉粉。原來他在重讀魯迅後,顛覆了原先對魯迅的認知和偏見。他被魯迅《狂人日記》裡面的一句話一擊命中:「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多看我兩眼呢?」這是小說中的狂人——一個精神病說的話。一句話就把一個精神病患者寫得栩栩如生,這就是大師手筆。餘華說,在《孔乙己》裡,魯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
  • 再讀《孔乙己》:年少看不懂孔乙己,看懂已近中年活成了孔乙己
    魯迅是個神奇的作家,少時的課文裡有很多魯迅的文章,但在當時並不覺得有多好,等到人近中年再讀,只覺得心驚,方覺當年不覺得好只是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歷太少,對世事人情都體會太少,等我們有一定閱歷人生近半,方知魯迅是如此清醒和辛辣。
  • 《吶喊》與《彷徨》中為何有如此之多的邊緣人物?
    魯迅在談到自己的小說時,曾說:「為什麼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可以說,魯迅創作《吶喊》與《彷徨》的初衷在於改良國民,促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魯迅刻畫這些邊緣人物的目的也大多在於此。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社會始終處於接連不斷的政治動亂中,各個政治利益集團間相互爭鬥,造成下層人民成為戰亂的犧牲品。死亡的過於頻繁,讓人們對於個人的生命形成了習慣性的漠視,每一個底層人物都處在了邊緣化的位置。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短衣」和「長衫」、「底層階級」和「上層階級」、「在櫃檯站在喝酒」和」在房子裡坐著喝酒「、」素菜「和」葷菜「,階層等級感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一個腐朽病態的社會風貌躍然紙上。而孔乙己,屬於第三種酒客。孔乙己是一個帶有「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環顧全文,魯迅先生以酒館夥計的第一人稱,用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講述了孔乙己的悲劇。酒館裡的人,無論是夥計,還是掌柜,抑或是短衣幫和長衫主顧,他們見到孔乙己都有一個共同的反應——笑。
  • 彷徨的時候,去看看魯迅4處故居,那裡藏著最好的生活
    紹興的老屋子給魯迅養出了幽默。是追著蟬,趕著叫天子的童年日子,讓他在針砭時弊的文字裡,還能時不時蹦出「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的句子。那時候魯迅在老家有個好朋友,叫閏土。我們都能記得起那個月下刺猹的少年。
  • 鄉土小說中魯迅對故鄉的複雜態度:讚美著、批判著、啟蒙著
    魯迅的鄉土小說創作包括《孔乙己》《藥》《風波》《故鄉》《阿Q正傳》《社戲》《離婚》《祝福》《在酒樓上》等,這些作品中故事發生的地點——鹹亨酒店、魯鎮、未莊、龐莊、S城、等等無不是紹興一帶農村和小集鎮的化名。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魯迅塑造了很多人物,但是在眾多人物中「少年閏土」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為何強調「少年」呢?因為少年時期是人生中最為純真和幸福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好像帶著某種隔絕屬性,可以在屏蔽純真之外,將現實世界裡面的蠅營狗苟全部隔離掉。
  • 魯迅一生到底掙了多少?折合成人民幣又是多少?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那時候是什麼年代,那麼貧困能有這一些收益的確是土豪了,可是給人的印象中魯迅也是一個較為貧困的人呢,是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呢?現階段,人們相對於魯迅先生的異議頗大,有些人說他太偏執,有些人說他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沒法企及的高山。但不管怎樣,大家都不能忘記魯迅先生,不能忘記先生的精神和節氣。
  • 再讀魯迅小說《孔乙己》:真正的救贖,從來不會缺席
    魯迅先生因此棄醫從文,用他犀利的筆墨,口誅筆伐,直擊人性中的自私冷漠,以期喚醒國人的獨立抗爭意識。再看《孔乙己》,看客們的行為竟然更令人震驚了。‖看客們的極度自卑心理「孔乙己,你怎麼沒撈著秀才呢!」看客們就是看孔乙己的笑話罷了。但是方式如此直白,肆無忌憚,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還是第一次,由此可見魯迅先生的憤慨。
  • 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
    題:魯迅沒有嘲諷孔乙己,作者是在自嘲,還拉上孔子!最悲劇的是,人人都是孔乙己,孔子和魯迅何嘗不是孔乙己?大千世界的你和我何嘗不是孔乙己?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何為「孔乙己」?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
  • 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魯迅在《故鄉》寫閏土的話值得借鑑
    其中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寫作時一定要學會先寫「人」,把人寫活了、寫真了,你的作品也就跟著活了,也有人讀了。高爾基所說的「人學」的意思應該是「人的身上有學問」,文學創作中如何寫「人」,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我們平時善於觀察、分析和研究人物的細節,多讀名家的相關作品,讀得多了,也同樣把人物寫得接地氣、有血有肉、真實可信。
  • 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少年時的歡樂與靈動,人到中年的木訥,強烈的反差,讓《故鄉》這個短篇小說,觸動了多少人脆弱的心靈。捕猹少年:閏土少年的閏土和魯迅之間沒有成年人世界中的等級觀念,兩個少年也因此結識。少年的閏土,眼神中充滿了靈動,意氣風發,雖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有些不適應,但是同齡魯迅的出現,讓他很快就忘記了這份不適,和小夥伴愉快地玩耍起來。
  • 六年級第24課《少年閏土》預習筆記,初次品讀魯迅先生作品
    ②修改文字。1918奶奶,他首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
  • 頂級寫人技巧:統編教材中魯迅用《少年閏土》告訴你
    比如,寫外貌離不開濃眉大眼;寫事件離不開生病時關心我,傷心時安慰我,寫事件離不開「小時候、記得有一次」云云。寫完之後,隨手扔了。問你寫過誰,答曰,好像寫過那誰誰,其實早已不知道是誰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結起來也無非就那麼幾條罷了。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大師魯迅先生的腳步來看看他是怎樣寫《少年閏土》的。
  • 《孔乙己》|在涼薄世界裡堅守的孔乙己,不僅是個被嫌棄的邊緣人
    這樣的邊緣人,讓我想起魯迅《吶喊》作品裡的人物:孔乙己。孔乙己的身上,有著跟松子很是相似的特質:一樣的被眾人嘲弄著過完那一生,一樣的有著在世間無處擺放孤獨的靈魂,一樣的曾被那個失望透頂的世界所拋棄和遺忘。但細思在封建制度大環境下成長的孔乙己,真的會和受日本文化薰陶的松子一樣嗎?
  • 《孔乙己》:一個邊緣人的尷尬和寂寞,折射出人性的涼薄和冷漠
    第二層意思,一襲破舊汙穢的長衫寓意著孔乙己想要融入上層世界的幻滅,就如這件長衫一般,早已破敗不堪,孔乙己眼裡看著,心中卻還固守著這個可笑的念頭,可笑可氣又可嘆。孔乙己極力想進入上層世界,卻求而不得,丁舉人為首的階層對於孔乙己的排斥和無情打壓,是刺向他的第一把刀。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魯迅創作的有關故鄉的小說和散文,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還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故鄉情懷。尤其是《故鄉》中的少年「閏土」形象,更是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閏土真實的人生卻是被魯迅家解僱辭退,因積勞成疾沒錢醫治,50歲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