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是海南省省會,也是中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海口富有南國海濱自然旖旎風光,又稱為椰城。海口自北宋以來,已有千多年來的歷史。
1926年12月,海口正式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1988年4月13日,海南行政區正式攤銷,同時成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海口市從此成為海南省省會。
1、海口中山路是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最早的道路之一
們所生活的城市基本上都會有中山路,這些城市的道路基本是在北伐戰爭結束後,才開始興建和命名的。而海口市的中山路命名的時間在1924年,遠遠早於其他城市的中山路。
海口中山路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年間。現在的中山路東西走向,長約207米,街道兩旁多是南方獨有的騎樓式建築。海口的騎樓與廈門騎樓相比,呈現了嶺南與西洋兩種風格混合的特性。
現在,經過重新打理過的中山路,富含海口獨特的生活氣息,是海口充滿文化底蘊的老街,儼然成為了海口的新地標。
2、與大海和山丘沒有一丁點關係的丘海大道
丘海大道位於海口市秀英區, 這條大道與大海一點關係都沒有,是取被稱為海南雙璧的丘浚(濬)和海瑞兩人的姓而命名。在丘海大道上,有丘浚與海瑞的墓園,
丘浚和海瑞都是瓊山人,明朝人。我們對海瑞都很熟悉,號剛峰的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在民間都有青天一說。而丘浚除了政治外,對理學、經濟學和文學都有鑽研,他比英國人早兩百年提出了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被史學家譽為明一代文臣之宗。
在海口,現還有丘浚故居,以其諡號命名的文莊路(丘浚諡號「文莊」,文莊路又被稱為千年府城第一古道)和海瑞故居。
3、獨有的貶官文化展示地五公祠
在古代的海南,屬於遠離京城和中原的蠻荒之地,非常偏遠,加之還有無法逾越的天塹瓊州海峽,於是在中國古代的唐宋時期,對官員次重量級的懲罰就是貶謫並流放瓊州(今海口)和崖州(今三亞)。而到了明清時期,官員流放基本都在東北寧古塔。
五公祠被稱為海南第一樓,樓裡祭祀的是唐宋時期被貶海南的著唐宋年間被貶海南的李德裕、李綱、趙鼎、胡銓和李光五位賢臣名相、忠義之士。
五公祠與周邊的學圃堂、西齋、東齋、蘇公祠、瓊園一道,構成了貶官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被貶海南的官員中,名氣最大的就是蘇軾蘇東坡。在宋朝,流放海南是次重量的刑罰,蘇東坡在如此嚴懲的情形下,竟然會生出樂不思中原的情節。當然,真正如蘇東坡這樣苦中作樂的貶人士,也是僅此而已。
4、海口地名的特色
黎族是海南最早居住的民族,因此在海口的地名中有很多與黎語相關的字,同時也有海口本地臨高語的特色。比如:抱東村、抱羅路、東保路等,在黎語中,抱和保是村的意思。多甫村、多蘭村、和公村、美公村。臨江語裡多與和是田的意思。
海口椰樹眾多,有很多關於椰的地名,如椰博路、椰塘路、椰航路、椰合路、椰航路等。
走在海口的街巷,適宜地享受著大自然的賜予,看著挺拔的椰子樹與海天混為一個,在模糊,千年的海口歷史融在了地名裡,正在向你我默默訴著一個個永恆的故事。
大家也可以說出你所在的城市,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和有意思的地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