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燈」又叫「天燈」,據說是三國時的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在陽平被司馬懿包圍了,沒有辦法派人出去請救兵。諸葛亮情急之下,算準了風向,派人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把求救的訊息系在上面,後來終於順利脫險,諸葛亮又被稱為「孔明先生」,於是人們就把這種燈籠稱為「孔明燈」。這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熱氣球」了。
孔明燈分為支架、燈罩和燃燒物三部分。支架一般用輕巧、結實的竹篦製成,燈罩一般用棉紙或紙糊成,而燃燒物就是沾上油的粗布或金紙。孔明燈有大的,有小的,有圓形的,也有長方形的。孔明燈開口向下,想放飛的時候,就點燃底部的燃燒物,產生的火焰會使燈罩內充滿熱空氣,放手後孔明燈會冉冉升空。
孔明燈一開始用於軍事聯絡,後來被用於紀念親人、祈福、節日慶祝等。許多地方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有施放孔明燈的習俗,主要集中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海南地區。
雲南傣族地區在潑水節的時候有放孔明燈的習俗。到了夜晚,人們聚集在廣場空地上,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人們會一直看著這些孔明燈,直到它們消失在漆黑的夜晚中。他們施放孔明燈是為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可見諸葛亮還是很有人緣的。
臺灣人有元宵節放孔明燈的習俗,這習俗和清朝時鬧土匪有關係。臺灣的十分寮地區地處山區,一旦有土匪作亂,村民們就會跑到山裡躲起來。等到土匪走後,留在村裡的村民就會在夜間施放孔明燈作為信號,告訴山裡的村民,已經安全了,可以回家了。當時避難在山裡的村民回家的日子,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於是從那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寮地區的村民便以燃放孔明燈的方式來慶祝,並且和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因此十分寮地區的村民把孔明燈稱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海南的孔明燈又稱文燈、天燈,如今在海南已成為當地的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風俗,特別是在文昌、萬寧、儋州一帶的村莊裡,這種風俗非常流行。在文昌口音中「天燈」與「添丁」諧音,有男孩的人家會拿著寫有吉祥詞語的各式花燈自發組成「送燈」隊伍,在敲鑼打鼓的熱鬧氣氛中,繞著村子走到村中的廟宇前,這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家景興隆」的意思。
放天燈時,人們都要在燈上寫出自己的願望,與天燈一起升空,同時心裡祈求心願能夠實現。不過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品的提高,一些傳統的民俗又重新流行開來。每逢七夕節、元宵節等節日,全國各地都能看到施放孔明燈的景象。不過,施放孔明燈會帶來各種危險,容易造成火災、威脅飛機安全等,因此許多地方政府都嚴禁市民施放孔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