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鴨北京美食的「金 字招牌」
說起老北京的招牌菜,誰都知道,那就是「烤鴨」!北京烤鴨可是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著名漢族菜式。可以不誇張地說,只要提到烤鴨,人們頭一個想到的就是「北京烤鴨」。
為什麼北京烤鴨這麼聞名呢?除了配料和烹製方法之外,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它的用料是一種獨特的品種名貴的優質肉食鴨,北京填鴨。
等到填鴨長成後,它們的命運只有一個下場,就要上刀俎了。廚師通常先把鴨子洗剝淨,再給肚裡灌上冷水,再用鐵針把洩殖腔穿插封住,保證鴨體完整。烤制的時候,用的是果木炭火,由於肚裡涼水的冷卻作用,因而使做熟的鴨肉,色澤紅潤,肉質口感嫩滑。
雖說填鴨的餵養是統一的,但是由於烤制方法不同,導致北京烤鴨還分為兩大流派呢。一個是便宜坊為代表的「燜爐烤鴨」,一個則是以全聚德為代表的「掛爐烤鴨」。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分別以這兩派為代表,做出的烤鴨個個色澤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醉厚,堪稱天下美味。
那麼,這種北京烤鴨是怎麼流傳下來的?為什麼會分為兩派呢?相傳,在明朝初年,那時候首都還在金陵即今天的南京。南京的老百姓喜歡吃種「板鴨」,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愛吃。 甚至據說,朱元璋「日食烤鴨一隻」,每天都要吃一隻,夠有胃口的。
既然皇帝好這一口兒,下面的御廚們也就為了討好萬歲爺,想方設法竭盡全力地研製鴨子的各種新吃法。沒多久,這些御廚們果然有了成就,研製出了兩種獨特的新烤法,一種是叉燒烤鴨,一種則是燜爐烤鴨。
之後,首都遷到北京,自然也帶走了宮廷裡烤鴨的御廚。這下北京的紫禁城裡,便有了烤鴨。到了嘉靖年間,官廷的烤鴨漸漸傳到了民間。原因很簡單,御廚們也要退休,退休了就要出官。老「便宜坊」那些退休的御廚們,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開始掛牌開業,這也成了美食史上北京第一家烤鴨店。
不過,那些廚師們大都是來自金陵的,因而當時的烤鴨被稱為「金陵片皮鴨」,因而店門口還時常特意掛著「金 陵烤鴨」的幌子。金陵烤鴨便在北京城享譽一時,
金陵烤鴨採用的是「燜爐」烤法。其實,這是一種地爐, 爐身用磚砌成,大小約一米見方。 通過爐內炭火和燒熱的爐壁,慢慢烤制而成,就像烙大餅那樣因是封閉的,謂之「鴨子不見明火」。
由於用的是暗火,因而需要高超的技術,必須掌握好火候和爐內溫度。如果溫度過高,鴨子會被烤焦;如果溫度過低,鴨子內膛肉會不熟。但是這種鋼爐烤鴨,外皮油亮酥脆,肉質潔自細嫩,口味相當鮮美。
到了清朝晚期,在1864年,「全聚德」烤鴨店也跟著掛牌開業,並且聘請的懸曾生宮廷裡當差的名烤鴨師傅、 目的是獨特「掛爐」技術,跟金陵烤鴨技術不同,而又獨具風味,從而使「全聚德」的牌子名楊京城,與便宜坊對峙起來。
除了餵養和烤制特殊之外,烤鴨的吃法也有講究的,普遍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吃法,口味比較清甜,通常不放蔥和蒜,烤鴨店裡的跑堂們,一看來的是女客,便知道該怎麼下手,端上烤鴨後,必然還會上一碟白糖。至於第二種吃法,通常是甜麵醬加上蔥條,還可以搭配蘿蔔條、黃瓜條。吃的時候,少不了荷葉餅。用荷葉餅卷食鴨肉,這是人們早年喜歡的一種方式。先用筷子挑些甜麵醬抹在餅子上,再放幾片鴨肉蓋在上面,然後放上幾根蔥條、蘿蔔條或者黃瓜條,再捲起荷葉餅,咬嚼起來,滿嘴生香。
還有一種吃法,就是用蒜泥加上甜麵醬,另外還可以搭配蘿蔔條等東西。為什麼用蒜泥?因為它能解油膩,通常拿片好的烤鴨蘸著蒜泥和甜麵醬,這樣吃來,在鮮香中多了一絲辣意,風味獨特,這種佐料和吃法被不少食客青睞。
總之,北京烤鴨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美味,京城一絕。到了首都北京,即使溜達了天安門,登上了古長城,但如果沒嘗過地道的北京烤鴨,仍然不算到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