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數字三月街民族節線上活動今天開幕了,節日活動將持續到4月13日。
2020年這個大理三月街可以說是相當特殊。採取的是線上展示方式,所有人都是第一次遇到,說是見證歷史的時刻完全不為過。而以往的傳統賽馬、唱歌、做買賣將以全新的方式呈現。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很多人聽說大理三月街變成線上展示時,腦袋裡都會蹦出疑問:「三月街都變成線上,那還有什麼意思?」以前去三月街就是要感受那人山人海的氣氛,逛街吃東西才有動力。可是一想到現在雖然疫情得到控制,但近來有境外輸入病例,還是選擇安全為上吧。
已延續近千年歷史的大理三月街民族節,是雲南西部最為古老而繁榮的貿易集市和民俗活動的傳統盛會。
傳說洱海邊有一個打魚的小夥子,妻子是龍王的三公主。有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晚,月亮特別皎潔。三公主抬頭望月,想起那是嫦娥在月宮舉辦一年一度的月街。她就叫來了一條龍,夫妻雙雙騎著去趕月街。月亮上的街市貨物繁多,看得人心花怒放,可所有的貨物只能參觀不能買。空手而歸的夫婦倆在回家的路上商量定了一個主意:也要在蒼山腳下舉辦一個月街,而且要讓大家想買什麼就能買到什麼。於是,他們就來到蒼山中和峰東麓的緩坡上,種了一棵大青樹,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起在樹下做買賣七天。於是,有了這樣的一個熱鬧的集市,而人們習慣將這個節慶稱為「月街」。
大理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
大理三月街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個交換場所,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
大理三月街除貨物交易之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如對口歌、射箭、賽馬、民族歌舞、白劇演出、花燈戲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對口歌
對口歌是一種由男女雙方對唱的山歌形式。它一般是由對唱雙方即興作詞而唱,也有少部分內容是根據傳說編唱,其歌唱內容相當廣泛,可敘事、可抒情、可描景。高度的口語化使得對口歌充滿了活潑浪漫的生活氣息,表現出能歌善舞的白族人民豐富的思想和情感。
吹吹腔
吹吹腔即白劇,是白族戲曲劇種之一。其唱腔種類達二十餘種,演奏時有民間樂器伴奏,以鑼鼓配合,風格豪邁、爽朗、高亢。舞蹈樸素、大方、開朗,繼承了白族民間舞蹈的傳統。同時在滇劇和其他戲劇的影響下,吹吹腔發展到有劇本、行當分工、臉譜及相應服裝的成熟階段,音樂伴奏也分成了文、武兩類。
花燈戲
花燈戲是一種以手持繡帕、彩扇為表演道具的戲曲藝術。起初僅限於載歌載舞表演,後來逐漸改進,引進曲折複雜的情節,改進單一傳統的曲調。花燈戲的表演對於舞蹈要求很高,其基本特徵是崴(舞蹈中腰、胯扭動幅度大卻靈活協調),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手部配合動作多且繁複,加之手持扇子舞出的扇花具有種種變化,整場花燈戲表演令人眼花繚亂。花燈戲班規模小,正如唱詞中所唱:「燈哥花妹跳花燈,金花銀花掌燈人,兩個接絲弦,四個打鑼鈸,還有一個掌調師,么哥么妹來幫腔,將將就就,一行十三人。」
賽馬
舊時三月街盛會中,馬販子為了展示自己的馬匹健壯有力、迅跑如飛,便組織了騎馬比賽。久而久之,賽馬原初的商品展示含義漸漸淡化,逐步演變成了騎手之間的競技活動。男騎手會單腳掛於馬鞍上表演倒立,或者在馬匹疾跑時單手拔取插在地上的旗幟;女騎手也會英姿颯爽地飛身上馬,奪取地上火炬,動作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