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丙林:霧霾由水蒸氣和顆粒物共同組成 | 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第...

2020-12-10 騰訊網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

(侯丙林 中國綠髮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熱能高級工程師)

摘要:新霧霾理論認為霧霾是由水蒸氣和顆粒物共同組成的。霧霾形成的機理是:當空氣溼度超過50%,水蒸汽在空氣中形成水蒸汽氣溶膠,水分子包圍、俘獲、浸潤、脹大汙染物顆粒變為霧霾顆粒,霧霾顆粒的增多就形成輕重程度不同的霧霾。

治理霧霾的方法應該因地制宜,溼度大的南方地區只有減少汙染物排放一條路;乾燥的北方地區治理水蒸汽排放比單純治理顆粒物更加有效。

關鍵詞:顆粒物 氣溶膠 水蒸氣 霧霾 形成機理

我講的題目是「霧霾是怎樣形成的?」

首先弄清四個基本概念:什麼是霾?什麼是霧?什麼是霧霾?什麼是氣溶膠?

重點講一講氣溶膠。搞清楚氣溶膠就搞清楚了霧霾是怎麼形成的。

這裡講的不是書本上和實驗室裡的氣溶膠,是充滿一個大面積區域的氣溶膠。氣溶膠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氣體;第二、氣體分子之間必須有吸引力,能夠形成膠狀氣團(像雲朵和霧團);第三、必須有一定的量。

誰才能夠形成氣溶膠呢?固體、粉塵不是氣體,不能算氣溶膠;空氣裡的氧氣和氮氣量夠,但不是氣溶膠;水蒸氣是最有資格形成氣溶膠的氣體。因為水分子之間有引力,液態水形成張力可以流動,氣態水形成內聚力可以在空氣中成團漂浮(例如,雲和霧)。但是,量不夠同樣不能形成氣溶膠。如果空氣溼度低於50%,水蒸汽數量不夠,水分子之間距離較大,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不足以形成內聚力,仍然不是氣溶膠。只有空氣溼度達到50%以上時,水蒸汽濃度增大,水分子之間距離變小,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才能形成內聚力,才能在空氣中形成水蒸汽氣溶膠。霧霾是混入顆粒物雜質的氣溶膠,所以說,只有弄清楚了什麼是「氣溶膠」,才能弄清霧霾的組成。

下面談談霧和霧霾的區別。

它們的共同點是,霧和霧霾都是水蒸汽氣溶膠。霧是水蒸汽氣溶膠,大家沒有異議。但是,到目前為止霧霾是水蒸汽氣溶膠的說法並不被傳統霧霾理論承認。

我打一個比喻,當你來到一個海港,看到海面上停滿大大小小的輪船,你能說大海是由輪船組成的嗎?不能。誰都知道海水才是大海的主體。同樣,當你看到漂浮在霧霾氣溶膠中的霧霾顆粒,你能說水蒸汽不是霧霾的基質和主體嗎?

霧和霧霾的第一個區別是水蒸汽的量不同。霧是飽和水蒸汽氣溶膠;霧霾是不飽和水蒸汽氣溶膠。

第二個區別是漂浮在水蒸汽氣溶膠中的顆粒物不同。霧中漂浮的是純淨的小水滴;霧霾中漂浮的是被水蒸氣泡脹了的汙染物顆粒。

第三個區別是看是否有邊界。霧有邊界(見左邊照片);霧霾沒有邊界(見右邊照片)。因為雜質破壞了水分子之間的吸引力,內聚力減弱,霧霾在空氣中只能以瀰漫狀態存在,沒有明顯的邊界,只有過度層(上下)或水平過度段。

下邊講一講兩種霧霾理論。

傳統理論認為霧霾純粹由各種汙染物顆粒組成。(簡稱「顆粒說」霧霾理論)

新理論認為霧霾是由水蒸氣和顆粒物共同組成的,水蒸氣是霧霾氣溶膠的基質和溶劑,是霧霾發生的決定因素,汙染物顆粒是決定霧霾輕重程度的必要因素。(簡稱「水汽說」霧霾理論)

傳統「顆粒說」霧霾理論,只治理汙染物排放,不治理水蒸汽排放。例如,2010年之後在工業比較集中的華北地區大力推廣溼法脫硫和煤改氣。忽視水蒸汽是發生霧霾的決定因素。

為什麼「顆粒說」傳統理論忽視水蒸汽是霧霾形成的決定因素呢?這要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說起。嚴重汙染造成嚴重霧霾的英國倫敦和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分別在幾天之內死了數千人,引起社會震驚和科學家的極大關注。科學家看到的是滾滾黑煙中的汙染物顆粒和光化學煙霧中刺鼻的有機氣體,忽視了常年親密接觸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水蒸汽這個隱性因素。由於最早發生霧霾的都是溼度大的海濱或沿海城市,我國2005年最早發生霧霾的廣州市也是臨海城市。

為什麼2010年之前我國的北方地區很少發生霧霾?

這是因為北方地區是大陸性氣候,終年少雨乾燥,空氣溼度很低,不能形成水蒸汽氣溶膠,汙染物顆粒只能形成黑煙(煙霾)和塵霾,可以水平和垂直自由擴散。

為什麼2010年後,我國北方地區汙染減少反而霧霾頻發呢?

這就是我說的「顆粒說」傳統理論的治理措施「水土不服」。溼法脫硫,煤改氣……等西方治理措施拿到中國南方特別有效,照搬到乾燥的北方來就不管用。為什麼?因為這些治理措施次生了大量水蒸汽,改變了我國北方地區乾燥的原生態。僅溼法脫硫一項全國每年排放30億噸水蒸汽。北京市2018年全年耗天然氣180億m ,採暖季平均每天使用1.1億m 天然氣,高峰期每天1.3億m 。每燃燒1m 天然氣產生的1.577公斤水蒸氣。1.1億m 天然氣,每晝夜排放17.347萬噸水蒸汽。北京市六環以內面積是2267平方公裡,高度分別按100米、200米、300米計算容積空間,我製作了下表來找出水蒸汽排放對北京地區氣候的影響。(按0℃時空氣飽和溼度的絕對含水量4.8g/m 計算)

如果我們將北京周圍熱電廠涼水塔和脫硫塔等其它人為排放的水蒸汽全部回收,就能使環境溼度降到35%以下,即使氣溫從0℃降到-5℃也不會發生霧霾。

為什麼疫情期間仍發生連續性霧霾?就是因為疫情期間正趕上冬季,雖然汙染減少了,可水蒸汽排放一點也沒有減少,遇到不利擴散的天氣條件,汙染就會積累發生輕到重度霧霾。

愛心捐贈

傳統霧霾理論指導下北方地區霧霾久治不愈。

請看從我五年記錄的北京地區數據中摘出2016年、2017年、2020年三年,每年8、9、10、11月4個月的空氣品質和霧霾發生天數做成表格進行對比。(見下表)

從對比表中可以看出,汙染減輕了,霧霾天數減少了。2017年比2016年同期環比霧霾減少了22.2%,但是2017年到2020年三年霧霾只減少了31.3%。充分說明,雖然汙染排放措施幾乎做到了極限(低指標、錯峰、限產、停產、搬遷……),霧霾並沒有消除。

不但中國十年治理汙染沒有消除北方地區的霧霾,西方治理了70年汙染也仍然沒有消除霧霾。請看2017-01-23 Liverange 英國大家談發表一篇「罕見重度霧霾突襲全歐!英法淪陷!汙染將持續至周四」

左圖是報導法國首都巴黎的照片。右圖是英國首都倫敦的照片,其中行人打開手電筒走路,照片說明中寫著「倫敦以下12個區空氣品質亮了紅燈」。

以上事實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傳統霧霾理論是否完全正確?傳統治理汙染排放的措施是否精準、有效?霧霾的源頭究竟在哪裡?

「水汽說」霧霾新理論怎樣解釋「霧霾形成的機理」?

2017年在政府工作報告討論會上,李克強總理跟西安周衛健院士談話時指出:「要堅持打好藍天保衛戰,加強對霧霾形成機理的研究,提高應對的科學性、精準性」。

信奉傳統「顆粒說」霧霾理論的科學家論動員2000多名科技工作者,花巨資毫時三年沒有回答出總理的世紀之問,只是總結出霧霾依然發生的原因是「汙染超出容量50%」。

「水汽說」霧霾新理論首先提出,霧霾由水蒸汽和汙染物顆粒共同組成,水蒸汽氣溶膠是霧霾的基質和溶劑,是霧霾發生的前提條件和決定因素,空氣溼度50%是發生霧霾的臨界線。(在我5年1800天的大數據中沒有一天例外)

霧霾的形成機理:當空氣相對溼度超過50%,水蒸汽在空氣中形成水蒸汽氣溶膠,水分子包圍、俘獲、浸潤、脹大汙染物顆粒變為霧霾顆粒,霧霾顆粒的增多就形成輕重程度不同的霧霾。

霧霾的消散過程是,當空氣相對溼度下降到5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汽氣溶膠消退,霧霾顆粒中的水分蒸發後瘦身並重新變回不可見的汙染物顆粒,空氣中不存在影響視線的大顆粒物,霧霾消失。

新霧霾理論應該怎樣治理霧霾?

科學、精準治理霧霾的措施是「因地制宜」,我國溼度大的南方地區只有治理汙染物排放一條路;乾燥的北方地區治理水蒸汽排放比治理汙染排放更加有效。

人為排放的水蒸氣有哪些?

第一、煙囪排放的水蒸汽,特別是燒天然氣的煙囪。第二、溼法脫硫。第三、鋼鐵廠的鋼渣淬化、鐵渣淬化。第四、鋼鐵廠、化工廠、熱電廠、水泥廠的晾水池和空冷塔、涼水塔。第五、街道灑水車、噴水車、噴霧車。

熱電廠的水蒸汽排放

人為排放的水蒸汽可以回收嗎?有哪些成功的經驗?

人為排放的水蒸汽完全可以回收。參加本次會議的劉晨專家就使用吸收式熱泵回收多家熱電廠冷卻水餘熱,使用噴淋技術回收煙氣中水蒸汽的冷凝熱。李崇興專家就成功的使用空氣源熱泵技術實現了鍋爐煙囪水蒸汽的全回收。我本人參加的包鋼6號高爐淬渣蒸汽和高溫衝渣水餘熱回收以及鋼渣燜渣坑散蒸汽的回收工程都已經成功運行多年。

水蒸汽回收有哪些綜合效益?

第一、消除霧霾。形成霧霾的決定因素抽掉了,霧霾自然就沒有了。

第二、減少溫室效應。

第三、餘熱利用。(我曾經測算過500萬噸的鋼鐵廠,它回收的水蒸汽餘熱和循環冷卻水餘熱完全夠一個縣級市供暖、供熱。效益顯著,回收期不超過5年。)

第四、冷凝水利用,節約大量的水資源。

第五、回收水蒸汽冷凝熱是100%的減碳措施,餘熱利用是零碳零排放。

附註:為使未來五年的大氣汙染治理更加有效,中國綠髮會國際環境專項基金分析了近年來大氣汙染治理的得失,試圖找出大氣汙染治理的短板,並直面當前霧霾治理領域的爭議和分歧,希望在「十四五」大氣汙染治理時進行更系統的規劃和更有效的治理。基於這一目的,於11月24日在京組織召開了「大氣汙染精準治理(第二次)座談會」。上述內容為與會專家發言整理系列分享,歡迎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討論。

整理/王語寬 校/武小平 編/Angel

相關焦點

  • 洛杉磯、倫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霧霾與大氣汙染的措施與啟示
    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大氣汙染問題,先行工業化國家也曾經歷過,如美國的洛杉磯,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部沿海工業帶以及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為治理大氣汙染問題,這些國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效果。為此,我們調研了這些城市在治理大氣汙染方面的舉措和經驗,以期為解決我國的霧霾問題提供參考。
  • 東亞大氣汙染治理與環保產業國際合作峰會主題論壇:「東亞大氣汙染...
    在廣泛的地區之內就能共同的採取一些措施來治理,像日本、韓國、中國,這些地方通過科學的數據,共同擁有數據共同採取措施,大力汙染當中,像有一些PM、可吸入顆粒物,還有臭氧對人的健康影響很重要。所以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到2050年,就有350萬人的死亡人數。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大氣汙染的環境保護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利益,中國、韓國、日本三國共同合作,必須要進行合作。
  • 人類面臨的四大環境汙染,時刻危害我們的健康,治理汙染人人有責
    帶給我們的是日益嚴峻的環境汙染問題,目前人類面臨的環境汙染主要有:空氣汙染、農藥汙染、重金屬汙染、白色汙染,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汙染的治理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1、空氣汙染霧霾天氣霧霾: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與空氣中的水汽結合而成。
  • 柴發合:中國未來三年大氣汙染治理形勢預判與對策分析
    柴發合:中國未來三年大氣汙染治理形勢預判與對策分析北極星大氣網訊:今天我講講未來三年大氣汙染防治的形勢。總體攻關我們現在也在對特別「2+26」個城市大氣汙染的形勢現在進行不停的研判,這個是去年秋冬季的結果,可以看到,在「2+26」的城市主要PM2.5的構成,主要是有機物、硫酸鹽、硝酸鹽、銨鹽,雖然每個城市相差比較大,但總體來說城市硝酸鹽汙染的問題比較突出,硝酸鹽是哪兒來的?是我們燃燒排放的氮氧化物、工業過程中間排放的氮氧化物,還有汽車尾氣所排放的氮氧化物,所共同貢獻的。
  • 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
    本文詳細分析了霧霾天氣產生的原因及特點,列舉了國外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霧霾影響和治理過程,以及我國近期為防止大氣汙染已經採取的多項措施,提出從根本治理大氣汙染、改善空氣品質需要在制度上實現保障,從源頭上進行防治,建立長效的協同治理的聯動機制。
  • 北京藍天保衛戰有顯著成效,韓國要聯手中國共同對付霧霾
    本報記者 丁潔芸中韓兩國在共同治理大氣汙染上又邁出新的一步。據韓聯社9日報導,韓中兩國科研人員將攜手開展細顆粒物(PM2.5)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有關研究,為期2年10個月。韓國教育部和韓國研究財團當天表示,「韓中合作細顆粒物健康效應生物標記物及其運動特性追蹤研究」等6個研究項目,被選為韓國今年「全球研究網絡援助項目」的新課題。 據報導,這一援助項目旨在提升韓國科研隊伍實力,促進其與海外研究人員共同開展研究,構建合作網絡。每個項目年均經費80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47萬元),研究時間為2-3年。
  • 日本協同應對大氣汙染與氣候變化
    在此背景下,由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和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日環境高級別圓桌對話會近日在北京順利召開。對話論壇設置了「協同應對大氣汙染與氣候變化」「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環境管理」等專題論壇,分享了日本在大氣、水汙染防治、固體廢物管理、農村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精細化管理經驗,以及綠色生產轉型、培養綠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有效舉措。本版特刊發日本治「氣」的相關報導,以饗讀者。
  • 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吸附作用明顯
    空氣汙染對人類、其他生物體和自然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近些年,北京地區的霧霾事件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其實,霧和霾是兩種不同的天氣:霧是在空氣中揮發的水汽,雖然會影響交通,但風一吹、太陽一曬就消失了;霾也有很多水分,但其中灰濛濛的物質主要是粉塵、化學汙染物和病菌等氣溶膠,且很容易散掉。
  • 北京藍,蘭州藍,成都藍,中國大氣汙染治理走入深水區
    在它們背後,則是數年來中國在大氣汙染治理方面做出的諸多努力。北京藍,蘭州藍,成都藍一般說來,一座城市的空氣汙染情況,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排放和擴散。可想而知,一座汙染物排放高、擴散條件差的城市,汙染物就會在城市上空聚集,城市也就成了空氣汙染的重災區。
  • 把空氣汙染問題「甩鍋」給中國?韓民間人士起訴中韓政府,敗訴
    據韓聯社11日報導,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當天就90餘名民間人士針對韓國和中國政府提起的空氣汙染損失賠償案作出判決,裁定原告敗訴。韓國首爾。2017年5月,韓國公民團體「環境財團」代表崔冽、前農林部長官金成勳等90多人針對韓國和中國政府提起上述訴訟,每人索賠額3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79萬元)。原告方面聲稱,中國政府沒有盡到汙染物質管理義務,韓國政府則疏於查明霧霾天氣原因、保護國民安全和幸福追求權等義務。
  • 英國倫敦霧霾治理措施與啟示
    當年的倫敦,工業排汙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噸的濃煙從煙囪中飄出來,排放2000噸二氧化碳(CO2)、140噸鹽酸和14噸氟化物。更為嚴重的是,燃煤粉塵中含有三氧化二鐵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種來自燃煤的汙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進而與吸附在粉塵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霧滴,混合了水蒸氣之後,就形成了800噸的硫酸。家庭燒煤也加劇了大氣汙染。
  • 近五年來全球空氣品質不斷下降 世界各地均出現霧霾天氣
    上周,上海、南京、天津、北京、青島、武漢等中國中東部城市繼續被覆蓋在大範圍霧霾天氣之中。一周以來,霧霾已經覆蓋了我國將近一半的國土,陸續有25個省份不同程度出現霧霾天氣,104多座城市達到重汙染。今年全國平均霧霾天數已創下52年之最。其實不僅中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因為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發展,面臨大氣汙染這一嚴峻問題。
  • 關於召開第二十三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汙染防治技術研討會...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改善我國環境空氣品質,打贏藍天保衛戰,發揮科學技術在大氣汙染防治中的支撐作用,推廣先進適用的汙染防治技術和裝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由我會主辦的「第二十三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汙染防治技術研討會」定於2019年4月18日至19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召開。
  • 為了藍天下的幸福 ——河北省推進大氣汙染防治見聞(新華社)
    近日,新華社記者走訪河北多地,探訪當地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成效。破題攻堅從霧霾中艱難突圍在全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後十名城市中,河北最多時曾佔據7個。在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中,河北有8個城市在內。
  • 從臺灣「反空汙」看霧霾的多元治理
    不過,讓很多人奇怪的是,重工業並不多見的臺灣為什麼也會頻頻出現空氣汙染甚至霧霾報表?著名導演李安曾說「臺灣不是一個很impressive的地方,而是一個很nice的地方。」自1987年解嚴後,多元的社會文化和發展模式就成為臺灣重要的一個符號,其生態環境也在這種多元發展的模式下得以很好的保護,那麼霧霾又是怎麼一回事?這就要看看霧霾的真正來源了。
  • ...大氣汙染 上海 車載 氣球 監測 纜繩 高空 電抗 空氣品質-上海...
    曾經服務於世博安保的上海民防車載系留氣球今天將在奉賢升空,它會搭載著大量大氣質量監測設備和數據傳輸系統,在上海的上空開始近一個月的飄浮,實時監控採集申城1000米以內不同高度的空氣品質狀況數據,可以為環保專家治理城市霧霾提供更全面的數據依據
  • 歐洲大氣汙染來源確定:人類自討苦吃,當地人的健康已面臨威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大氣汙染問題,如今早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前段時間,歐洲的科學家團隊,第一次找到了歐洲大氣汙染有害成分的主要來源,對人類健康構成危害的顆粒物大氣汙染的危害有哪些?什麼是大氣汙染呢?簡單來說,就是大氣中出現了有害人體健康、有害氣候環境的物質,這些物質的來源,一般來自於兩個方面,分別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產出。
  • 韓媒稱韓國霧霾是中國「吹過去的」,生態環境部回應
    近期,韓國部分地區遭遇霧霾過程,有韓國媒體認為韓國的霧霾是中國「漂洋過海吹過去的」。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28日在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中國空氣品質持續大幅改善的情況下,韓國首爾細顆粒物(PM2.5)濃度基本穩定並略有上升。
  • 大氣汙染治理進入「深水期」 四方光電科技攻堅助力粉塵傳感器技術...
    揚塵汙染治理已然成為大氣汙染防治目標完成與否的關鍵點之一。揚塵治理,需對症下藥;而把脈問診,監測為先。高性能的揚塵傳感器對揚塵全面監測、精準治理、降低成本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8年以來,隨著《大氣汙染防治法》修訂及《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大氣汙染治理持續加碼,進入效果導向的強監管時代,尤其是道路揚塵和施工揚塵。受此帶動,2019年以來城市大氣監測設備市場持續下沉,不斷延伸到區縣、鄉鎮等市場,室外空氣監測系統及其配套的氣體傳感器市場持續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