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故宮裡面的文物比臺灣博物館裡面的好

2020-12-11 月珍珍帶您了解歷史

那些故宮博物院的產品也陸陸續續的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那麼這些歷史我們綜合起來,看來今天單霽翔院長提出來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精品整體數量要高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個說法是可信的。當然,我們可能很多人一提到臺北宮博物院,呢即使您沒去過,那也能說出那裡邊的一些寶貝。

比方說這個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比方說毛公鼎,肉形石,尤其那個天下聞名的翡翠白菜。那麼我們通過一個小片來了解一下,這些所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

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於1964年,是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藏品共約60多萬件,其中92%的文物來自於北京紫禁城的清宮遺存。60年前他們漂洋過海落戶臺灣,對13億大陸國人而言,他們依舊很神秘,關內常年維持約5000件,所有的書法文物展出,館裡的展品每三個月更換一次,但是三件寶物始終沒換過,

是臺北故宮的鎮院之寶。毛公匯聚白菜東坡肉,形石。除此之外,收藏瓷器2萬多件,是世界上瓷器收藏北京最多的博物館。收藏銅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那麼這幾件寶貝,我估計電視機前大多數的觀眾朋友都有過耳聞。那麼假如說據此斷定臺北故宮博物院它有鎮館之寶,

而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沒有鎮館之寶,這顯然是膚淺的,是不了解歷史的。咱別的且不說,就單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書畫藏品裡邊,我隨便舉幾個例子,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天,如果您對中國歷史的書畫作品有所了解,我隨便舉這幾樣,你就知道,這個如果稱不上鎮館之寶,

還能有什麼稱得上鎮館之寶!呢就當我列舉這幾樣,臺北故宮博物院那幾件寶貝,恐怕一點不比他們差,甚至在文化內涵上還有有過之啊那麼為什麼李敖會說出那裡是餃子餡,這裡是餃子皮兒,呢這個我們就得從故宮博物院在歷史上它的文物流失這方面採取北京故宮博物院它的文物流失的過程。

那不僅僅是蔣介石主政國民政府的時候,已走到臺灣,這個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帝退位。因為我們知道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1911年的時候呢宣統帝退位,退位之後呢讓他暫時呢還住在這鋪子裡,每年的國民政府呢還給她4000000兩銀子安家費,那麼當溥儀就宣統皇帝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他就知道此處非久留之地。所以從1922年7月份開始,普一開始有意識地把宮裡的寶貝往外運,他知道自己在這待不長。而在此之前,呢其實清宮裡的寶貝也不是絕對太平的,有的太監呢彎門別鎖的往出拿,有的大臣官員呢你展示,

等名義啊拿走了就不還,反正兵荒馬亂的你也沒法追究。甚至出現呢溥儀結婚的時候,皇后那個縫怪上邊那些寶石啊摘下來之後放著,第二天發現上面東西都換成贗品了。這裡邊亂到一定程度,溥儀當時也說管一管,說建福宮那一帶丟了很多寶貝得查他。剛說完這話,當天晚上建福宮找場大火裡頭亭臺樓館灰飛煙滅,很多珍寶在裡邊都被燒成了灰燼。所以故宮那時候很混亂,我又從192。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臺灣化?邱毅:裡面文物都是從大陸來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記者周宸亙攝)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    華夏經緯網7月2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16日上任,對故宮未來願景喊出「故宮臺灣化」的口號,重新賦予故宮文物的意義,讓參觀者可以重新解碼。對此,國民黨前「立委」邱毅表示,臺北故宮裡珍貴的文物都是從大陸來的,都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資產,「臺獨」又不是中國人,憑什麼可以佔據這些「國寶級」的文物?
  • 國寶逃難記: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故宮博物院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流失。從最初的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到溥儀為了擺譜的賞賜,已經導致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民間。而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內局勢劇變,兩黨關係惡化,1948年底,國民黨著手將當時南京收藏的文物裝箱運走,就這樣大陸的珍貴文物開始流向臺灣。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東坡肉形石當年國民政府敗退臺灣,帶走了大批文物,那麼到底有多少寶貝帶去了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故宮不是中國的?臺獨分子竟想讓故宮臺灣化
    既使搞「臺獨」,文物也是我們的陳其南在16日下午的媒體茶敘中聲稱,臺北故宮其實不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大家看臺北故宮是要認識這片土地,但因歷史的偶然,反而只能看到遙遠、並且「和這裡沒關係」的古典中國。他說,這種情況對現在「大中國主義」或是「臺灣本土」來講,通通講不通。
  • 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1945 年抗戰勝利後,這些故宮的文物,又從西南大後方陸陸續續重新運回了南京,並準備運回北京故宮。但不久之後,解放戰爭又爆發了。國民黨軍隊一潰千裡,那些留在南京的故宮文物,再一次面臨遷移。在南京的下關碼頭,海軍司令桂永清手裡已經幾乎無船可調,只能調來一艘國民黨海軍「中鼎號」平底運輸艦。11 年前,從南京運往內陸的故宮文物,也是從下關碼頭出發的,而這一次,目的地成了臺灣基隆港。這是國民黨第一次將故宮文物運往臺灣,一共運走了 320 箱。
  • 臺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館,是每個中國人有機會都一定不要錯過的地方
    臺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館是每個中國人有機會都一定不要錯過的地方,當年國民黨撤軍的時候真是把中國幾乎能拿走的好東西都拿走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地位和背景,現在從內地過去的遊客必去的地方就是故宮博物館,不管是旅行團還是自由行,每天的人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
  • 胡幼偉:故宮展出的都是中國歷史文物 如何臺灣化?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提出要讓故宮臺灣化,成為臺灣人的故宮。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表示,陳其南一定要用「臺獨」的框架來看待故宮文物,就立刻把自己放到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尷尬處境。    他說,請問,裡面展出的,明明都是中國歷史文物,要如何「臺灣化」?
  • 這座著名的博物館,大半的展品都是搶來的,裡面還有圓明園的文物
    這座著名的博物館,大半的展品都是搶來的,裡面還有圓明園的文物。許多到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一定已經感受到了宏偉的羅浮宮之美。這是一座充滿法國復古文化的宮殿,幾百年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神秘的故事,吸引了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 為何故宮不到五點就關門,裡面發生過什麼事件?原因其實很簡單
    就算是皇上的兄弟也不能夠留宿在故宮,每天晚上宮門下鑰以後,除了皇上與一兩個貼身侍衛外,偌大的紫禁城中不會再有別的男人,就算是白天,官員們也只能在固定的地方辦公,除非有皇上的旨意,就連皇妃的父母兄弟也無法去看望,後宮連進都不能進。可以看出即便是達官貴人也對裡面知之甚少,又何況是老百姓呢?
  • 埃及博物館像菜市,文物隨處放,裡面全是珍稀寶貝
    埃及國家博物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埃及珍寶的館藏地之一。在開羅解放廣場附近,是一座古樸的雙層磚紅色建築,館藏具有幾千年歷史的250,000件文物。埃及國家博物館粉粉的顏色相當好看。
  • 世界四大博物館很多文物來自中國,可故宮卻沒評選上,原因很簡單
    雖然如今的故宮早已開放多年,那些專家學者也都對它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可是實際上,在偌大的故宮裡,還有很多秘密尚未被人發覺。就比如在之前的一次養心殿整修中,修復人員在屋頂發現了一個彩繪寶盒,但是為了保持原樣,他們並沒有打開它。
  • 到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學者打臉臺北故宮新院長:故宮展出都是中國歷史文物 如何臺灣化?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深受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器重的前「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其南接任臺北故宮院長一職。他在上任前就大放厥詞,聲稱要將「故宮臺灣化」。對此,臺學者表示,明明都是中國歷史文物,要如何「臺灣化」? 據臺灣《聯合報》7月17日報導,上周,臺「行政院」宣布內閣改組後,臺北故宮院長林正儀請辭獲準,由前「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其南接任一職。
  • 這次,民進黨又有了「新目標」|臺北故宮博物館|蔡英文|臺獨|臺灣|...
    如今,民進黨當局試圖通過教科書將臺灣年輕人描述成所謂的「天然獨」,並把「中國史」從年輕人的腦海中與臺灣地區完全分割開來。阻礙民進黨「去中國化」路上的山峰據相關新聞報導,民進黨「去中國化」一事,應當從2016年開始說起。當時,蔡英文上臺之後,就大搞政策,想要把國民黨清算出去。
  • 蘇貞昌「黑手」伸向臺北故宮文物,臺民眾怒斥:你沒資格
    對此,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駁斥稱,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屬於2300萬人。而蘇貞昌的這番言論也引起島內民眾的不滿,有網友表示,一直努力「去中、反中」的『綠綠』們,最沒資格對故宮裡面的文物說三道四。蘇貞昌「黑手」伸向臺北故宮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稱,國民黨代表陳麗旭在9月6日舉行的國民黨全代會中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館裡面的文物都是國民黨帶回來的,國民黨應該採取行動,把這些文物、門票收入要回來。
  • 臺北故宮改名?學者潘朝陽:「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可分割」
    >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披露後,島內輿論猛烈抨擊,質疑民進黨當局「臺獨」幻想作祟。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前院長潘朝陽向筆者表示,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臺灣的生命內在於中國的長江巨河中而不可分割。潘朝陽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珍藏的文物,不僅是中國人的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珍寶,民進黨當局改其名降其級,根本是「臺獨」幻想在作祟。
  •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何讓故宮的文物活起來?
    單霽翔表示,故宮70%的園區範圍過去是豎了牌子「非開放區觀眾止步」。99%的藏品是藏在庫房裡面,能展示的不到1%,人們每天進入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感覺並不好。為了解決這些,故宮對環境進行了整治。開始古建築修繕,把沉睡在庫房裡的文物修好。今天故宮已經開放超過80%,這些巨大的空間過去就是文物的庫房。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關門了?  他強調,整修期間文物遷往南院展出,南院北院都是故宮博物院,因此不存在故宮閉館的問題。據他預估,如果文物遷往南院展覽,可帶動300萬以上境外觀光客前往嘉義。  這一解釋並不讓人信服。境外觀光客來臺灣多去臺北市,參觀臺北故宮自然順路,因此故宮保持每年400萬到500萬的參觀量。但有多少人願意乘坐高鐵到嘉義,然後再搭接駁車到南院看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