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緬甸打仗,卻意外挽救了泰國亡國的命運

2020-12-12 閒巧棋子落花燈

緬甸在元明時期隸屬中國版圖,明朝末年逐漸脫離了中國的統治。緬甸國力日強且開始了對外擴張之路,緬甸貢榜王朝試圖從東北、東南、西北三個方向擴張。1762年,緬甸軍攻入撣邦高原以南暹羅(泰國)腹地。當時泰國的曼普鑾王朝國勢漸衰,內廷外朝,爭權奪勢,經濟蕭條,民生困苦,緬甸因此乘虛而入,遣派精兵直入泰國並包圍了泰國王城。王城被破,曼普鑾王朝被緬甸所滅,緬甸佔領了泰國。

緬甸除了向南擴張之外,北面也沒閒著,在同一時間,緬甸派遣小規模軍隊攻入清朝雲南西南部並且要求雲南土司稱臣納貢。迫於緬甸的軍力,雲南土司不得不接受緬甸賜予的爵位,土司傳位必須派使者向緬甸國王匯報。有些不服緬甸的雲南土司請求清朝的支援,但是乾隆帝忙於平定準噶爾,無暇南顧,不願與周邊發生軍事衝突,陷入兩線作戰,因此對緬甸入侵雲南一直是奉行綏靖政策。邊境一礦場場長帶兵過江擒殺緬兵,卻被認為是「殺良冒功」而處死。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緬甸與泰國的戰爭需要大量的錢糧以及勞力為軍隊的進軍做後勤保障,再次出兵入侵中國,騷擾升級,還大量掠奪民眾。此時乾隆帝已經平定了準噶爾叛亂,開始對緬甸這種壓迫西南少數民族和挑釁清朝國威的行為採取強硬態度,中緬邊境局勢逐漸緊張,從1765到戰爭結束,一共有四次大的戰鬥。1765至1767兩年間,兩次對緬作戰戰果不理想,於是在1767年,乾隆皇帝調遣三千滿洲兵和八千四川兵馳援,加上雲貴地區的兵力,軍力上升到2.5萬,力圖一次性解決緬甸的威脅。清軍是在10月底完成集結,11月初大軍就開始推進。南方的戰爭與中國大部分地區不同,這裡冬天並不寒冷,打個跨年度戰爭不是問題。

11月份清軍進展順利,攻到緬甸腹地的辛古,距離緬甸都城阿瓦只有約80公裡,這兩地都在今曼德勒,位於緬甸的中心地帶。不過清軍遠徵路線超過500公裡,隨著傷員增加和沿途布防以及糧草接應不及,到辛古已是強弩之末。緬甸方面卻從泰國方向調來援軍,實力消彼長,戰爭向緬甸方傾斜。隨著緬軍不斷增兵,清軍佔線又拉得過長,以至節節敗退,導致多個總兵陣亡,傷亡一萬多人。乾隆聞訊龍顏大怒,他決定加大進軍力度。將領方面,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恆為大將,另有阿里袞、阿桂、參贊等將領都是滿洲人。軍力方面,出動拔起兵超過1.5萬,還首次調動2千福建水師支援。這次清兵約3.1萬人,水陸並進隆隆南下。但是緬甸方面也大為加強了布置,緬甸放棄了泰國戰場,全力抵禦清軍。這兩戰打得很艱苦,從1767年一直打到1769年,清兵損失過萬,緬甸軍也好不到哪去。雙方軍隊精疲力盡,不得已籤訂雙方都不滿意的和平條約,兩國邊境安寧下來。不過清朝人可能沒想到,他們這幾次連續對緬甸用兵,改變了中南半島的格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泰國。

因為乾隆帝先後四次派大軍進攻緬甸,此時緬甸的主力駐紮在剛剛攻滅的泰國,國內兵力空虛。為了應付清朝的進攻,緬甸只好把主力調回國內,只留下9000人留守泰國。泰國國滅後,鄭信率領五百精兵突破緬甸的包圍開始驅緬復國大業,招募士兵,製造軍艦。得知緬甸主力撤走後,鄭信大喜,率領部隊進攻留守的緬軍。緬甸忙於與清朝交戰,無暇南顧。鄭信一鼓作氣把緬甸趕出了泰國,泰國復國。鄭信因有復國之功,被被泰國人奉為鄭信大帝。

相關焦點

  • 泰國在歷史上有過一次亡國,全境被外族統治,一個華人令泰國復國
    素可泰王朝之後,泰國歷史相繼更替為阿瑜陀耶王朝、吞武裡王朝、曼谷王朝,這四個朝代都是以國都名字而命名,今天的泰國仍然是曼谷王朝統治。但是泰國以獨立國家存在之後,戰亂幾乎伴隨著泰國的歷朝歷代,並且曾經有過一次亡國,全境完全被外族統治,是一個華人令泰國復國。
  • 華商集團打敗緬甸建泰國:中國小販當國王
    泰國媒體封面開玩笑地把華裔國王鄭信和華裔首相他信放在了封面和封底。緬甸打敗孟族重建緬甸王國開始入侵泰國18世紀中後期,中南半島上演了兩場波瀾壯闊的民族大逆襲戰爭——「緬甸復國戰爭」和「暹羅復國戰爭」,今天的泰國曼谷王朝,也叫卻克裡王朝,它的建立受益於這場戰爭,領導復國戰爭的正是吞武裡王朝的華裔國王鄭信。
  • 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爭?
    在中南半島上就有兩個國家曾經發生過接近三個世紀的戰爭,交戰雙方是泰國和緬甸。▲泰國和緬甸在中南半島的位置泰國和緬甸,不僅現在是中南半島面積第一和第二的國家,在整個中南半島的歷史中也曾經是稱霸一時的地區強國。
  • 如今軍閥割據的緬甸,卻有著十分輝煌的過去:吞併泰國還敢撩撥乾隆!
    說起緬甸這個和我們西藏和雲南接壤的鄰國,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三樣:翁山蘇姬、內戰和翡翠,除此之外,存在感極低。 但是先前一觸即潰的泰國軍隊在面對亡國危機的時候卻爆發出了血性,寧死不降。
  • 緬甸是一個小國,為何在清朝時期卻能侵佔我國20萬平方公裡領土?
    其中一個國家叫做緬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很多影視作品有反映清朝時期我國與其交戰的情節,但是往往又談不上多麼熟悉,畢竟這個國家不大,現在給人更多的印象是西南方向一個比較安靜的小鄰國。那麼這裡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麼一個不到70萬平方公裡的小國家,卻敢在清朝時對我們動武,並真的取得了不少便宜呢?要知道緬甸不大的領土中,居然有近2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是在清朝時期從我國攻佔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清緬戰爭:巔峰清朝與巔峰緬甸的對決!
    緬甸能夠當上霸主自然是有底子的,在歷史上,緬甸一直是東南亞地區比較強大的地區,由於與古印度和中國兩大文明區接壤,緬甸掌握著古印度和中國的一條商路,《漢書》就對此有所記載。
  • 琉球國亡國
    過了一個多月,清朝軍艦才姍姍來遲,而日方卻宣布撤退。隨後在7月-10月的談判中,雙方籤訂《日清互換條款》。日方在條款中大肆敲詐清朝,要求清朝賠償琉球被殺難民白銀10萬兩。這就等於是代替琉球行使了主權國家的外交索賠權。遲鈍而驚慌失措的中世紀國家受害者(主要是清朝,琉球也包括其中)隨後宣布不承認日本有這個權利,但於事無補。
  • 晚清皇族的回歸,並未能挽救清朝滅亡的命運
    乾隆以後,清朝進入到了周期性衰退之中,國家對地方的實際控制力明顯衰退,皇族勢力重返政壇,在晚清政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鹹豐帝在位期間,同時重用近支皇族和遠支皇族。鹹豐三年,皇帝讓恭親王奕訢(道光第六子)擔任軍機大臣,結束了乾隆以來宗親不得入直軍機處的歷史。為應對太平軍北伐,鹹豐帝命惠親王綿愉(嘉慶第五子)為奉命大將軍,恭親王奕訢、定郡王載銓會辦巡防。
  • 為什麼清朝的統治者只向西擴張,而不向西南的緬甸、泰國用兵?
    同時還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生活環境特殊,內地人到此多生疾疫,不利於用兵,所以中南半島著實令清朝的統治者提不起興趣。第二,帝國財政經費緊張自大小金川之戰後,清帝國的擴張計劃也接近了尾聲。因為自平定噶爾丹、徵服南疆、併入西藏、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直到拿下大小金川, 這一系列長達百年的軍事活動,令清朝的財政明顯吃力。
  • 《泰囧》寺廟起源:泰緬象軍大戰中,泰王靠座象大敗緬甸軍隊
    和中國古代軍隊騎馬打仗不同,在古代中印半島那樣的地方,人們不但會利用大象做工,大象也常常被用來打仗,泰、緬等國將士像騎馬一樣騎在象上廝殺較量。大象蠻力無窮,除了將士相互英勇拼鬥外,在戰爭中,還常常依靠大象的撞擊力來取勝。1592年,泰國已被緬甸滅亡。泰國新立為王的納黎萱決心擺脫緬甸的束縛,重新立國。
  • 泰國南部旁,緬甸為何多出一塊狹長的領土?
    泰國和緬甸地處中南半島的核心,兩國陸地邊境線長約1800餘千米,北起著名的毒品產地——「金三角」地帶,南迄馬來半島西海岸線。從地圖上看,緬甸南端的狹長地帶,仿佛一條觸手,直插泰國南部,一路延伸到克拉地峽附近,形成一道詭異的邊境線。
  • 緬甸靠近泰國南部為何多出一塊狹長的領土?
    泰國和緬甸地處中南半島的核心,兩國陸地邊境線長約1800餘千米,北起著名的毒品產地——「金三角」地帶,南迄馬來半島西海岸線。 從地圖上看,緬甸南端的狹長地帶,仿佛一條觸手,直插泰國南部,一路延伸到克拉地峽附近,形成一道詭異的邊境線。 緬甸看似多出來的這塊狹長領土從何而來,這裡又有過怎樣的歷史紛爭?
  • 歷史上的泰國、緬甸、寮國竟是水火不容的三個國家!
    三國中最富裕的,也是最強大的就是泰國,在中國史書裡它被稱為「暹羅」。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曾賜予暹羅王國大印,鄭和下西洋也必經暹羅,而《水滸傳》還虛構了梁山108將之一的「混江龍」李俊成為暹羅國主的故事。  泰國和緬甸的戰爭  泰國在歷史上經常和鄰居交戰,尤其是緬甸和寮國。
  • 泰國,大戰緬甸三百年!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635-泰國大戰緬甸作者:呂井旺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泰國和緬甸同處中南半島,兩國體量相近,文化相通。但泰國的GDP總量是緬甸的六倍,人均收入也是緬甸的近5倍,明顯更為強勢。
  • 清朝洗心禪寺迎請泰國四面佛
    清朝洗心禪寺迎請泰國四面佛 2008年02月25日 00: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長沙二月二十四日電(傅煜 楊東方 凌小妹)今日上午,已有三百八十餘年歷史的清朝古寺洗心禪寺以莊嚴盛大的安座祈福法會
  • 疫情結束中國遊客做好準備去泰國了,不考慮一下緬甸嗎?
    疫情對泰國的旅遊業毋庸置疑是個很大的一擊。我國遊客在東南亞旅遊的目的地中,泰國是最多的選擇。泰國新聞網最新發布的文章《中國的反彈--中國人正收拾行裝準備重回泰國旅遊了嗎?》可以看出來,泰國對中國遊客的需求。
  • 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清朝明明國力遠超緬甸,為何又鎩羽而歸?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爭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爭爆發之時,清朝正處於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最終,這場戰爭於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藉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係處於緩和狀態,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爭中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
  • 世界「華人最多」的3個國家,泰國只能排第二,第一你可能會意外
    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華人最多」的3個國家,泰國只能排第二,第一你可能會意外。 而且財富具有代際特性,貧窮和財富就像疾病一樣,會從上一代人一床給下一代。這使得中國移民開始逐漸掌握印尼的工商業,在當地的經濟地位根深蒂固,有著不可動搖的話語權。
  • 蔣介石下了一個命令,挽救幾千遠徵軍命運,守住了中國最後防線
    而當時日軍已經沿著滇緬公路到達了滇西重鎮畹町,過了滇西重鎮畹町就是怒江,而怒江上面則有這惠通橋連接,只要過了惠通橋那就越過了兩個天險怒江和瀾滄江,那時候中國的西南門戶大開,兩面受敵之下
  • 泰國和緬甸誰的軍事力量更強?
    顯然是泰國軍事力量要強很多,泰國不僅有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和預警機,還有東南亞唯一的航空母艦,雖然現在是觀光艦。緬甸軍事力量整體而且要差泰國一個檔次,主要是裝備水平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