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在元明時期隸屬中國版圖,明朝末年逐漸脫離了中國的統治。緬甸國力日強且開始了對外擴張之路,緬甸貢榜王朝試圖從東北、東南、西北三個方向擴張。1762年,緬甸軍攻入撣邦高原以南暹羅(泰國)腹地。當時泰國的曼普鑾王朝國勢漸衰,內廷外朝,爭權奪勢,經濟蕭條,民生困苦,緬甸因此乘虛而入,遣派精兵直入泰國並包圍了泰國王城。王城被破,曼普鑾王朝被緬甸所滅,緬甸佔領了泰國。
緬甸除了向南擴張之外,北面也沒閒著,在同一時間,緬甸派遣小規模軍隊攻入清朝雲南西南部並且要求雲南土司稱臣納貢。迫於緬甸的軍力,雲南土司不得不接受緬甸賜予的爵位,土司傳位必須派使者向緬甸國王匯報。有些不服緬甸的雲南土司請求清朝的支援,但是乾隆帝忙於平定準噶爾,無暇南顧,不願與周邊發生軍事衝突,陷入兩線作戰,因此對緬甸入侵雲南一直是奉行綏靖政策。邊境一礦場場長帶兵過江擒殺緬兵,卻被認為是「殺良冒功」而處死。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緬甸與泰國的戰爭需要大量的錢糧以及勞力為軍隊的進軍做後勤保障,再次出兵入侵中國,騷擾升級,還大量掠奪民眾。此時乾隆帝已經平定了準噶爾叛亂,開始對緬甸這種壓迫西南少數民族和挑釁清朝國威的行為採取強硬態度,中緬邊境局勢逐漸緊張,從1765到戰爭結束,一共有四次大的戰鬥。1765至1767兩年間,兩次對緬作戰戰果不理想,於是在1767年,乾隆皇帝調遣三千滿洲兵和八千四川兵馳援,加上雲貴地區的兵力,軍力上升到2.5萬,力圖一次性解決緬甸的威脅。清軍是在10月底完成集結,11月初大軍就開始推進。南方的戰爭與中國大部分地區不同,這裡冬天並不寒冷,打個跨年度戰爭不是問題。
11月份清軍進展順利,攻到緬甸腹地的辛古,距離緬甸都城阿瓦只有約80公裡,這兩地都在今曼德勒,位於緬甸的中心地帶。不過清軍遠徵路線超過500公裡,隨著傷員增加和沿途布防以及糧草接應不及,到辛古已是強弩之末。緬甸方面卻從泰國方向調來援軍,實力消彼長,戰爭向緬甸方傾斜。隨著緬軍不斷增兵,清軍佔線又拉得過長,以至節節敗退,導致多個總兵陣亡,傷亡一萬多人。乾隆聞訊龍顏大怒,他決定加大進軍力度。將領方面,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恆為大將,另有阿里袞、阿桂、參贊等將領都是滿洲人。軍力方面,出動拔起兵超過1.5萬,還首次調動2千福建水師支援。這次清兵約3.1萬人,水陸並進隆隆南下。但是緬甸方面也大為加強了布置,緬甸放棄了泰國戰場,全力抵禦清軍。這兩戰打得很艱苦,從1767年一直打到1769年,清兵損失過萬,緬甸軍也好不到哪去。雙方軍隊精疲力盡,不得已籤訂雙方都不滿意的和平條約,兩國邊境安寧下來。不過清朝人可能沒想到,他們這幾次連續對緬甸用兵,改變了中南半島的格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泰國。
因為乾隆帝先後四次派大軍進攻緬甸,此時緬甸的主力駐紮在剛剛攻滅的泰國,國內兵力空虛。為了應付清朝的進攻,緬甸只好把主力調回國內,只留下9000人留守泰國。泰國國滅後,鄭信率領五百精兵突破緬甸的包圍開始驅緬復國大業,招募士兵,製造軍艦。得知緬甸主力撤走後,鄭信大喜,率領部隊進攻留守的緬軍。緬甸忙於與清朝交戰,無暇南顧。鄭信一鼓作氣把緬甸趕出了泰國,泰國復國。鄭信因有復國之功,被被泰國人奉為鄭信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