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聖之旅,感受佛教文化,菩提樹下靜靜心

2020-12-10 柱哥遊世界

曾經帶領中國的宗教團體,專門赴印度朝聖之旅,自己內心也得到一次升華。

帶隊赴印度朝聖之旅

其實,現在印度對於佛教已經很不重視,在13億人口當中,僅僅5%繼續信奉佛教。

這個國家現在以印度教為主,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教派。對並不信奉佛教的印度人來說,或許它只是一抹歲月的痕跡。

所以對於佛教文化歷史古蹟的保留並沒有太重視,好像目前的修復工程僅僅是為了滿足國際遊客的需要。反到來自於中國及東南亞的信徒更多些。

典型的印度教徒

我們這一次是沿著釋迦牟尼佛祖的足跡而行,佛教朝聖聖地有著名的八大景點。除藍毗尼在尼泊爾,是釋迦牟尼佛祖出生地之外,其餘七大景點全部在印度。印象最深的是釋迦牟尼佛祖成佛的地方--菩提樹下。

菩提樹下虔誠禮佛

當年喬達摩.悉達多來到菩提樹下,用草鋪了個座位,面朝東方盤腿而坐,發誓: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這樣冥思苦想了七七四十九天,他終於豁然覺悟,從此成佛,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佛。

獨自修行

備受尊崇的大菩提樹位於摩訶菩提寺中。昔日佛祖打坐的方寸之地,如今已成聖地。這座巍峨的寺廟高52米,形如金字塔。頂部有逐層漸小的傘蓋,四面的佛像浮雕精緻莊嚴。

如今的大菩提樹枝繁葉茂,像把撐開的巨傘遮住寺廟後半部。但它並非當初那棵菩提樹。據說阿育王之女曾把老菩提樹的分枝栽到獅子國(今斯裡蘭卡),其本樹數次遭異教徒毀壞,每次都從獅子國移枝回來,才有了今天的菩提樹 

集體誦經是每天功課

當天正好有一個重大法會舉行,菩提樹下數千名僧人雙手合十、盤膝打坐,微風中他們的誦經聲傳得很遠,一直傳到我這個異鄉人心中。看到人們這麼虔誠的禮佛,內心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重大活動在菩提樹下舉行

有機會也要學習佛學

我的足跡

敬請關注 柱哥遊世界

相關焦點

  • 印度朝聖之旅,感受佛教文化,菩提樹下靜靜心
    曾經帶領中國的宗教團體,專門赴印度朝聖之旅,自己內心也得到一次升華。帶隊赴印度朝聖之旅其實,現在印度對於佛教已經很不重視,在13億人口當中,僅僅5%繼續信奉佛教。對並不信奉佛教的印度人來說,或許它只是一抹歲月的痕跡。所以對於佛教文化歷史古蹟的保留並沒有太重視,好像目前的修復工程僅僅是為了滿足國際遊客的需要。反到來自於中國及東南亞的信徒更多些。
  • 佛教朝聖之旅 一邊禪修一邊朝聖的印度旅行
    為什麼佛教徒要去印度朝聖呢?在印度佛陀的足跡有很多。比如菩提伽耶、拘屍那羅、鹿野苑等都在印度,這些地方是神聖的佛教聖地。世界佛教四大聖地,其中有三處都在印度,難道這樣的地方還不值得我們來一次佛教朝聖之旅麼?
  • 印度九大佛教朝聖地,印度佛教徒的朝聖之旅
    印度佛教徒的朝聖之旅。一個佛教徒以及佛教愛好者、研究者,如果你能有機會可以到印度旅遊朝聖以上佛教九大聖地,那麼在金錢至上的今天和整個社會乃至到每個人都是浮躁的環境中,不止是走近佛教,感受佛教的智慧與力量,可以得到內心的一份安詳而寧靜,甚至是開啟你通往心靈自由之旅。
  • 印度九大佛教朝聖地,印度佛教徒的朝聖之旅
    印度佛教徒的朝聖之旅。一個佛教徒以及佛教愛好者、研究者,如果你能有機會可以到印度旅遊朝聖以上佛教九大聖地,那麼在金錢至上的今天和整個社會乃至到每個人都是浮躁的環境中,不止是走近佛教,感受佛教的智慧與力量,可以得到內心的一份安詳而寧靜,甚至是開啟你通往心靈自由之旅。
  • 天和堂丨印度佛教朝聖 文化之旅十日遊
    拜謁佛教遺蹟、感受佛祖釋迦牟尼的智慧是不是您一生嚮往印度佛教朝聖之旅?
  • 朝聖是一場頓悟 淺談印度朝聖的意義
    ——體恆法師·2012印度尼泊爾朝聖之旅佛陀的聖地沒落於此,佛子應勤修行以求解脫,才不枉聖地朝聖之行。真的佛子,應對佛教有真感情。朝聖不能以旅遊的心態,隨意嘻笑怒罵,挑三撿四,否則耗損福報,亦錯失累積福報之機緣也。
  • 千辛萬苦去朝聖 臺灣靈鷲山印度朝聖之旅震撼心靈
    鳳凰網華人佛教全程跟蹤拍攝,請關注近期推出的靈鷲山印度朝聖團專題報導。(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妙傳)【鳳凰網華人佛教丹珍旺姆發出印度國拉克布】臺灣人到印度朝聖容易嗎?臺灣靈鷲山教團寶祥法師說:「對許多臺灣佛教信眾來說,到印度朝聖也許一生只能有一次,包括我們教團的法師也如此,很不容易。
  • 印度朝聖見聞錄 (下)
    我們朝聖團先在法師們的帶領下一起做了功課,然後個人自修時間,我和我媽繞塔之後,便在距離菩提樹金剛座左側20多米的地方坐下,開始做功課。我先誦了一遍《金剛經》,然後禮佛108拜,餘下的時間便在菩提樹下靜坐。
  • 印度的朝聖之旅(一)
    上次去印度朝聖是2013年12月份,那是靈山六會,2018年4月是靈山七會。在印度多我住在導遊家裡,白天出去穿街走巷。忘不了那沿街的大棉被,忘不了香美醇厚的印度牛奶,忘不了德裡那鹹鹹的水,那些孩子,夜晚裡的熱鬧,街上樹上的塵土,路邊的垃圾,路中間的神色泰然的牛,狗。
  • 千年菩提樹引眾多高僧朝聖,只因長出「佛手」,網友:「成佛」了
    近年來,中國的旅遊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很多人們在閒暇之餘都會選擇外出旅遊享受生活,特別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非常豐富的宗教文化,就算如今也有非常多的宗教信仰者。特別是佛教的發展在於我國非常的興旺,甚至是已經超過了本土宗教道教,特別是一些寺廟,也成為了非常著名的旅遊景點。
  • 菩提樹是佛教聖樹,也是印度國樹
    漳州長泰林墩龍虎公園裡有一棵菩提樹,高聳入雲,枯葉稀枝,依然壯觀。菩提樹,又名畢缽羅樹,既是佛教聖樹,又是印度國樹。菩提樹原產於印度,然而,它與佛教淵源頗深。菩提在佛教裡的寓意:覺悟、智慧的意思。菩提樹是桑科大喬木,也有季節性枯黃落葉期,黃白色的樹幹,高聳挺拔,花瓣隱藏於花託之中,樹籽可以用來製作佛珠。據說:兩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佛,原來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王國的王子,他年輕的時候,為了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境界,拯救人間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選擇放棄王位的繼承,和王族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家修煉,尋找人生的真諦。
  • 印度朝聖,跟隨師父的腳步一起朝禮佛陀故鄉
    2018年1月6日,印度尼泊爾朝聖之旅在雅安寺真蓮師父、真願師父的引領下,領隊洪元彪居士的護持下開始啟動!此次活動的第一站是加德滿都,團友乘坐飛機約3個半小時的來到了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中午稍作休息後,開始殊勝的行程!
  • 尼泊爾朝聖之旅 藍毗尼佛祖誕生地
    這樣的誘惑當然讓我們難以拒絕,於是,懷揣一顆虔誠之心,我們踏上了藍毗尼的朝聖之旅。世界文化遺產:藍毗尼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面對擁有世界上信徒最多的佛祖誕生地,都會有一種獨特的感受,迎風飛舞的經幡,生活清苦的修行者,打坐冥想的朝聖者和歷經世事滄桑依然蒼翠挺立的菩提樹所構建的強大氣場,總讓人不得不莊嚴肅穆起來。這種感受異於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人們相信佛祖的母親之所以選擇了藍毗尼是因為這裡的環境寧靜祥和,藍毗尼代表著寧靜和遠離塵世的喧囂,因為,佛在這裡,這就是藍毗尼。
  • 朝聖之旅 拜訪古印度佛教建築遺址
    佛教在線6月7日消息  據《聯合早報》訊:佛教起源於印度。佛陀釋迦牟尼2500年前出生於印度,經過多年祈願修行後開悟,對印度文化及東亞文化,甚至中國文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根據統計,印度共有5個佛教遺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此可見其文化古國的魅力。 對廣大的佛教徒而言,由印度的佛教遺址串連成的宗教之旅,是十分具有吸引力和令人振奮的旅程。
  • 參訪佛陀出生地,與各國朝聖者共修,菩提樹下尋回最純粹的幸福感
    你喜歡到宗教聖地朝聖嗎?千百年來,佛教的宣揚一直給世人帶來心靈的覺悟及洗滌。藍毗尼園在尼泊爾境內、靠近印度邊境不遠處,是善覺王為其夫人藍毗尼建造的花園。距加德滿都280公裡。作為釋迦牟尼佛降生的地方,藍毗尼園是是世界佛教聖地,也是全世界佛教徒心之嚮往的朝聖地。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開封法師率南京宏覺寺佛教參訪團朝聖佛陀成佛地印度菩提迦葉摩訶菩提寺
    摩訶菩提寺正覺大塔菩提迦葉佛協領導接待開封法師、來定法師,同時住持中印佛家文化交流,歡迎宏覺寺佛教參訪團前來朝聖。在佛陀當年頓悟成佛的菩提樹下舉行參拜法會,開封法師率眾跪誦經文,感悟佛陀慈悲參拜摩訶菩提寺的金剛座、正覺大塔和佛陀七七四十九天悟道成佛的菩提樹,感受佛陀當年證道開悟之過程重走佛陀之路朝聖禪修不是旅行觀光。
  • 菩提樹是佛教聖樹,見菩提樹如見佛陀.
  • 印度佛教聖樹——釋迦牟尼佛悟道處菩提樹遭砍傷(圖)
    菩提樹(資料圖片)。當年,釋迦牟尼來到菩提樹下,在所鋪草座上面靜坐。他發誓:「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佛經稱此座為金剛座) 佛教在線7月21日訊 據德新社駐新德裡記者7月20日報導:日前,一群不法分子心狠手辣地將位於印度的佛教聖樹——釋迦牟尼成道處的菩提樹砍下一根樹枝。這棵菩提樹位於印度東部的比哈爾邦(Bihar state),樹齡110歲。
  • 佛教「聖樹」菩提樹
    在佛教裡,有一聖物,名曰「菩提樹」,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如果問起菩提樹的來歷,恐怕知道的人就有限了。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出家後經過6年苦修,猶不得要領,後來便捨棄苦行,在尼褳禪河洗去多年積垢,隨後受了牧女供養的乳麋,得以恢復體力,在佛陀伽耶(現在印度比哈爾省菩提伽耶)的畢波羅樹下金剛座上敷上吉祥草,結趺坐,發誓道:我如果不能證得無上大覺,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釋迦牟尼就這樣在樹下靜思冥想,終於在第七天(臘月初八)天將破曉時,豁然大悟,證得無上大覺,圓悟正果,成為偉大覺者——佛陀。
  • 菩提樹是佛教聖樹,也是印度國樹
    漳州長泰林墩龍虎公園裡有一棵菩提樹,高聳入雲,枯葉稀枝,依然壯觀。菩提樹,又名畢缽羅樹,既是佛教聖樹,又是印度國樹。菩提樹原產於印度,然而,它與佛教淵源頗深。菩提在佛教裡的寓意:覺悟、智慧的意思。菩提樹是桑科大喬木,也有季節性枯黃落葉期,黃白色的樹幹,高聳挺拔,花瓣隱藏於花託之中,樹籽可以用來製作佛珠。據說:兩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佛,原來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王國的王子,他年輕的時候,為了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境界,拯救人間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選擇放棄王位的繼承,和王族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家修煉,尋找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