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在進入雲南以後,雖然長徵開始以來的困難局面有了一定的改觀,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還是樂觀不起來。
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落腳點,落不下腳,就沒有辦法建立起來新的革命根據地,中央紅軍還是得咬緊牙關,在不停的移動當中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在這期間,「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可以說是最驚心動魄的。
下面咱們就好好講一講紅軍長徵,到底是如何爬雪山,怎麼過草地的。
時間還得追溯到1935年6月。
當時中央紅軍長徵剛剛完成「強度大渡河」戰役。在取得了這場勝利之後,紅軍將士士氣大振,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從瀘定往北走,去和第四方面軍會合。
從瀘定向北的路上,有一座險峻無比的大雪山,這座大雪山,叫做夾金山,主峰海拔4200多米。
在當地流傳著的一首民謠:
「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可見這座山的險峻和環境的惡劣。
要翻過這條雪山,紅軍有三條路可以走。
一是走西面,從雪山西坡繞過去。這條路在當時是商隊走的小路,通往川北的阿壩地區。
二是走東面,走東側的大路,沿途都是人口較多的城鎮可以通往成都。
三是走中間,直接翻越大雪山,克服低溫低氧,高寒高冷的氣候環境。
到底該怎麼選?當時的中共中央一致決定,就走第三條路,翻越大雪山。
可能同志們會有疑問:這三條路,前面的兩條,無論如何都比翻雪山要好得多吧?
聽起來,大路小路都好走,可中央紅軍為什麼偏偏選擇這麼一條最不好走的路呢?
我們先保留這個疑問,最後再慢慢分析。
當前的情況是該如何翻雪山?
中央紅軍首先制定了戰術。派出了一支先遣部隊,用刺刀在大雪山堅硬的冰面上挖出腳窩,也就是挖出來一個一個的可以讓後面的人踩進去,不至於滑倒的小冰坑,後面的大部隊,就踩著這些腳窩前進。
一支部隊按照這種方式行軍,部隊會被拉長,速度必然會慢下來,而且越往上走,山勢就越陡,空氣也越來越稀薄,很多官兵都開始有缺氧的感覺了,劇烈地喘氣,而且雪面上反射的強光還讓他們睜不開眼睛,爬著爬著,狂風驟起,捲起了漫天的雪霧,雪流撞擊在冰凍的巖石上,激起了巨大的雪浪。
有人無意識地朝遠處張望,結果一下子就眩暈了,倒在雪地上,再也起不來了。紅軍幹部馬上下達命令,要求所有士兵都不準四處看,要低頭走路,視線絕對不能超過三米。
即便如此,還是有許許多多紅軍不停地倒下了,而死亡最多的就是炊事員和擔架員。
炊事員死亡的原因,多數是因為違反了輕裝行軍的規定,偷偷的在自己身上塞了儘可能多的食物,為的就是希望能在路上給戰友們吃頓飽飯。最後因為負重太多,體能消耗過大,累死了。
而擔架員則是不忍心丟下那些在作戰中負傷的戰友,拼死也要抬著擔架前進,很多都累倒了。
紅軍就這樣一步步地艱苦跋涉,總算是快要下山了,先鋒部隊先下到了山腳,發現前面有個小村莊,村莊四周有不少人背著槍的人在巡邏。紅軍戰士儘管已經非常疲勞了,可是他們還是本能地做好了戰鬥準備。
當前形勢十分緊張,不過萬幸的是前面那些背著槍的人不是敵人,而是紅四方面軍派來接應中央紅軍的聯絡人員,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就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在雪山腳下會合了。
兩軍會合以後,紅軍的力量當然就變得強大了。但是會和以後,因為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人張國燾搞內部分裂,把情況搞得很亂,後來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又分開行動,中央紅軍繼續往西北移動。
可是禍不單行,就在這個時候,蔣介石最精銳的一支嫡系部隊,國民黨軍第一軍也正在向中央紅軍逼近,形勢相當危急。
統帥第一軍的將領是胡宗南,此人深得蔣介石的器重。
部隊長途跋涉的情況下,和這樣難纏的對手硬碰硬地去死拼,顯然不是上策。
紅軍前面有一片大草地,叫做松潘大草地,這是一塊南北綿延約200公裡,東西最寬處有100公裡,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溼地,這裡杳無人煙,就連野獸的足跡都找不到。
這裡四處都是鬆軟的沼澤地,一不小心陷進去,就很難再爬出來了,這個地方到處都是陷阱,但是紅軍就偏偏選擇了這樣一條陷阱之路,冒著巨大的傷亡危險,毅然決然地走上了這片大草地。
與過雪山一樣,紅軍這次也是選擇了一個看起來最險最難得路。
同樣的還是派出先遣隊打前陣。他們首先進入了大草地,這裡野草叢生,水草上霧氣繚繞,草叢下面是一片一片的泥潭,草地裡的水都是淤黑的,裡面充滿了腐殖質和微生物。如果在這兒腳被劃破了,傷口被水一泡就會爛掉。
先遣隊員奮力前行,他們想盡各種辦法,探出安全可行的道路,在這裡留下路標。可是,儘管先遣部隊做出了這麼大的努力,他們留下來的路標,因為不停的大雨和湧動的泥潭,很多都不見了蹤影。
大部隊進入草地,這可比爬雪山那次還要艱苦很多,傷亡也還要更大。在七天六夜以後,紅軍終於走出了松潘大草地,來到了位於大草地東北方向的戰略要地——包座。
國民黨軍隊在得知紅軍穿過草地意圖後,急忙派兵北上增援包座。紅軍部隊在包座與增援的敵軍進行了一場遭遇戰。
紅軍戰士英勇作戰,結果紅軍大獲全勝,拿下了包座,打開了繼續往北進入甘肅南部的通道,紅軍的長徵形勢也就從此一片大好。
可是問題還是一直環繞在我們心中。
面對雪山,明明有更好的路可走,可中央紅軍為什麼要選擇最難最險的翻越雪山這條路?
翻過大雪山,中央紅軍成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面對蔣介石嫡系部隊,為什麼又做出了過草地這樣一個犧牲更大、損失也更多的決定?
講到這裡,我要提起《孫子兵法》中的一種用兵方式
「趨其所不意。」
也就是向著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行軍。
主席在當時沒有看過《孫子兵法》,但是他的「遊擊戰」思想恰恰與《孫子兵法》不謀而合。
「遊擊戰」打的就是出其不意,比如說"四渡赤水",兜大圈子,把親赴貴陽前線指揮的蔣介石都給兜暈了。
而爬雪山,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時蔣介石親自飛到離戰場不遠的成都來督戰指揮,他這個人跟主席打了這麼多年的交道,吃了很多苦頭,已經自認為很了解紅軍的戰術。
蔣介石提醒手下,千萬不能疏忽大意,被紅軍避實擊虛、聲東擊西的那一套給唬住。
可是呢,說著容易做到難。
這時候,紅軍中央早已經出了一招,命令一支紅軍軍團獨自向東假裝成主力行軍,結果蔣介石就真的被唬住了,設計出來了圍堵紅軍的線路,卻單單漏算了大雪山這一條路,蔣介石根本就沒有想到中央紅軍會選擇翻越大雪山。
所以,爬雪山這個決定,乍一看上去不太合理,可恰恰正是因為它出其不意,才收到了奇效,成功保存住了中央紅軍的主力。
同樣的道理,「過草地」這一次,胡宗南幹算萬算,他也沒有算到紅軍竟然會選擇天然陷阱大草地去走。
紅軍那邊已經判斷好了胡宗南會漏算這一步,於是險中求勝,就走大草地,結果就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取得了戰略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