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國,數以萬計的地名中以「九龍」命之的有13處之多,而其中聲名最大者,當屬重慶九龍坡。龍在前,鳳相隨。
龍鳳在中國作為對稱意象往往一起出現,作地名使用時更是分隔不得,寓意龍鳳呈祥,暗合周易陰陽之說。恰好,九龍坡因中梁山從隔斷,整體將其分為了東西兩大部分。
中梁山之東,山向陽之地,處處有「龍」,九龍半島、九龍灘、九龍橋、九龍寺等;中梁山之西,山面陰之地,處處有「鳳」,金鳳鎮、九鳳山、九鳳瑤池湖等;亦有二者結合之所「龍鳳寺」。一陰一陽相得益彰,龍鳳呈祥,正是「江山多嬌城,龍鳳呈祥地」的生動寫照。
龍鳳地名聚集之地
「龍鳳」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是一個繞不開的文明符號。從漫長的舊石器時代走到如今的資訊時代,從稍顯單一的原始文明到如今紛繁多樣的工業文明,「龍鳳」一直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和標誌,若按照功能影響排名,「龍」當坐頭把交椅,「鳳」排名第二,這是毫無疑竇的排名。
無獨有偶,龍鳳在歷史上首次出現就是同步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龍鳳紋」彩陶細頸瓶便是一例。但是,龍鳳究竟代表著什麼,寓意著什麼?這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同樣有據可考,漢《孔叢子·記問》寫到「天子布德,將致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呈祥」,便是「龍鳳呈祥」泛指吉慶之事的確切出處。
自古以來,不管是神話傳說,還是古皇室御用圖騰,抑或只是男女新婚時貼在窗欞上的貼紙,各地隨處可見的龍鳳地名……當代人的生活中仍然處處可見「龍鳳」的身影,昭示著從遠古遺留下來的威嚴尊貴,仿佛自帶陰陽相生的神秘力量。
對此,生活在重慶的人們早已見怪不怪。象徵「龍頭」的龍頭寺,是人們踏上遠途的第一站;機場兩路的主幹道名為「雙龍大道」;「雙鳳大道」在側與空港大道相連。數目更多的還有龍道,龍山大道、龍華大道、錦龍大道……大龍道名下還有許多小龍道,龍昌路、龍旺路、龍升路、龍盛路………不勝枚舉。龍鳳道多,龍鳳地當然也不少。
據統計,偌大一座重慶城有1000多個地名,其中以「龍」點睛的鎮街鄉有82個,佔全市鎮街鄉總數的近十分之一;帶「龍」字的行政村數量則更是可觀,達到了711個,佔全市總行政村數量的百分之六點五。鳳凰緊隨其後,帶「鳳」字眼的鎮街鄉有12個,行政村115個,當然這其中還有「龍鳳」合體的地名,比如合川的龍鳳鎮,九龍坡的龍鳳寺等。
九龍坡因中梁山之隔,形成了獨特的東「龍」西「鳳」人文景觀,毫不誇張地說,九龍坡可能是中國擁有「龍鳳」地名最多的旅遊目的地。中梁山之東,處處有「龍」,九龍灘、九龍橋、九龍鎮、九龍寺,龍嘯長吟;中梁山之「西」,處處皆「鳳」,比如金鳳鎮、九鳳山、九鳳村,鳳舞九天。在這裡,關於「龍鳳」之地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何止一籮筐,更何況地名背後,藏著的是九龍坡數百年的好風景和數不盡的人文風情。
揭開「九龍」的神秘面紗
老一輩講,九龍坡原本不叫這名兒,而是跟石橋鋪的「鋪」字相同,名叫九龍鋪。1939年3月,現重慶南站處修建九龍鋪機場;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來與蔣介石開展歷史上著名的「重慶談判」並在談判後籤下歷史上有名的《雙十協定》,可謂膽色過人,舉國關注。所以當《新華日報》記者錯把九龍鋪機場寫作九龍坡機場的時候,以「坡」作「鋪」的誤會也廣為流傳,「九龍坡」三個字也在全國打響了名號。
那麼,「九龍」又因何而來?在重慶,有不少「龍名」的來源都是因為落難皇帝朱允炆。作家李正權在《重慶地名雜談》中提到,據說朱棣殺向皇城,攻陷南京時,侄兒建文帝從地道逃走,扮成和尚,流浪各地。後來為躲避追殺,一路從江蘇、湖北進入大西南。所以川渝雲貴四省市,遍地都有他的身影。舉例來講,像最為世人熟知的磁器口,曾經改名為龍隱鎮,正是因為建文帝曾涉足於此,導致寶輪寺的佛光更加耀眼,井口到李子壩一路都能看見。
更具傳奇色彩的說法,是當建文帝走進寶輪寺時,頭上突然冒出了頭髮,而這預示著他將重登皇位。所以磁器口的改名是因為真龍天子的到來。重慶城裡與之相關的地名還有很多,比如化龍橋到土灣那條路被人叫做龍隱路、統景旁的龍藏寺、龍門浩、來龍巷等等,所以不妨大膽假設九龍坡的「九龍」,或許也與建文帝的蹤跡有關,此是一說。
而另一說,則是大多數人所認可的「九龍」來源。九龍坡境內原有一個地方,叫做「九龍灘」。據《重慶市地名詞典》,九龍坡境內王坪山巖石上鐫有「九龍灘古蹟」五個大字,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得名九龍灘。而這九龍灘,同樣流傳著不同說法卻同樣打動人的故事。
其中一說,講的是長江北岸萬家堡,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家徒四壁,日子過得非常艱苦。兒子小寶剛滿9歲,機靈俏皮,日日上山割草以換米錢。有一日,小寶在半山腰的一處格外不同的小土坑裡,找到了具有再生力量的寶珠,母子倆過了一段吃喝不愁的安生日子,對有困苦之人慷慨解囊,從不吝嗇。當地知府眼紅這樣的財富,便讓差役去將寶珠取回來。被差役圍追堵截的小寶,情急之下將寶珠吞進肚子裡。回到家中,小寶面色發紅口渴難耐一直嚷嚷著要喝水,家裡的水壺水缸的水量竟然不夠,甚至喝乾了水井、堰塘,小寶媽媽與眾人目瞪口呆,一路跟著小寶找水喝。最後無奈跑到江邊,小寶蹲下只一口,江中忽然出現了巨大漩渦,瞬間烏雲聚集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下。小寶也隨著雷雨化作一條巨龍,好端端的兒子不見了,母親哪裡肯依,對著巨龍拼命叫喊「小寶」「小寶」。騰在半空的巨龍聽得叫喊,轉圜過來,對母親點頭似應。母親聲嘶力竭,呼喚了九次;巨龍也在半空中點了九下頭。正是這一次次的回應,在江中留下了九個相連的石灘,翹首若龍,名「九龍灘」。
「放舟清江曲,灘聲闞如虎。牽笮沂九龍,石立紛然怒。」這是明代詩人朱家徵逆流而上,舟行至九龍灘時發出的感慨。不難想像,古時的九龍灘驚濤拍岸、氣勢如虹,即使九龍翹首的石灘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因影響行船被炸毀沉於江底,那動人心魄的故事佳話,依然可以管中窺豹,從「九龍坡」的大名窺見一二。
除了被歷史湮沒的九龍灘古蹟,在九龍坡,觸手可及的「九龍」遺蹟,當屬陶家鎮友愛村代家灘的九龍橋是也。據資料記載,九龍橋建成於明成化年間,是座由九個橋墩都雕有的龍頭龍尾的十孔石板平橋,橋長22米,寬1.2米,高3.2米。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依然堅強地屹立在大溪河橋上,供行人來往,車輛交通。
九龍橋吸引了一大批對古橋愛好者前往遊覽,他們驚奇地發現,橋上的9個龍頭,其中8個呈張嘴狀,獨一條龍,龍嘴緊閉。據當地老人代代相傳的故事所表,那是因為捐建九龍橋的人是一位名叫黃玉章的舉人,這舉人的上頭有8個哥哥,卻不知何故紛紛早逝。為了紀念他死去的兄長,便在修橋時建造了8條開口的龍代表他哥哥,一條閉嘴的龍代表他自己的感懷和少說多做的處事風格。
至於民間故事的可信程度有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座九龍橋一直到今天,依然發揮著它的效用,可當美學與實用之橋完美典範。
龍鳳呈祥的風水寶地
在傳統文明符號上僅次於「龍」,「鳳」往往與龍如影隨形。在九龍坡的地界上,向陽的龍地在東邊遍地開花,與之對應的是中梁山的鳳地。
金鳳鎮地處九龍坡區西北部,是重慶主城的西大門。據歷史記載,清朝初年,金鳳鎮原名「魯諸場」,因外來名門望族龔氏崇奉「龍鳳呈祥」陰陽八卦之說,遂在此建樓。登高瞭望,金鳳鎮面朝西北山勢延綿如鳳展翅,朝西南地形崎嶇如龍盤踞。龔氏見得此情此景,當即便把魯諸場改名為龍鳳場,以貼合風水之形狀。而今叫做「金鳳」的由來,是因上世紀80年代,巴縣地名普查,「龍鳳」二字與北碚龍鳳公社重名,才有後來「金鳳鎮」的名字。
由此看來,金鳳鎮地名由來與當時的地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並且,在金鳳鎮內,還有與九龍村對應的九鳳村。九鳳村的名字或許聽起來沒有並不熟悉,但九鳳村內有著「小九寨」之稱的AAA級風景區九鳳山,早就吸引了一大批遊客前往度假觀光。
話說到此處,九龍坡的「龍」與「鳳」尚且分列於山的兩旁,就好像九龍坡「龍鳳呈祥地」的兩翼,將兩者結合在一處,寓意龍鳳呈祥的集中之地,便是處於龍鳳溪的龍鳳寺了。龍鳳寺是始建於元朝的九龍半島上兩佛寺之一,前身為祭祀龍王的王爺廟。廟內有楹聯多副,其中鎮江樓大門兩側懸掛著龍為霖撰書的8字聯「移舟過此齊臻順境;碧浪於茲盡作安瀾」,道清了龍鳳寺廟面朝長江,倚巖而建的用意,是為祈求過往船隻、縴夫和當地民眾平安。
總之,龍與鳳的祥瑞在九龍坡這塊風水寶地上彰顯得淋漓盡致。儘管以上所述不是九龍坡東龍西鳳,龍鳳呈祥地名傳奇的全部,但九龍坡龍鳳呈祥地的當下與未來,當會給這些龍鳳之地錦上添花。
文丨付思雅
圖丨劉華民 林麗江
嚴小華 潘義文 九龍坡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