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973字,6圖,閱讀18分鐘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傳統中,崑崙已經超越了自然地理概念,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它最早是上古先民們自然崇拜的產物,繼而在神話和英雄時代被賦予神的品格。物質的充裕,國家的誕生,先民活動區域的擴大,消減了神話和英雄色彩,但是崑崙作為一種與神結合的超自然的力量,長久地在精神上慰藉著東方民族。
析城山,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城西南30公裡處,南北走向,主峰海拔1888米。山峰四面如城,有東、西、南、北四門分析,故曰析城。析城山上四面有門,崑崙也是四面有門。崑崙九門言其多,非實有九門。析城山四門言其有,非實有四門,若以山貌想像之,可以有多門。
上古時代析城山可不是無名之輩。《尚書》中的《禹貢》篇相傳為大禹所作,具體而微地勾勒了大禹治水的路線,粗枝大葉地敘述了沿途諸事。其中說:大禹從「壺口、雷首,至於太嶽。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壺口在今臨汾市吉縣,雷首在今運城市芮城縣,太嶽在今霍州、靈石,砥柱在今三門峽。大禹是從三門峽來到析城山,最後到王屋山。
治水當在河之陬,大禹跑到析城山高山之巔幹什麼?須知析城山以北有大湖泊濩澤,上古濩澤漫溢,殃及四方,大禹不得不來治水。濩澤疏通,水患消失,實為大禹之功。到了商王朝時,析城山更加出名。
《太平寰宇記》載:析城山「山巔有湯王池,俗傳湯旱祈雨於此。」北宋熙寧九年,宋神宗敕封析城山神為「誠應侯」。湯時析城山之所以出名大概出於兩個原因:一、其時商朝都城可能在垣曲古城或濮陽,析城山乃王畿之地。析城山作為神聖之山應該更早到夏代,否則湯王不會一建國就到析城山禱雨。析城山符合自然神崇拜的第一個條件。二、商湯建國以後,大旱,為國家百姓著想,湯王親赴析城山桑林祈雨。析城山既然是王畿之內的神山,與神對話也就只能選擇這裡做道場。
古文獻中對這件事情記載較多。《竹書紀年》:「二十四年,大旱,王禱雨桑林。雨。」《呂氏春秋》:「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湯王親自赴析城山之桑林禱雨,具有標誌性意義,說明當時的析城山已經是商王朝與天神對話的神山,因此析城山又叫聖王坪。「夏尚忠,商尚鬼,周尚禮。」對於崇尚鬼神的商族人來說,能夠到析城山祈雨也好,卜巫也好,祭天也好,都是極其神聖而幸運的事情,所以,在商朝析城山崇拜應該更興盛。
在析城山四周百公裡內,宋以後有記載的湯王廟多達380座,至今尚保留近百座。
析城山的地貌非常特殊,山腰林木茂盛陡而峻,山頂蔓草如絲闊而平,符合西漢東方朔在《十洲記》中說:「形似偃盆,下狹上廣,故名曰崑崙山。」析城山南門為最陡峭處,壁立如削,《海內西經》云:「崑崙南淵深三百仞。」析城山處於亞熱帶和溫帶重疊帶,南北動植物薈萃於此,大鯢、紅豆杉、銀杏,獼猴、豹、長尾猿都有,符合《山海經》中崑崙多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的描寫。而帕米爾高原的崑崙有的是冰川雪瀑,不容亞熱帶動植物如蛇、猿存在。
此下說王屋山,王屋山距析城山直線距離不過百裡,山高1715米,在商湯王畿之內地位僅次於析城山。王屋山在《禹貢》中有名,後世道教典籍多有提及,說是黃帝祭天之所,西王母授經之處。「愚公移山」的傳說即源於此。其山貌渾圓,底大頂小,連綿起伏,唯其北依太嶽,西控伊洛,東掌易闕,南望荊楚,壤接平原,俯瞰大河,是上古名山。但與析城山相比,一則王屋山不具備國家神社的地位;二則不具備下狹上廣的崑崙地貌。
說實在話,這樣講,是否有點兒太拘泥於細節了?如果我們的視野放得更廣闊一些,就會發現,山西南部集中了幾乎所有的上古名山。
從上述經緯軸十字架的軸心四望,西部有舜王坪,據說是舜耕田之所。再往西是皇姑幔,據說是娥皇女英的居所。西南有虞山,山下有舜都蒲坂。西北方向是霍太山、姑射山,霍太山為上古五鎮之翹楚、五嶽之濫觴;姑射山是唐堯求賢得妻的地方。往北,有炎帝所在的羊頭山,共工怒觸的不周山。往東是太行山南端,有箕子山,為箕子觀天象之古天文臺。如此多的上古名山集中在一個並不算大範圍內,這個大模樣十分符合《山海經》裡崑崙「方八百裡」。試想,「方八百裡」的崑崙不可能只有一座山峰,必然是群峰環列,名山比肩。如此,可否說,上述群山都是崑崙的一部分呢?
需要研究的是,一個叫崑崙的西戎小國國名是如何演變成中原民族的精神之所。我們現在無法確定這個西戎小國的具體方位,說它在今青海高原一帶大致不會差。既然崑崙國向夏進貢,必然有使者來往,由於語言不同,服飾不同,風俗不同,這些使者即使遠在他鄉也會例行其民族的宗教儀式,遙祭其崑崙的族團崇拜。這些崇拜的對象是山是水是天是地?我們不得而知。這會使華夏人對這些來自遙遠地方的西戎人感到神秘。
我們知道,夷夏各民族的文化是相互影響和融合的。這種交往不能不影響到華夏民族。華夏民族不可能去崇拜崑崙族團的崇拜,但卻因為對崑崙族團的神秘而有一種認識衝動。進而借西方崑崙族團之名,加之於中原的自然物,不是沒有可能。在宗教傳播過程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因其遙遠而神秘,因其神秘而崇高,因其崇高而崇拜。崑崙崇拜大概就是這樣走進了中原。
晉郭璞謂:「海外復有崑崙山。」清畢沅稱:「崑崙實非一地,高山皆得名之。」清郝懿行說:「荒外之山,以崑崙名者蓋多矣。」崑崙在夏代走進中原,商代成為崇拜,西周成為神話,秦漢復歸西域。來時是普通地名,走時是神話傳說。
從文字學的角度講,我們現在無法知道當時崑崙國有沒有文字,商朝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文字,文字的演變過程是極其漫長的。由此推而想之,夏代一定是有文字的。
古代崑崙寫作「崐崘」,是形聲字,按《說文》釋:崐,從山從昆,昆者「同」也。崘,從山從侖,侖者「思」也。司馬光說,「崑崙」應該讀「混侖」。看來崑崙是依據西戎語言音譯過來的,以此看來,崑崙二字好像並沒有特別的意義。若有的話,只能牽強解釋如下:昆與侖的字面意思合起來是「同思」,就是「大伙兒共同追思思念」,「追思思念」又有「祈求禱告」的意思,大家共同祈禱,就成了祭神活動,崑崙也就成了神的化身。以此看來,崑崙又好像是音譯與意譯的結合。
《山海經》說:「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下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裡,高萬仞。」可見「方八百裡」的古崑崙並非僅僅指某一座山峰。而包括析城山、王屋山、舜王坪、皇姑幔在內的太行山西端、中條山東端與太嶽山南端的崇山峻岭,無論就其歷史內蘊,還是就其方位山貌,都符合崑崙的諸要素。在這一片群山中,具有傳說魅力和神奇應驗的山可能有多座,而析城山因其歷史積澱成了眾神山中的核心。
倘能夠證明中原民族的崑崙崇拜始於商湯時代,那麼上古之崑崙就非析城山莫屬了。但是要證明這一點是極其困難的。有可能的是,在夏代已經有對析城山的自然崇拜,也有受西戎崑崙國影響的「崑崙意識」,(崑崙意識是向崑崙崇拜演變的中間態)隨著湯王禱雨,析城山成了國家神社,地位超然於其他神山。由於時間的積累和商朝崇尚鬼神的使然,崑崙在中土已有廣大無垠與神秘聖潔的內涵,在奇峰陡立的群山之間,儼然有析城山一片廣大無垠的山貌,於是至遲在商代中期以前,析城山崇拜與崑崙崇拜已經合二為一。
《山海經》說,古崑崙在「海內」西北方向。太行山西端、中條山東端以及太嶽山南端以析城山為核心的一群上古名山正在「海內」(中原)的西北方向。因此,從地理位置、歷史遺存、文獻記載、地望參酌方方面面綜合考慮,這裡似更接近上古先民所崇拜的崑崙山。(作者: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姚劍)
山西文旅網
山西文旅網依託山西豐富的地上旅遊文化資源,致力於將文化資源與創意設計、旅遊等相關產業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的設計水平,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文化品位的旅遊商品和紀念品。
山西文旅網
山西老鄉會
文章內容來源於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