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倒映月亮的河就在雲南彌渡桂花箐

2020-12-15 雲南網

老照片。 記者 黃興能 趙黎浩 攝

  雲南網訊(記者 黃興能 趙黎浩 通訊員 王婭 卞曉茜)「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這首傳唱世界的雲南民歌《小河淌水》出自那裡?有沒有歌中的這條小河?9月19日,「禮讚新時代·唱響新大理」——走進小河淌水的故鄉網絡主題採訪團,循著歌聲中的小河,尋到這首世界名曲的源頭:彌渡縣密祉鎮的桂花箐。

  桂花箐位於太極山山麓,太極山是彌渡第二高山峰,海拔3064米,桂花箐兩畔是一望無際的天然林,箐中有一株被當地人稱為樹王的千年古桂,桂花樹下悠悠流淌的是人們常說的《小河淌水》之源桂花泉,清澈透明的幽谷山泉,在山中流淌,清得見底,清得一塵不染。

倒映月亮的河。 記者 黃興能 趙黎浩 攝

  一捧甘甜的泉水喝下去,彌渡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劉繼強一邊聲情並茂地唱起《小河淌水》,一邊介紹這首歌的由來。

  《小河淌水》是大理彌渡密祉人尹宜公根據彌渡當地小調《月亮出來亮汪汪》《放羊調》《田埂調》等整理出來的一首民歌。

現場。 記者 黃興能 趙黎浩 攝

  土木結構、青瓦屋頂的尹宜公故居位於密祉文盛街,裡面用資料和圖片的形式對尹宜公家世和生平、《小河淌水》的來龍去脈、花燈民歌之鄉密祉等進行布展介紹。此外,還陳列著包括尹宜公及其家人留下的物品、照片、資料等,其中照片60餘幅、書畫10餘幅、報刊文獻3件、尹宜公先生遺物9件,基本形成了以介紹尹宜公生平及歌曲《小河淌水》為主題,兼具歷史紀念性、藝術性的立體多元陳列展覽體系,充分體現了歌曲《小河淌水》於「民歌之鄉密祉」的天然聯繫,再現了《小河淌水》的創作背景,使人們進一步對尹宜公及《小河淌水》這一世界名曲有了深入了解。

現場。 記者 黃興能 趙黎浩 攝

相關焦點

  • 與你說一個關於《山村·小河·月亮》的故事
    「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自然條件,構成了彌渡山地民族「隔箐叫得應,見面走一天」的生活環境,形成了彌渡「唱歌水應聲,隔山聽得見」的人文景光,也養成了彌渡人「唱山歌、對調子」的自娛習俗。上網搜索「彌勒」,第一個看到的便是「小河淌水的故鄉」,《小河淌水》之於彌勒,好比遊魚之於水。
  • 歌飛滇西雲水間
    【新春走基層】【中華文化溯源·《小河淌水》】  光明日報記者 周立文 任維東 張勇  桂花箐,是太極山幽谷間的一處風景。  從一株百年老桂花樹開始,在杜鵑、松杉和紫莖澤蘭草的掩映下,一道溪流蜿蜒而下。溪水流出山口後,叫亞溪河。
  • 彌渡:花燈流光溢彩 彌渡民歌載歌載舞
    雲南彌渡白崖城揭開「千年」神秘面紗》的文章,「白崖城」出土的相關考古文物也被存放進當地的博物館。南詔時期燦爛輝煌的文化,化作彌渡永恆的精神符號。 一年後,為反攻日軍,中國遠徵軍在雲南境內重新組建,彌渡成為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部駐地,大量作戰計劃、命令,從這裡擬定並發往怒江前線。 抗戰中,無論是作為後勤保障中心,還是戰役指揮中心,彌渡這座滇西小城,始終精誠團結、眾志成城,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歌飛滇西雲水間(下)
    南風合唱團成員華明邦用「啊」音,反覆哼唱著一個曲調,尹宜公的鄉思瞬間被勾起,他也情不自禁地哼起彌渡山歌《放羊調》和《月亮出來亮汪汪》——  月亮出來亮呃亮汪汪,亮呃亮汪汪,  小河淌水呀清汪汪,小河淌水呀清汪汪。
  • 《小河淌水》在昆明首演
    9月10日由雲南民族大學傾力打造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歌劇《小河淌水》在雲南大劇院正式首演關於《小河淌水》民歌《小河淌水》是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唱響的獨具特色的雲南民歌,也是國內外著名歌唱家經常選唱、群眾耳熟能詳的曲目。
  • 中國花燈之鄉——彌渡
    小河淌水的故鄉彌渡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繡荷包》、《十大姐》,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彌渡,因此,彌渡也被稱為「小橋淌水的故鄉」。2010年雲南省彌渡縣的彌渡民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彌渡花燈又叫「跳花燈」,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娛樂活動過去上元節時,人們載歌載舞「鬧元宵」,男女手持巾、扇雙雙起舞,踏歌和樂,稱為「跳花燈」。
  • 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歌劇《小河淌水》即將首演
    (《國際商報》訊 記者張春濱)2020年9月10日,由雲南民族大學傾力打造的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歌劇《小河淌水》在雲南大劇院正式首演。《小河淌水》是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唱響的獨具特色的雲南民歌,也是國內外著名歌唱家經常選唱、群眾耳熟能詳的曲目。
  • 雲南大理,不能錯過的彌渡風味美食
    來到大理,而有著「小河淌水的故鄉」著稱的彌渡縣,又是你不能錯過的地方。而彌渡除了山美水美,當地的特色美食,也會讓你垂涎三尺。雕梅是雲南大理乳扇雲南十八怪之一,「牛奶做成扇子賣」指的就是「乳扇」。
  • 徒步登山樂在其中,穿越彌渡太極頂:梯子坡—太極頂—密祉鎮
    這次徒步穿越的太極頂位於彌渡、巍山、南澗三縣交界處,海拔3000m左右,古稱「小蒼山」,因山高大絕倫,故名為「太極頂」,和道教聖地巍寶山遙遙相望。路線:巍山梯子坡——彌渡太極頂——彌渡密祉鎮,全程約22公裡。
  • 彌渡山歌(名家說民歌)
    這是一首雲南漢族山歌。彌渡地處滇西高原,是一個富饒的民歌蘊藏地。它的北部有雲嶺、怒山,南部有哀牢山、無量山,加上相距不遠的洱海和大理石林,可謂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小河淌水》《繡荷包》等沁人心脾之作皆產生、流傳於此。此歌唱詞共八句,兩段。首段四句全部是興、比,後段開始也是興句,到「花轎搭起走起來」才最後揭開了題旨,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段,是很「南方化」的。它的音樂也如唱詞,開始的兩小節長音,是南方民歌中常見的「引腔」,接下來,是四個勻稱而較快的短樂句構成的全曲的主體部分,然後,「引腔」再度出現,把音樂引入尾聲,就是第四樂句的原樣重複。
  • 從《小河淌水》中,我看見了老鑼和龔琳娜的愛情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清風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哥啊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月亮出來,照半坡,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的哥一陣清風吹上坡,吹上坡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我非專業的音樂人士,只是單純地被龔琳娜老師的這首《小河淌水》所深深感動。
  • 【趣事】彌渡在世界中有多大?人口接近冰島,面積等於3462個……
    難怪《小河淌水》出自彌渡,並成世界名曲,這地圖都長成弦月樣了,不出「月亮出來亮汪汪」這樣的名曲,難不成出信天遊?咱們彌渡的面積是1523.43平方公裡,發達國家新加坡719.1平方公裡(不計領海),咱彌渡是兩個新加坡大。98年金融風暴以前,新加坡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這樣一說,咱們的面積相當於"倆龍"。
  • 此地是雲南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 當地民歌入選非遺
    彌渡縣,地處雲南高原西部、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雲、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東距省會昆明320公裡,北離州府下關61公裡,南距漫灣電站144公裡。是紅河發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遊經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繡荷包》、《十大姐》,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彌渡。2010年雲南省彌渡縣的彌渡民歌,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6。
  • 彭麗媛紐約最高音樂學府「親授」《小河淌水》
    中新社紐約9月28日電 題:彭麗媛紐約最高音樂學府「親授」《小河淌水》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茱莉亞學院現場為彭麗媛女士表演了節目,她非常專注地傾聽,一名學生演唱完歌曲《小河淌水》後,她親身指導這個學生,為她示範怎樣演唱,非常非常地投入。」
  • 雲南彌渡:借花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雲南彌渡:借花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新華社昆明8月31日電 題:雲南彌渡:借花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新華社記者王海霞 丁怡全  「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還有一個跟著哼」「兩歲的娃娃,三歲的燈齡(意為孕育期間已在學習花燈)」。
  • 《老餘頭白子國文化探尋之旅》——彌渡民歌源流探析
    因此,也才可能產生了《小河淌水》、《十大姐》、《彌渡山歌》、《繡荷包》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優秀經典的彌渡民歌。彌渡民歌其分布面廣,流傳深遠,內容豐富,千百年來口口相授,均以師傳、家傳、自學為傳承形式。無論在漢族民眾中還是彝族民族中都有眾多的民歌傳承人代代相傳,經久不衰。《趙州志民俗》載:「元宵彌渡則聚太平山或鐵柱廟或溫泉夜則張燈踏歌為樂。」
  • 2020年巍山彌渡南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論壇舉辦
    本報訊(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高燕 /文 陳昱州/圖)12月1日,2020年巍山彌渡南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論壇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演活動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舉辦。此次論壇共同商議「聽歌 看舞 祭祖」大理州南部三縣旅遊環線建設,並籤訂三縣文旅產業區域化發展戰略合作備忘錄。
  • 關注|2020年巍山、彌渡、南澗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演活動舉辦
    12月1日晚,巍山、彌渡、南澗攜手在新落成的南澗縣「彝族跳菜」傳承展示中心,舉辦2020年巍山、彌渡、南澗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演活動,進一步推動「大理州南部三縣旅遊環線」建設,共同慶祝南澗彝族自治縣成立55周年,以及一年一度的「中國南澗跳菜藝術節暨無量山櫻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