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2020-07-30 金山玉月8668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到巴裡坤的路上,就能夠看到路邊的烽燧。據說巴裡坤境內有28座烽燧,其中4座是唐代的,其餘都是清代的軍事設施遺蹟。

路上碰到的幾座烽燧,都註明是清代新北道上的烽燧。這些應該是巴裡坤向西到伊犁和向北到科布多等地的軍事建築遺蹟。

可惜的是,沒有遇到唐代的烽燧。路邊的幾個烽燧都是清代建築的。不過,從這些殘存的遺蹟就可以看出當年人們駐守的艱辛。那時的人們不像現在,有現代化的交通和通訊,那時一旦遇到緊急情況,人們傳遞信息最快捷的方式便是白天的狼煙與夜晚的烽火。通過這種傳遞速度要略快於鐵騎的古老方式,向自己的上級報急。

佇立烽燧之下,仰望烽燧,黃色的烽燧似乎有了靈性。似乎看到了當年狼煙四起的烽燧,看到了守四方的壯士,看到了「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場面。想起了「我願為國守四方」的歌詞。

這個古老東方大國,由於自身體量巨大,從來都是有效分工才能興旺發達起來的。自漢至今,有戰亂,有興旺,國力強大時,壯士守四方,人民安居樂業!

古今亦然!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旅遊之巴裡坤烽燧

相關焦點

  • 「去新疆旅遊」巴裡坤草原- 鑲嵌在山間的翠玉
    巴裡坤草原海拔1650米,雪山晶瑩,松林青翠,雲霧繚繞,變幻莫測,人們稱這種美麗景色為「天山淞雪」。傳說,天山淞雪是遠古時期黃帝開國後,唐堯、夏禹、周穆王西巡「西王母之國」的時候,在「瑤池歡宴」上贈賜的一幅中原絲繡,後來西王母把絲繡化成了「天馬」牧場。迄今巴裡坤草原仍有「天馬故鄉」之稱。
  • 旅遊之巴裡坤大街上的雕塑
    旅遊之巴裡坤大街上的雕塑初到一地,看看大街上的雕塑,也是別有一番趣味的。因為,一個地方的雕塑可以粗略反映出當地的文化氣息來。來到巴裡坤,大街上轉轉,代表巴裡坤歷史的一些雕塑還是比較多的,同時,也有一些現代的雕塑,小城的文化氣息還是比較濃的。從湖邊公路上國道進城,路邊就看到了一段老城牆還有霍去病、張騫等人的雕塑,由於時間的原因,我沒有找到嶽鍾琪將軍的雕塑。
  • 巴裡坤縣第十五屆冰雪文化旅遊節12月27日開幕
    天山網訊(通訊員王改豔 周峰 夏曉莉報導)2019年新疆哈密市冰雪節暨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第十五屆冰雪文化旅遊節將於12月27日開幕。截至目前,從採冰、運冰到專業人士製作冰雕、雪雕等冰雪雕作品,冰雪節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中。
  • 新疆故事會·山河|| 夏冠洲:走讀細品巴裡坤
    說起哈密的巴裡坤縣來,我早在幾十年前就已如雷貫耳了。1960年代初,讀了著名詩人聞捷創作的敘事長詩《復仇的火焰》之後,我就對詩中所描繪的「靜靜的巴裡坤」風情之美想入非非。雪嶺、青山、綠水、大草原共同拱衛著巴裡坤城,青蔥一抹是巴裡坤的底色,大水大綠使巴裡坤成為一處天設地造的大氧吧,也為她增添了無窮的嫵媚與靈性!而青山腳下的白石頭風景區、松樹塘風景區和鳴沙山風景區等等,也便成了哈密地區首選的旅遊避暑勝地,對首府烏魯木齊人甚至內地的觀光客極有吸引力。
  • 巴裡坤縣新發現烽燧遺址27座!快來看看→
    通過歷時兩年的考古調查哈密市新發現烽燧遺址44座加上之前確定的62座總數達到106座成為目前新疆長城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大黑山北烽燧烽燧也稱烽火臺、煙墩等,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的建築,也是長城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 巴裡坤冰雪風情園 特色冰雕醉遊人
    新疆日報訊(記者張有生 蔡增樂攝影報導)2018年12月29日上午,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大河鎮二渠水庫,在-20℃的水庫景區,數千名來自各地的遊客集聚於此,參與「冬之韻——一家親」冬捕活動,觀看當地農牧民舉行的廣場舞比賽、體驗冰上爬犁、冰上拔河、雪地漂移等冰上運動,一起在冰天雪地中,感受當地冰雪文化旅遊的樂趣。
  • 中國影像方志|巴裡坤:風蝕地貌驚豔奇絕,小曲傳唱駝鈴聲聲,駿馬奔騰牧歌悠揚,蒸餅「艾」面凝聚鄉愁
    在巴裡坤,一座座寂然矗立的烽燧,讓人不斷追想古代將士們捍衛這一方土地的艱辛。據學者侯光富的考證,至今遺存的78座烽燧,以巴裡坤古城為中心,分別向東、北、西三面延伸,烽烽呼應,燧燧相連,覆蓋全境。鎮西之名,由乾隆皇帝欽定,意為鎮守邊疆,永享安寧。由此,這片土地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一度位列新疆「三大商都」與「八大名城」之一。
  • 新疆哈密巴裡坤冰雪文化旅遊節打造冰雪旅遊好去處(圖)
    央廣網巴裡坤12月27日消息(記者張雷 哈密臺記者李瀚麒、趙曄)看冰雕、賞冰燈、品美食、體驗冰雪運動……12月25日,2015年新疆哈密地區冰雪節暨巴裡坤縣第十一屆冰雪文化旅遊節開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冬日休閒、縱情冰雪的好去處。
  • 雲遊中國|新疆漢文化發源地——巴裡坤古城
    環環為大家特別策劃了「雲遊大美中國」系列組圖,帶你足不出戶,享雲遊之樂,徜徉在祖國大美山河的畫卷中。本期雲遊中國系列,環環帶你「雲遊」巴裡坤古城。巴裡坤古城景區——新疆漢文化的發源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巴裡坤古城是絲綢之路北新道上的重鎮,是離草原、雪山最近的城市,也是新疆文物古蹟最多的城市,中原文化在新疆的第一塊落腳地便是這裡。
  • 新疆人文雲旅行6:木壘三個泉子烽燧,見證清代驛站的滄桑
    位於天山北麓,東邊是巴裡坤縣,西面是奇臺縣,南面隔天山與鄯善縣相遙望,北與蒙古國接壤。漢代屬蒲類國,唐後期歸高昌管轄,清代也叫「穆壘」。01三個泉子烽燧,見證風雲變幻的歷史一路向西,順著303省道,從巴裡坤縣方向,直撲木壘縣。
  • 新疆巴裡坤草原牧民舉行「賽駱駝」比賽
    新疆巴裡坤草原牧民舉行/3) "← →"翻頁 7月正是旅遊進入旺季的時候
  • 新疆人文雲旅行6:木壘三個泉子烽燧,見證清代驛站的滄桑
    位於天山北麓,東邊是巴裡坤縣,西面是奇臺縣,南面隔天山與鄯善縣相遙望,北與蒙古國接壤。漢代屬蒲類國,唐後期歸高昌管轄,清代也叫「穆壘」。01三個泉子烽燧,見證風雲變幻的歷史一路向西,順著303省道,從巴裡坤縣方向,直撲木壘縣。
  • 巴裡坤的老城牆
    巴裡坤的老城牆很早去過一次巴裡坤,對於其老城牆情有獨鍾。這次來看,老城牆煥然一新,不知道是喜是憂了。好在還保存了一截原城牆,可供人們觀賞。巴裡坤老城建城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在歷史上曾經起到過巨大戰略價值作用。這裡展現出了當年嶽鍾琪將軍建城戍邊的精彩歷史往事。其中德勝門建設是一個重點,成為了一個旅遊必到的景點。
  • 新疆庫車的難忘之旅 觀千年烽燧,品龜茲樂舞
    庫車市古稱「龜茲」歷史上曾是聯繫和溝通亞歐大陸的橋梁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商貿中心素有「西域樂都」「歌舞之鄉」「中國白杏之鄉」的美譽庫車也是舉世聞名的龜茲文化發祥地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 巴裡坤縣絲路文化旅遊觀光會(自行車公路賽)入選2020中國體育旅遊...
    中新網新疆新聞12月27日電(熊潔 杜雅娟 周峰)近日,「2020中國體育旅遊精品項目」評選揭曉,新疆巴裡坤縣絲路文化旅遊觀光會(自行車公路賽)入選「2020中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消息傳來,眾多巴裡坤騎行愛好者歡欣鼓舞、心潮澎湃。  據了解,該榮譽稱號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頒發。
  • 走進巴裡坤:東天山腳下的甜蜜事業
    扶貧故事  旅遊扶貧,藍天綠草變成金山銀山  初秋的巴裡坤大草原,藍天白雲,草色漸黃,由中國石油援建的巴裡坤昌家莊子哈薩克風情旅遊項目建設正在做最後的收尾工作。  「昌家莊子哈薩克風情園,是巴裡坤大草原最靚麗的名片之一。
  • 行走蘭州:皋蘭縣長城烽燧遺址,縱橫交錯,關於烽燧你了解多少
    《史記·周本紀》:「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據唐人李賢《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注云:「前書音義曰:邊方備警急,作高土臺,臺上作桔皋,桔皋頭有兜零,以薪置其中,命低之,有寇即燃之,舉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由此可知,烽用於夜間放火報警,燧用於白晝施煙報警。由於烽燧一般均設在用土築成的高臺之上,故又稱烽火臺。
  • 李青石【文化之旅】行走絲路——穿越天山到蒲類
    沿巴哈公路前往巴裡坤草原途中,路邊殘存的烽火臺引起了我的興趣。這些土黃色的烽燧如滄桑的老人,滿身瘡痍,瘢痕累累,歷經千百年風雨硝煙,守護著天山腳下這篇滄桑的土地。盛唐時期岑參行走在這條道路上時,曾看到「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的景象。這是一條狼煙四起、戰馬嘶鳴的軍事通道;也是一條商隊穿梭、駝鈴悠揚的商貿之路。
  • 巴裡坤縣:鄉村旅遊富農家
    雞魚肉蛋吃不完,生活過得蜜樣甜,黨的恩情頌不完……」7月11日,在新疆哈密市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花園鄉南園子村升江農家樂的小院裡,伴隨著節奏明快的快板聲,70歲的張玉霞老人正在排練她最近創作的快板書,她要把村裡翻天覆地的變化說唱給遊客聽。  說起現在的好日子,張玉霞老人打開了「話匣子」,她說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切身感受到變化。
  • 煙火烽燧上樺嶺
    往西是海拔2200多米高的馬峻崖,長城將五座高聳的山崖連在一起,堅不可摧,村東開闊可眺望很遠的長城,距村約一裡許的長城是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高大烽燧,上窄下寬,梯形建築,條石砌基,巨磚砌牆,雄偉壯觀。 傳說上樺嶺村歷史悠久,可與長城同齡,該村居住的武姓人家之祖先原是戌守長城的兵丁,用現在的話說是職業軍人,當年趙武靈王因他們武藝高強,戌守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