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 經過了12個小時的「變身」,倫敦奧林匹克籃球館又迎來了新一批的客人,各國頂尖的手球隊。
在籃球館進行手球比賽?沒錯,隨著前天最後一場女籃1/4決賽的結束,被戲稱為「雲朵」的倫敦奧林匹克籃球館結束了在本屆奧運會上服務籃球項目的使命。接下來,所有男女籃比賽將移師北格林威治體育館進行,而這裡已經完成「變身」,迎接奧運會手球的複賽。
作為奧運歷史上最大的臨時性場館,倫敦奧林匹克籃球館究竟有多臨時?帶著這些疑問,時報記者特意前往場館一探究竟。
「雲朵」只是擺設 內部像施工現場
一直以來,倫敦奧組委都提倡要辦一屆節儉的奧運會。在為本屆奧運會新建的14個場館中,有8個為臨時性場館。
其中,位於奧林匹克公園西面、能容納1萬2千人的籃球館就是典型代表。自從抵達倫敦之後,時報記者在與倫敦當地人的閒聊中發現,在他們眼裡,只有足球、橄欖球和板球能稱作「體育」,其餘所有項目都只能稱為「遊戲」。也正因如此,倫敦奧組委將不受英國人待見的籃球館,選擇建為臨時性場館。該場館於2009年10月投入建設,2011年6月竣工,成為了奧運會歷史上最「速成」的籃球館。
當然,建成之初,奧林匹克籃球館還是頗受好評的。長方形的構架、乳白色的外觀、凹凸不同的柔軟面,總體感覺與北京奧運會遊泳館「水立方」有幾分相似之處,而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充滿詩意的別稱,比如「天邊一朵雲」,國內媒體則更願意把它稱為「雲朵」。
但當來到籃球館的跟前時,你就會發現你被它的外表欺騙了。原來,球館外面的「雲朵」僅僅只是一個裝飾而已,這也是除了「節儉」之外的最大噱頭。走近一看,上千根鋼架支撐著籃球館的外殼,頗有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意思。
可以這麼說,如果把「雲朵」摘了,在你面前呈現的就只是一個施工現場,整座球館看起來一點也不踏實。「是的,它看上去有些失望,倫敦可以節儉,但是這樣的場館不能讓觀眾滿意,不知道在場上打球的球員會是什麼感覺。」一名來自澳大利亞的球迷斯迪克對記者說。
由於男女籃以及手球的部分比賽都將先後在這裡進行,奧林匹克籃球館也將成為倫敦奧運會期間使用最頻繁的體育館之一,幾乎天天都有比賽。也正因如此,籃球館成為了各國球迷和記者吐槽最多的場館。
看臺由貨櫃搭建 籃球館內沒有廁所
被外表欺騙還只是開始,球館內的配套設施,才真正解釋了「臨時性」的含義。除了內場之外,籃球館的看臺部分竟然由類似於可拆卸的貨櫃搭建而成。「咣、咣、咣」……每一個觀眾走進內場,他的腳步聲都會讓附近的「貨櫃」發出巨大的聲響。而時報記者發現,看臺上的扶手也是由再普通不過的不鏽鋼材料製成,有些扶手的顏色還沒有塗抹均勻。
在籃球館內,共有五塊液晶屏被掛在場館上方,其中兩塊為現場直播,兩塊為兩隊的即時數據統計,一塊則為比分及隊員得分、犯規等基本信息。毫不誇張地說,液晶屏所顯示的字號大小、清晰度甚至還不如建於1966年的杭州體育館。而這五塊液晶屏也並非嵌在籃球館的內壁,而是用不鏽鋼支架支撐,懸在半空中。
此外,食品飲料的售賣處、紀念品商店、廁所均與籃球館分離,你若想在看比賽之餘購買食品或水,都必須走出體育館。也就是說,除了坐在看臺上看比賽,你的其他一切需求都要到體育館外進行。即便是這些配套設施,籃球館也都要和奧林匹克公園共享。
對於觀眾來說,去球館外上廁所不是什麼難事,麻煩就麻煩點。但對於媒體記者來說,如果沒有「憋尿」的功夫,這一去一回,媒體席的位置可就要被同行霸佔了。「工作人員已經拉了線,記者不讓進了,出去了就別進來,比賽下午2點半開打,我上午11點就來佔座了,而且不喝水!這就是四次採訪奧運會的經驗。」籃球評論員楊毅在騰訊微博上抱怨道。
而一位同行也曾這樣描述過走進籃球館的感覺:每次來這裡,我的心都會懸起來。都知道這已經是一座臨時性建築了,現場DJ還要求球迷在比賽過程中和他們一起跳起來。每當這個時候,整個籃球館都開始搖晃起來,說實話,我真擔心球館是不是就要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