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太多人而言,重慶李子壩的形象是一幢被輕軌穿過的樓。通常,它是下面這張圖上的樣子。
對我來說,它可能就是一種見慣不怪的生活。除了凌晨兩三點還有人攀爬在輕軌大樓的外牆上,打磨相機可能聚焦的地方。
圍繞李子壩輕軌大樓的施工似乎總在進行,人們下意識地認為,這個「新中國70年成長地標」應該有與眾不同的外表和形狀,讓人可以一見難忘。
從李子壩存在以來,其實正是某些樸素的思想,加上資源的堆積,在鮮為人知的背後,推動著它的積極改變。
變其實也不變,在無意被打上「網紅」標籤之際,這個嘉陵江邊的狹長地段,具有傳承價值的人間煙火,還有歲月沉澱下來的歷史戰歌,一如既往地低調沉默。
古老的傳統生活,並沒有被飛躍的發展碾壓為泥,呼嘯而過的輕軌,不過是一種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它讓這裡的居民更方便地通達重慶的每一個繁華之地。由此走得出去,自然就能走得進來。
當李子壩觀景平臺不知不覺成為一個鮮明的「點」,作為本地土著,自然不願意自己的家被別人刻意地凝視為膚淺的好奇。在這山水之間,是一條線,它由歲月畫成。
一、網紅李子壩
李子壩輕軌站從無到有,並不強勢。它存身於居民樓裡,不是因為故意為之,而是樓正好在那裡,軌道也正好在那裡。自它建好以來,司空見慣的重慶人不過是多了種出行方式,而不是從此增加了個名勝古蹟。
因緣際會,英格蘭的媒體無意之間發揮了它精力旺盛的八卦本質,把「下一站廚房」的調侃鬧得舉世聞名,李子壩輕軌站從此變得有所不同,成為世界看中國,中國看重慶的窗口。
李子壩輕軌站,正式地介紹,它是國內第一座與商住樓共建共存的高架車站。
它每天經過多少趟車,就有多少個幾秒被趨之若鶩的旅遊者定格,通過各種社交平臺傳播,進一步奠定著它的網絡地位。到重慶旅行,如果不曾在李子壩的觀景平臺上仰望列車奔馳,那代表這個人沒到過重慶。
李子壩是人來人往,煦煦攘攘的車站,從來沒有恃寵而驕的意識,相反,因為自己變得出名,它很忐忑,總擔心自己平民化的外貌對不起千裡萬裡來看自己的人們。表現出來的,就是幾乎每天這裡都有工人在施工,包括輕軌大樓旁邊的邊坡,它們的色彩和樣子都已經更換了多個版本。
其實,正是因為它的樸實與自然,它與重慶人生活的息息相關,才讓人們從這與眾不同的地方,既滿足了好奇,又記住了重慶。
二、風雲
李子壩觀景平臺側,有一條精緻的臺階,沿著它走下去,就走進了重慶首個抗戰遺址公園。
就我所知,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從沒上過哪個旅行團的名單,但它不容置疑地是李子壩份量最重的一個部分。
在這裡隱藏著嘉陵江古老的風景線,隱藏著堅韌艱苦的抗戰歷史與文化。
公園屬於臨江臺地公園。在三個涇渭分明的臺地上分布著眾多抗戰歷史文物建築,很難說清走在這清靜公園內的感覺,那些翻修過的矮樓,靜謐裡透著肅穆,莊重中蘊含大氣。
從高公館到李根固公館,再從李根固公館到劉湘公館,歲月的痕跡變得很淡,但突兀發現的交通銀行金庫和印滿苔痕的石碉堡,把從前的崢嶸講給你聽。
李子壩的滄桑與鐵血,被繁枝茂葉與奼紫嫣紅代替。這歲月靜好,在現代的都市裡那麼理所當然,但輕輕行走在這硝煙散盡的嘉陵江畔,忘記一些,銘刻一些。
公園裡有抗戰記憶長廊,以影印油畫的方式向遊人展示一個民族的鐵骨錚錚。
把風雲藏進一個位置,把無畏勇敢封存在和平環境裡,然後從容自信地聽嘉陵江喃喃細語,站立江岸,看城市暖色調的溫馨。
李子壩擁有的,一定有種叫做堅強的東西,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它定義了生存;而今,它指向了未來。
三、市井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李子壩往下,沉澱的是崢嶸歲月,向上,則是普通市民的油鹽醬醋茶,嫋繞著纏綿悱惻的人間煙火。是一幕山城眾生世代生活的立體畫卷。一語敝之,這裡就是老重慶。
儘管拆遷的消息從來不斷,在李子壩正街,過街天橋上長滿青苔。到處可見的老式居民樓依然如故,牆體斑駁。
偶爾能見到小陽臺上擺放著居民自家搗鼓的小盆栽,平凡卻充滿情趣。
在那些逼仄的道路與擁擠的民居間行走,兒童時候的熟悉感覺若即若離。在繁華都市裡仍捨不得離開老地方的人,通常都很固執,並且崇尚自然。
因此,走進某條小街深處,你看見爬山虎堆疊在牆壁屋頂或者電線桿上,絲毫沒有平時看見的那般優雅時不必大驚小怪。它們以瘋狂的綠,為城市纏繞著生機勃勃的根。
漫無目的地走,拐角處或許會有開了很多年頭的蒼蠅館子。滋滋作響的菜油味道撲面而來,是從前的芳香。
山城最後的棒棒還坐在五金店的門口,在遊攤挑夫的叫賣聲中等待今天的主顧;街坊鄰居們有的提著蔬菜水果,爬上長長的梯坎,走在回家的路…
在堡坎下的老裁縫鋪裡,會有某件工工整整的衣服正在工作檯上等待,老眼昏花的老裁縫佝僂著疲累的腰,正在鋪子的門口微笑著揉。
我想起狄更斯,這種生活的繁雜與凌亂,又充滿生氣的樣子,必須要用文學大師化腐朽為神奇的筆,才能作出精準的定義。
但是,這幅老舊市井的畫面何須以文字作出說明?慢悠悠地走過去,就走進了太有味道的歷史。
這可能才是李子壩最該被追逐的東西。它不光鮮,沉默沉寂。但卻充滿了人間煙火氣,對撥開華麗願意沉浸自己的人,它會慈祥地招呼一聲:勒是重慶。這是地道的山城市井,也是重慶人集體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