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了微視頻《新中國70年成長地標》。入選節目中的70個地標,不是指那些像故宮、長城之類的歷史地標,而是指在新中國70年中每一年新建成的有特色和代表意義的地標。比如像上海東方明珠,北京西站,南京長江大橋等。
我發現,在這個70個成長地標中,重慶佔了兩個,一個是人民大禮堂,一個是李子壩輕軌站。
重慶人民大禮堂於1954年竣工,是一座中國傳統宮殿建築風格和西方建築的大跨度結構巧妙結合的建築傑作,已被評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和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其實,在我看來,最能代表重慶地標和重慶特色的建築,不是大禮堂,不是洪崖洞,不是磁器口,當然也不是來福士,而是李子壩輕軌站。
大禮堂這種宮殿建築群在北京、南京等歷史古都很常見;洪崖洞這種吊腳樓也不是重慶獨有;磁器口這種古鎮更是在全國各地泛濫成災,風格千篇一律;來福士就幾棟鋼筋水泥堆砌,也毫無美感;唯獨穿樓而過的李子壩輕軌,是全國獨有的。
李子壩輕軌站屬於2號線,這是重慶最適合觀光的輕軌線,幾乎全程都是在空中走的,你可以欣賞到窗外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以及充滿層次感的山城地形地貌,視覺衝擊力不亞於看一部旅遊風光大片。
以前大家只聽說過日本有穿樓而過的輕軌,卻不知中國也有,這就是李子壩輕軌站出名的原因。看著一輛列車徐徐進入一棟住宅大樓,又看到大樓中徐徐開出一輛列車,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訝了。
輕軌底下的5層樓是商業樓,也有輕軌方的辦公室。輕軌佔據的是該棟大樓的6層和7層。再往上就是住宅樓了。也許有小夥伴會問,我睡覺的臥室下方就是「列車」駛過,那不是很吵嗎?其實,住戶們是這樣回答的:基本聽不到輕軌經過的聲音,反而會被樓下馬路上的汽車給吵到。這就是中國輕軌的高科技所在:輕輕的,我來了!悄悄的,我走了!
有小夥伴又要問了:究竟是先有樓再有輕軌呢?還是先有輕軌再建樓呢?
答案可能讓你出乎意料:大樓和輕軌是同時修建的!那為什麼非得要這樣建呢?這只能怪渝中區可供建房子的土地太少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處可以建房子,那就建了。既然又要修輕軌站,那就一起建唄!
當然啦,最初人家設計這個「輕軌穿樓」的時候,並不是特意要建一個網紅建築的。其實這個大樓和輕軌站,在2004年就建好了。但是直到2012年後,才陸續有媒體報導的。後來短視頻的流行,人人成為了記錄者,讓李子壩頓時蜚聲國內外了。
既然成了網紅景點,那就乾脆給遊客們修建一個大型的觀光平臺。於是,「吃輕軌」的特色拍照方式就流行起來了。小夥伴們去重慶旅行,除了要吃小面和火鍋外,記得要去李子壩「吃輕軌」哦!(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