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的師團分為四單位的常備、特設等類型,三單位的分為甲乙丙丁等類型,而師團番號以下,我們經常發現旅團的稱謂,那麼日軍到底有多少種旅團編成,每種旅團又有多少人馬呢?專業點說,二戰日軍的步兵「旅團」共有三種主要編成方式:步兵旅團、獨立混成旅團、獨立步兵旅團,另外還編成有騎兵旅團、野戰重炮兵旅團等同級單位。
「步兵旅團」是指日軍各師團直轄的單元,是日軍「四單位」師團的標誌性建制,即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每個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根據師團屬性的不同,戰時滿編人數為:「挽馬師團」每旅團7800人,「馱馬師團」每旅團7900人,大約相當於民國軍隊的一個乙種師人數。比如平型關被八路軍痛揍的日軍,就是隸屬於第五師團的第21旅團。
武漢會戰以後,日軍逐步將原有的四單位師團調整為「三單位」師團,即取消旅團司令部,師團設「步兵團」建制,直接指揮三個步兵聯隊,因此「步兵旅團」這一稱謂到抗戰中後期已經不存在了。
獨立混成旅團」是日軍自「九一八事變」後開始編組的,最初是因為東北的關東軍兵力不足,日軍便將國內各留守師團中抽出一個旅團加強炮兵、騎兵等特種兵,組成的「加強旅團」單位,這是早期型,以後此類部隊就以「支隊」名義出現了。到全面抗戰爆發後,為執行佔領區守備和對付華北抗日武裝的任務,日軍才開始正式組建「獨立混成旅團」。
1937年配合板垣第五師團進攻山西的「東條兵團」,就是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指揮的兩個獨立混成旅團,這是日軍早期型的「加強旅團」編制,與華北後來組建的獨立混成旅團不同,兵力接近10000人,戰鬥力很強。
而1938年起組建的獨立混成旅團不再有聯隊建制,直轄五個步兵大隊,以及旅團屬炮兵隊、工兵隊和運輸隊等,並且每個步兵大隊也比野戰師團同等單位少一個機槍中隊,旅團滿編人員約5600人。比如在山西與八路軍周旋的獨立第4、第9混成旅團,還有在黃土嶺被迫擊炮轟掉的阿部規秀,職務就是獨立第2混成旅團長。
日軍的上述兩類旅團長,基本軍銜是少將,阿部規秀屬於特例,是晉銜準備升職的,結果還沒調走就掛了。
最後一種是日軍在二戰末期編成的「獨立步兵旅團」,這基本就是三流部隊,也沒有聯隊建制,旅團直轄四個「獨立步兵大隊」,每個大隊的兵員和武器也嚴重縮水,旅團滿編人員不足5000人。這個期間日軍出現了由獨立混成旅團升格而成的丁級師團,它的兩個旅團都是轄四個獨立步兵大隊的「水貨」,此類旅團單獨執行任務編組時,就是「獨立步兵旅團」,與早期四單位師團的旅團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獨立步兵旅團長的軍銜也是少將,但個別資歷較淺臨時提拔的,也有大佐軍銜。
日軍的騎兵旅團下轄兩個騎兵聯隊,但聯隊沒有大隊編制,只轄四個騎兵中隊個一個機槍中隊約1400人,因此整個騎兵旅團算上直屬部隊也不足4000人,比如駐守包頭被傅作義痛打的小島騎兵旅團,就下轄第13、第14兩個騎兵聯隊,3500餘人,旅團長少將軍銜。
日軍的野戰重炮兵旅團擁有大口徑火炮48門,轄兩個炮兵聯隊和旅團直屬部隊,總兵力約4000餘人。淞滬會戰中日軍投入了野戰重炮兵第5、第6兩個旅團,其中的一個旅團長就是內山英太郎少將,後來駐宜昌的第13師團長和華北方面軍第12軍司令官。
需要注意的是,日軍的四個戰車師團下面都直轄戰車聯隊,沒有戰車旅團的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