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鎮臨長江、漢水鼎足而立,由漢口、漢陽、武昌構成,來武漢旅遊經商出差的人會遊覽三鎮,武昌看黃鶴樓,漢陽登晴川閣,漢口呢?漢口古時有標誌性樓閣嗎?
由於歷史長河的淹沒和對漢口魁星閣歷史研究的忽略,現代別說普通武漢人不知道漢正街還有這麼一個能和著名黃鶴樓相提並論的武漢三鎮標誌性樓閣,即使研究漢口歷史的專家學者也鮮有人知道漢正街的水運碼頭上曾經還有一座高聳巍峨的魁星閣。
清代漢口曾經與「黃鶴樓」「晴川閣」平分武漢三鎮秀色的標誌性樓閣----新安書院「魁星閣」,具體方位就是現在的漢水河邊晴川橋的位置,位於現在拆遷已經完成的武漢市礄口區漢正街東片拆遷區,是武漢市人民政府預留的綠化帶,目前種植有花草樹木和臨時停車場。
清乾隆元年(1736年)徽州休寧縣海陽鎮人金承統在漢口期間寫的《漢口徽國文公祠堂總圖記》裡記載了漢口魁星閣在漢水河的具體方位及建築規模特色:「漢口無縣治,城郭分坊四,曰居仁、曰由義、曰循禮、曰大智。文公祠堂在循禮坊境內。巋然中立焉。通河巷道不一,自江之下遊逆數而前,其最著名者為四官殿、龍王廟、大碼頭、接駕嘴。接駕嘴者勝國時迎立世廟過此因名,俗訛呼為薛家嘴。康熙間前參議姑蘇金公祖誠始建禹王閣,開遵義巷以御火災,居民德之,再上為新安馬頭即祠前近日所建魁星閣是也,為石階四十有一,飛簷高啄上於青雲,登臨眺覽恍置身鬥牛宮矣,朔流而上,如沈家廟、永寧巷、老官廟、五顯廟、關聖祠、宗三廟等處名稱甚眾要皆不及魁星閣之大觀也。
翻開積滿厚重灰塵的漢口歷史書卷,一個個淹沒於歷史長河的畫卷慢慢明晰起來,一部漢正街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漢口徽商的興衰史,漢口徽商精氣神韻的象徵漢口新安書院從康熙三十四年(1694年)始建到康熙四十六年建成,王朝更替到了雍正皇帝,由於雍正皇帝追查官員虧空的因緣,漢口新安書院為老漢口的漢正街創建了一個與「黃鶴樓」「晴川閣」隔江鼎峙鬥豔的「魁星閣」。
清代歷史上反腐最強烈的是雍正朝,雍正皇帝認為錢糧虧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與官員自身侵貪,因此對錢糧虧空案一直特別關注,雍正皇帝向各級官員發出警告,錢糧虧空限期完結,否則從重治罪。對因貪汙、勒索而造成虧空的官員,雍正帝毫不留情,凡有犯者即革職抄家,用其家產賠償虧空,各級官員大受威懾不敢輕易以身試法。
雍正皇帝尤其對康熙朝遺留的錢糧虧空案舊帳一直沒有放鬆追查追繳。雍正十二年(1734年),已經去世三年的前工部尚書黃國材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擔任廣西布政使時因捐納涉及巨額虧空一案又重新翻出。
黃國材任廣西布政使期間,曾建萬民倉55間,令士民捐納谷糧,以應水旱之災。雍正三年,黃國材被雲南布政使兼管驛鹽道李衛參奏,奏摺中稱:黃國材在此捐納谷價案中「侵蝕獨多,以致巨富,現今漢口、廣東俱有當鋪及洋行買賣,壟斷生息」。當時黃國材是雍正皇帝倚重的寵臣,或許雍正皇帝有政治上的考慮等等因素沒有繼續追查而一直放到黃國材去世三年後方舊案重提,六部九卿議定黃國材應該賠虧空銀二十四萬兩。黃尚書家人為避免家族更大的禍端,只能變賣家產積極賠償朝廷虧空來舍財免災,其中黃尚書康熙三十六年(1697)在湖北任漢陽知府及雍正七年兒子黃焜任湖北布政使時,家裡人在漢口開當鋪做生意獲利頗豐財源滾滾,黃家在漢口漢水河邊置有大片房產鋪面和地產。
具體位置就在現在的正街東片拆遷區河邊晴川橋引橋處及大新碼頭這一片,當時這些地產鋪面作價銀一千三百六十八兩賣給漢口新安書院,漢陽縣知縣給新安書院發了土地房屋執照。
甲寅年徽州歙縣人許登瀛擔任湖南寶慶府知府,後署理湖南按察使時,正好因公來湖北,那個時代凡是徽州人無論做官還是經商到湖北必須過漢口到新安書院拜謁。許登瀛在漢逗留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書院與徽州同鄉述桑梓之情參觀書院宏偉建築,許登瀛不亦樂乎非常高興。得知書院要買黃尚書家在漢水河邊這一片的地產房屋時就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支持書院買地並號召大家也捐款支持。之後修建了魁星閣。許登瀛還專門為魁星閣寫了一篇「魁星閣記」,並且還題寫了「新安津梁」四個字的匾額。
許登瀛寫的「魁星閣記」中說明了本人與魁星閣的淵源「鄉人士客漢濱,建書院,以祀紫陽夫子有年矣。甲寅秋,予以公事來鄂渚,留連彌月,渡漢謁祠,因與桑梓耆舊握手道故。仰瞻堂構輪奐,顧而樂之。既稔津渡湫隘,未免尤有憾,予固知闢其徑之非易易也,乃捐俸為之倡。購基拓巷,經營肇興,自是禮門之衢直達漢江上流。爰建魁星閣於渡埠,背木蘭,面大別,與黃鶴、晴川樓閣相鼎峙,天地自然之文章具焉」。
翻成白話文意思如下:
「背木蘭」,漢口前面是漢水,後面是袁公堤即現在的長堤街,當時只是漢口的防洪堤,堤外就是當年的漢口後湖,成為長堤街那是同治三年修漢口城牆後的事,袁公堤外春夏是一片汪洋,秋冬是一望無垠的黃花,俗稱黃花地,漢口八景之一,盡頭就是黃陂縣,黃陂有木蘭山,古人以木蘭作黃陂的別稱,所以從漢口魁星閣背後就能一眼望到木蘭山方向。
「面大別」,大別山俗稱龜山,魁星閣的對面是只隔一條漢水小河的龜山,「與黃鶴、晴川樓閣相鼎峙,天地自然之文章具焉」,魁星閣與黃鶴樓(當時的黃鶴樓位置在今長江大橋橋頭堡處)、晴川閣,隔長江、漢水三足鼎峙,魁星樓的地理位置如同老天爺事先這樣安排好了一樣。
對魁星閣的建築則描述道:諾夫雕甍聳萃,繡戺流丹,吞山光而挹江瀨,閣中之勝概無窮。魁星閣每層的飛簷都雕飾有精美的圖案,樓閣尖頂薈萃著徽派建築的精華,直聳藍天;魁星閣地面臺階丹陛兩旁的石欄如繡花般雕刻著花紋圖案;登上魁星樓,龜蛇鎖大江,洶湧江濤、湖光山色的美景盡收眼底。而且人在魁星閣除飽覽美景外還生出無數的人生感慨,令人回味無窮。
漢口魁星閣建成後成為了漢口一處觀賞武漢三鎮美景的絕佳登高覽勝之處,人們登樓後感覺自己「登臨眺覽恍置身鬥牛宮矣」即登上了天宮凌霄寶殿一般,當時很多達官貴人名人雅士為魁星閣題寫匾額及楹聯。
乾隆二十五年(1760)狀元畢沅任湖廣總督時為漢口魁星閣題寫的對聯:
璧月耀奎躔,瑞彩繽紛生漢渚;
卿雲輝祿籍,祥光煥爛映天都。
嘉慶二年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汪承霈為漢口魁星閣題寫的對聯:
左挹鶴樓,右攬晴川,溯十載漢渚經遊,枌社簪纓崇道脈;
瑞靄鬥魁,祥凝東壁,三千裡楚江星耀,天都人士頌奎垣」
還有武昌府通判洪元聲寫的對聯:
摹鬥鬼儀型,開文運於紫陽,筆醮長湖,描不盡鸚鵡洲邊草痕波影。
符狀元詩讖,接仙風於黃鶴,金儲大別,買不了胭脂山下月色江聲。
關於漢口魁星閣的歷史記載,現藏於國家圖書館的清乾隆六年(1741年)刻本《重修古歙東門許氏宗譜》第十四卷「公撰事實」「許氏闔族公撰觀察邃園公事實」記載「湖北漢口市鎮舊有新安會館,專祀徽國文公,棟宇宏敞,昔時同鄉人士欲擴充徑路,額曰」新安巷」開闢馬頭,以便坐賈行商之出入,土人阻之,興訟六載破巨萬不能成事以致力竭資耗而祭典缺然。歲僅朱子生辰一祭,蓋已四十年矣。癸丑歲,公倡首捐輸,得一萬五千金,置買店房擴充徑路,石鐫「新安街」額,開闢新安馬頭兼建魁星樓一座為漢鎮巨觀」。
現藏安徽省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的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翰林院編修董桂敷在擔任漢口新安書院山長即院長時編撰的《漢口紫陽書院志略》卷一、卷三、卷七有詳細記錄。
民國九年(1920年)夏口縣知事侯祖畲主編的漢口地方志《夏口縣誌》藝文志第十二頁「魁星閣記」也有詳細記載。
漢口魁星閣從雍正十二年始建到宣統三年辛亥革命被毀一直矗立在漢水河邊與黃鶴樓晴川閣遙相呼望近200年,逐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與他一樣多災多難的「黃鶴樓1981年重建」、「晴川閣1983年重建」, 黃鶴樓與晴川閣現在有滋有味地活著,是當年的武漢市領導高瞻遠矚留下的功在當代利在子孫的寶貴人文歷史財產,而漢口魁星閣現在已經鮮為人知,只能在冥冥之中翹首以待,期盼他的歸來!
山陝會館東廳亦有魁(奎)星閣
打撈城市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一本馬路書 半部城市史
溫馨提示:
想要購買《大路朝天——穿越漢口中山大道》可以直接進入天貓長江出版社旗艦店搜索書名,還可以直接與發行部聯繫購買事宜(82926816)
本期編輯/校核:田聯申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人文武漢
【關於我們】
人文武漢志願者團隊是由武漢市學術、新聞、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志願者組成的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文物保護社會組織。2017年12月榮獲中國文保基金會第九屆「薪火相傳——尋找中國文物故事傑出傳播者」全國十佳團隊稱號。全國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組織聯盟發起人之一。
微信號ID:人文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