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起古希臘時期的斯巴達,很多人想到的,便是斯巴達三百勇士,以及它所向披靡的陸軍力量,的確如此,正是因為有著強大的陸軍力量,美塞尼亞才被斯巴達所統治,控制了諸多周邊的城邦,並由此組建了伯羅奔尼撒同盟,自己坐上了盟主的位置,執掌希臘半島。斯巴達城邦之所以能取得豐功偉業,人們自然而然的便認為這是陸軍的作用,但實際上,海上的軍事力量同樣功不可沒,與斯巴達的興衰息息相關。
伯羅奔尼撒同盟建立之後,斯巴達躋身成為了古希臘最為強盛的城邦,為它的稱霸大業奠定了基礎。建立伯羅奔尼撒同盟,發展斯巴達城邦的霸業,其依靠的主力軍仍舊是陸上部隊,但還上街軍事力量對於斯巴達霸業的發展,同樣起到的不可忽視的用。斯巴達的海軍力量由來依舊,只不過它沒有向陸軍一般重點培養,尚且沒有形成規範化的軍事力量罷了。
斯巴達三百勇士
因為海軍力量較為薄弱的緣故,斯巴達在對外作戰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採用是陸上作戰的方式,即使是遠徵薩摩斯,需要渡海時,也是借用的科林斯的船隻。斯巴達的跨海遠徵,在船隻上運載的依舊是自己的陸軍,所謂的跨海,也只是如字面意思一般,跨過海洋,登陸作戰,並非與敵軍直接在海上交鋒。依靠登陸作戰。
但是經歷過幾次跨海戰爭後,斯巴達的國王克利奧墨尼斯認識到了擁有一支自己的海軍力量,對稱霸大業的重要性,於是便下令著手組建海軍。在公園前492年,基納投降了波斯,雅典與斯巴達便組織了一支聯合軍隊跨海遠徵,雅典與斯巴達聯合軍的遠徵,也是斯巴達海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作戰。
斯巴達陸軍
斯巴達稱霸希臘半島中海軍的作用
在斯巴達霸業建立之後,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一支不可忽視的海軍力量。在古希臘時期,海軍所使用的戰船主要戰船是三層槳戰船,三層槳戰船是海軍力量的主要標誌,以公元前6世紀末5世紀初為時間節點,通過計算三層槳戰船的數量為實力標誌,斯巴達海軍在希臘半島本土的實力並不輸於其他城邦。
這一時期斯巴達的海軍並沒有落後於希臘本土的其他海上"強國",當然,也沒有明顯的優勢。不過,儘管斯巴達海軍在希臘本土沒有明顯優勢,但藉助於盟國的支持,斯巴達的海上武裝力量依然不可忽視。正因為如此,尤西比烏斯在列舉特洛伊戰爭以來希臘海上霸主時,選擇了斯巴達城邦,斯巴達在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515年間,曾經有兩年是地中海世界最強大的海上國家。
希臘時期的海上戰爭
雖然斯巴達的海軍力量並不是十分強大,但憑藉這樣的海上武裝力量,保證本城邦的海上疆域的安全、確保自己在希臘半島本土的霸權,還是綽綽有餘的。不過海軍力量的有限性,也使得斯巴達的霸業只能局限在希臘半島本土、局限在伯羅奔尼撒半島,還不是真正的希臘霸主。縱觀這一時期的斯巴達,幾次海外用兵或失敗或勝利之後又匆忙撤軍,儘管原因多種多樣,但海軍實力不足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
海軍實力的衰落與斯巴達霸權地位的喪失
公元前5世紀80年代之後,先天不足的斯巴達海上武裝力量的相對地位逐步衰落,其直接原因是新興雅典的競爭,而直接後果則是斯巴達霸業的衰落。雅典在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之後開始重視工商業的發展,海上商船隊伍持續壯大,海上的軍事力量也隨之得到發展。到薩拉米海戰前夕,雅典所擁有的戰艦數量已然超過了兩百的數量,遠超斯巴達所擁有的戰艦數量。
雅典海軍戰艦
雅典海軍力量的不斷壯大,隨之而來的便是斯巴達海軍的相對地位不斷降低。微不足道的海軍使得斯巴達在希臘的霸主地位搖搖欲墜,特別是在波斯入侵、希臘世界需要組織起來應對外來侵襲的時候,斯巴達海軍短缺的弊端對其霸權地位的威脅更是充分表現出來。公元前482年,波斯大軍壓境,希臘各邦在科林斯召開了緊急會議,準備成立反波斯聯盟。在聯盟大會上,眾人對斯巴達的最高統帥權和陸軍指揮權無異議,但對於斯巴達想要得到海軍統帥權這一要求,卻遭到了雅典的質疑。
公元前426年,科西拉發生內亂,科西拉的海軍力量在希臘世界中是無可爭議的首位,所以斯巴達想要藉此機會將科西拉爭取到自己的一方,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這次斯巴達所能派出的軍艦也只有53艘,其中還有13艘並不屬於斯巴達城邦。由此可見,當時的斯巴達海軍只有40艘戰艦。毫無疑問的,斯巴達的出徵以慘敗告終,希臘半島的霸主地位風光不再。在公元前428年支持密提林失利之後,斯巴達覺得必須加強自身的海軍建設。到公元前425年,斯巴達海軍有所發展,斯巴達可以派出60艘戰艦支持科西拉的流亡者。儘管如此,依然難以與雅典海軍抗衡。
斯巴達與雅典的海戰
與雅典籤訂的《尼西阿斯和約》進一步確認了雅典在希臘半島本土的利益,允許雅典以"和平"的方式與阿吉魯斯、阿堪蘇斯等城邦結盟,承認雅典對託倫涅、斯基奧涅等地區的控制。而斯巴達及其盟國則需要歸還戰爭期間佔領的領土,甚至有義務與雅典一道迫使盟國歸還。《尼西阿斯和約》和之前的"一年和約"及之後補充籤署的《五十年和約》實際是斯巴達霸權衰落的標誌,而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正是斯巴達海軍的實力的衰弱。
海軍的興起與斯巴達霸業的再度復興
《尼西阿斯和約》為斯巴達在艱難的戰爭中爭取到難得的喘息機會,但是斯巴達並沒有吸取歷史教訓並利用機會及時發展海軍,而是忙於在陸上徵討,鞏固以往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斯巴達海軍頹勢依舊。公元前416年,雅典發動西西里遠徵,西西里向斯巴達求援,斯巴達只派出了兩艘戰艦,斯巴達與雅典的海軍實力對比依然判然分明。
但是,在雅典西西里遠徵失敗之後,斯巴達與雅典的海軍實力在低水平上達到均衡。雅典調用戰爭初期留下的預備款,重組海軍,戰斯巴達一方面自己加快建設,造船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斯巴達已經走出了海軍低谷,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
萊山德——斯巴達海軍組建者
對斯巴達海軍興起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波斯的支持。自從公元前479年之後,雅典就長期在東地中海上與波斯對抗,波斯由於自身海軍實力有限,屢遭敗績。雅典遠徵西西里失敗被波斯視為將雅典驅逐出亞洲的極好機會,於是波斯的伊奧尼亞地區總督提撒弗利斯和赫勒斯滂地區總督法拉巴佐斯相繼派人與斯巴達聯繫,商討加強軍事合作。兩人都答應給斯巴達經濟方面的援助
得到了資金支持的斯巴達海軍迅速發展壯大,斯巴達依靠海軍控制了赫勒斯滂海峽,並向經過海峽的來往商船徵稅,稅額是來往商船貨物的十分之一。這一稅收曾經是雅典的重要經濟來源。依靠源源不斷的海外財富,斯巴達重整陸軍軍威,並在希臘本土多次打敗敢於挑戰斯巴達權威的城邦,斯巴達經過這番努力,在公元前379年,重新穩定了霸業。
發展壯大的斯巴達海軍
評價
綜上所述,儘管斯巴達城邦一直以強大的陸軍力量聞名於世,但是海上軍事力量仍舊是斯巴達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普遍認為古代斯巴達沒有海軍,或海軍在斯巴達軍事力量中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的觀點是錯誤的。事實上,斯巴達海軍對斯巴達的霸業興衰起到了重要作用。儘管斯巴達"海軍"沒有明顯的優勢,但依靠盟友的支持,它依然是斯巴達建立和維持在希臘本土霸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沒有海軍,斯巴達的霸業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來。正是因為斯巴達海軍的發展停滯,被雅典海軍所超越,才導致斯巴達城邦從霸主的地位上被推翻,而公元前5世紀後期,在波斯的財政支持下,斯巴達再次開始發展海軍力量,海軍得以強盛,並因此再次成為威震愛琴海並持續了30年的霸主。
不過斯巴達的海軍是在波斯的支持下強盛起來的,公元前4世紀初,斯巴達與波斯的關係惡化,波斯停止了對斯巴達的財政支持,儘管斯巴達靠自身努力依然維持了一段時間的海軍的相對優勢,但還是被傳統的海上強國雅典超越了。而到了公元前4世紀70年代,斯巴達的海軍力量再度衰弱,斯巴達的國力也迅速下降,直到公元前372年它被底比斯攻破城池,國土被一分為二,淪為希臘世界二流城邦。
公元前377年,雅典重建海上同盟,並抓住機會建造戰艦,壯大海軍隊伍,成功的建立起一支頗具實力的可供自己調遣的海軍。相反,斯巴達的海軍力量卻在持續衰退,最為典型的例子是發生在公元前376年的海戰,斯巴達海軍與雅典的商船發生戰鬥,擁有六十艘三槳戰船的斯巴達海軍,竟被雅典運糧船隊打敗,雅典海軍不斷發展,儘管不及公元前5世紀的實力,卻取得了相對於斯巴達海軍的絕對優勢。斯巴達已經失去了在海外與雅典競爭的能力。失去了海上控制權的斯巴達,也沒有再度振興的資本了。
參考文獻:色諾芬《希臘史》、萊斯利·阿德金斯《探尋古希臘文明》、約翰·沃利《古典世界的戰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