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各有優缺,的確讓很多初登山的戶外愛好者難以選擇。這篇提供個人所見以經驗給大家參考~
水瓶
重量較重
容量較少
耐摔不易破
比較佔空間
水量掌握性一目了然
喝水的過程需停留,較不方便
容易清洗、晾乾
水袋
重量較輕
有些水袋標榜卡車輾過也不會破,但還是需小心尖銳物品刺破
可摺疊好收納
不易清楚知道剩餘水量
喝水的過程不需要停留,方便快速飲用
使用後清潔
較不容易清洗、晾乾
若是新手問我如何選擇? 我大多建議先從耐熱的水瓶開始準備,其因 ;
1.山屋能補充到的大多是熱水。
很多新山友聽到領隊喊要加水的來廚房,結果帶的是礦泉水瓶! 只能跟別人」借」冷水來中和溫度。 而有的水袋號稱能裝熱水,在加熱水時還是要比水瓶需要多加小心一些。
2.尚未能控制好自己的喝水量。
水袋吸管飲用方便快速,常常不小心喝過頭,易造成
1.水喝多、汗水排尿也多,電解質也跟著流失過多
2.後段路程的飲水不夠
3.初級路線路程不長,大多有停下腳步喝水的時間。
4.新山友上山頻率不多,水袋用了一次就晾在一邊。水瓶平日生活再用率高。(除非您還有騎車或路跑等活動,可以共用水袋就另當別論)
新手聽到用水瓶,常有的下一個問題是,可是我水喝很多,水瓶要帶好幾個很佔空間。這問題就探討到一個重點
該喝多少水?
那爬山要背很多很多水,很重!!! 其實大家都容易忽略…
行動水不等於一整天需要喝的水
1.出發前(或早餐)可以多喝溫熱水,或是衝泡甜飲
2.行進間,儘量小口飲用,少量補充或潤口
3.抵達山屋營地,若有熱水,一樣多多補充。(在喝到有想尿尿的感覺,便是身體告訴你今天的量補充完成)
可以的話,不要全都喝白開水,可衝泡寶礦力粉,在大量運動流汗後補充電解質(鹽分)
寶礦力粉網上都有在賣,好攜帶,冷熱泡都可以。濃度可以依自己喜好調整。
總結,行進間可以少喝,到山屋就要多補充。可以視情況在山屋/營地補充足夠的一天喝水量。因此,有山屋有穩定水源的路線,大家除非是想練體力看到新朋友背包兩側放好幾瓶2升的大瓶礦泉水,然後走到臉色發白氣喘如牛了。
等等,你還是沒告訴我要多少呀?
如運動補水計算機的概念,每個人年紀體質流汗量…等不同。一般若是走初級路線,一天若是6-8小時上坡,這樣的路線、夏季、第一次上山(中午不煮食),安全起見建議背負1.5~2升,並且留意自己的用水狀況,作為下次上山的背負參考。在怎麼背不動的人,都建議身上要有600ml的救命水,我看過有人自恃平時水喝的少就完全不背,在山上是很危險的行為。
我個人已經練習這樣基礎路線,行動水可以控制在一升以內,但我依舊習慣背負1.6升,一升水瓶+0.6的保溫瓶(衝泡寶礦力),即使大熱天依舊是保溫瓶有熱水,因為山區氣候多變,很難保證半路天氣不會改變,保溫瓶的熱水可以在緊急狀況幫助自己或幫助他人。若是其他路線或是缺水路線,則會出動水袋輔助。
輕量保溫瓶600ml+耐熱水瓶1000ml是我慣用組合。
有些供水穩定的山屋也曾經出現缺水的狀況,上山前務必做好功課,或與領隊聯繫,已做好適當的措施。
以上都是個人在基礎路線上提供給新手的經驗參考,不是標準答案也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歡迎留言指教、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