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如何從帝堯唐國變成春秋晉國?都城又從太原南遷到臨汾?

2020-12-13 沅汰

古唐國

春秋時期的晉國源自於古唐國。《史記*晉世家》裡記載說,「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也就是說在建周之初就已經有唐國,唐國應該是周建立之前一直存在的古國,商滅周興不得不臣服於周,而武王一死成王初立的時候,這個唐國就叛亂了。

帝堯

古唐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帝堯。帝堯又被稱為「陶唐氏」,這是一種觀點,也有不少人認為帝堯和陶唐氏並沒有關係,只是到戰國時期才出現帝堯與陶唐氏連稱的說法。《史記*五帝本紀》說,「帝堯為陶唐」。《帝系》具體指出,「帝嚳四妃,陳豐生帝堯,封於唐。」後來堯為帝,所以「天下號曰陶唐氏。」帝堯是陶唐氏,他的封地在「唐」,「唐」或「陶唐」是古地名、古部落名稱、古國名,這是一個重要觀點,但不是唯一觀點。如果按照這個觀點,堯的古唐國在哪裡?也有幾種不同的觀點。

在弄清楚堯的古唐國在哪裡之前,有一個前提背景需要明確一下:就是古國古部落頻繁遷徙的問題。上古時人少地多,人類的生存方式對於自然條件依賴頗大。或耕或牧,或漁或獵,沒有一定,生存方式很大程度上要由自然條件決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地理條件。所以像大禹、像臺駘這樣整理山川,施大利於民生的英雄會因為功績巨大而被尊為帝或是尊為神。

山西臨汾

關於堯的部落在哪裡居住,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皇甫謐《帝王世紀》認為「帝堯氏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唐縣;《漢書*地理志》認為是晉陽,「今太原縣也」,就是今天的太原;還有一種觀點是認為「唐」就是堯都平陽,今天的考古成果推測,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很大可能就是堯都平陽,古唐國所在地。

陶寺遺址

不排除一種可能,就是這幾種觀點所說都不謬,堯的古唐國初封是在現在的河北唐縣。以唐地為國,同時「唐」也就成了部落名、國名。之後這個唐國遷徙到現在的山西省中部太原,這時仍以「唐」為部落名、國名,同時太原這個地區當時也成了唐地。再之後又繼續南遷到了晉南的臨汾,這個唐國一直延續下來,一直到商代還存在。這在原始時期,甚至商周是常見的事,一個小國部落會因為種種原因迫於生存而遷徙。比如先周時周族人因為受到戎狄侵擾不能安居,而在太王古公亶父的率領下從「豳」遷於「岐」這就是一個很著名的例子。

商代的唐國延續到西周,這個殷商留下來的唐國後來就成了春秋大國晉國立國的基礎。周代重新分封唐國完全代替了原有的古唐國。在唐國的變遷史上,太原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中轉站,這段歷史給春秋晉陽的建立鋪墊好了文化背景,讓晉陽城的誕生有了歷史的依據。

山西古建

因為古唐國遷徙的歷史,所以晉國的初封也帶上了神秘色彩。叔虞封唐的「唐」究竟在哪裡也帶上了不確定性。在眾說紛紜之中有兩種觀點受到比較鮮明的認同:一種觀點認為,叔虞初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中部太原;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叔虞最早是被封於今天山西南部的臨汾一帶。

晉之初封

周公誅滅唐國之後,按照周的慣例,攻下唐國要再分封一個諸侯以扼守地望。這個新封的唐侯是周的血親,就是武王的小兒子、成王一母同胞的弟弟叔虞。成王和叔虞的母親是齊太公呂望的女兒、武王的王后邑姜。因被封於唐地,所以叔虞又被稱為「唐叔虞」。

桐葉封弟

《晉世家》裡說,「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裡」。就是在黃河和汾河以東,方圓百裡。《左傳*昭公元年》也講到了叔虞獲封的事,講到王后邑姜剛剛懷孕有了叔虞的時候做了個夢,夢裡天帝給這個邑姜這個兒子賜名為「虞」,答應把唐國給他,提到一句話「屬諸參」。意思就是說唐國在分野上說,對應的是天上的參宿。二十八宿裡觜宿與參宿分野對應趙國,這是《淮南子*天文訓》裡的觀點。這樣的話顯然是山西中部的太原更對應參宿。晉陽也是趙國最早的都城。

有「《左傳》癖」的西晉杜預認為《左傳》裡和叔虞封唐有關而提到的「大夏」、「夏墟」、「陶唐」指的就是晉陽,現在的太原。這是一種觀點,杜預認為叔虞初封就是在夏墟晉陽。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裡認為堯始封於唐,後來遷徙到晉陽,就是當時的「太原縣」。「於周禮在并州之域。及為天子都平陽,於《詩》風為唐國,武王之子叔虞封焉,更名唐。」皇甫謐的觀點認為叔虞受封是在堯做天子時的都城「平陽」,把「平陽」更名為「唐」。

汾河

南宋鄭樵《通志》說,晉都在唐,是夏墟,初封的「唐」在平陽,叔虞時封國叫「唐國」。叔虞的兒子燮因為有晉水的緣故所以改國名為「晉國」,又把封地也改了個名字叫「翼」,也叫「絳」。也就是說,《通志》的觀點是認為叔虞初封的唐地是在現在的晉南臨汾,叔虞的兒子第一代晉侯「燮」改了國名,改了都城的名字,徹底讓唐國改頭換面成了晉國。「唐」也變成了翼城,或叫絳都,國名和地名都變成了《左傳》裡習見的名稱。

晉侯燮

「晉」國初名為「唐」國,後來改為「晉」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很大可能太原是叔虞始獲封的唐地,叔虞的兒子燮應該是先改了國名為「晉」,然後南遷於堯的舊都「平陽」,再改「平陽」為「翼」,使之成為晉國都城,這個推測是合理的。晉侯燮改國名為「晉」是因為晉水,「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懸甕山在太原西南十裡。《毛詩譜》裡也說,「叔虞子燮父,以堯虛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那麼晉侯燮為什麼要把都城從太原南遷到臨汾的平陽呢?太原的地理置應該是在當時的晉國北邊,我們現在所說的作為城市的「太原」在西周時期應該並不是完全屬於晉國的行政區劃。 太原地處中原王朝與草原部落兩方的交接地,華夏和戎狄的交匯之處。歷史上記載的鬼方、獫狁也曾經都在太原地區活動。晉國與其國北方的戎狄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敵對,把都城放在太原顯然不太合適。可能正是因為受到戎狄的侵擾,所以晉侯燮把都城向南遷到了翼。

山西太原和臨汾

晉國南遷之後比較安穩,一直在以翼城為中心的晉南安居,而原來初封的太原地區反倒被戎狄所佔有。春秋時期的晉國多次與雜居的戎狄發生戰爭。「無終」部落,杜預說是「山戎國名」。現代古文字學家裘錫圭認為「說無終是北狄的一支比較穩妥」。無終部落從商代就開始活動於晉陝交界處。春秋中晉悼公時,《左傳*魯襄公四年》有記載,「無終子嘉父」派使臣到晉國,通過晉國的卿族魏氏的魏絳向晉悼公獻上虎豹皮,請求晉國和各部戎人和睦共處。晉悼公聽從魏絳的建議同意了,無終部落這時起遷徙到太原地區定居。

晉國和無終部落這一段和平共處的時期有二十八年,一直到春秋後期,公元前541年,雙方爆發了「大滷」之戰。「大滷」是地名,在現在太原西南邊。晉國中行穆子率領步兵大敗無終以及群狄,從此以後太原地區正式歸入晉國版圖,為以後趙簡子建晉陽城打好了基礎。

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裡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等。

相關焦點

  • 青春興晉 | 為什麼五千年歷史,看山西臨汾?
    展開山西地圖,716千米的汾河,由北向南浩蕩而下,幾乎縱貫山西大半個版圖,匯入黃河之前,一刀將臨汾劈為兩半——臨汾之名,便因地處汾水之濱而來。▲ 發源並流經山西中南部的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親河。圖/圖蟲·創意臨汾雖只有2萬多平方千米的面積,但她的輝煌卻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
  • 戰國七雄都城是哪,是現在什麼地方,有一國居然前後有過八個都城
    春秋和戰國都屬於東周時期,東周與西周一脈相傳,都屬於周武王姬發建立的周朝,周朝的體制是周天子統治之下的諸侯分封制,周天子將諸侯分封到各地建立「國」,諸侯再分封採邑給卿大夫建立「家」,無論是諸侯的國,還是卿大夫的家,都有一個政治中心,這個政治中心就是都城,也稱為建都或者封邑。
  • 春秋戰國時期起決定性影響的四個大國的興起之晉國篇
    在上一篇《春秋戰國時期起決定性影響的四個大國的興起之齊國篇》已經講述了齊國是如何興起的,現繼續介紹四個大國中的晉國。晉國的創始人名叔虞。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公元前745年,昭侯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山西運城聞喜縣),號為桓叔。晉國的都城在翼(山西臨汾翼城縣)。曲沃面積大於翼。成師於曲沃樂善好施,德行高尚,晉國的民眾均依附於曲沃。昭侯後的第六任君主,最終被桓叔的孫子曲沃武公兼併,取而代之。曲沃武公更號為晉武公,以小宗代大宗,史稱「曲沃代翼」。
  • 山西境界丨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三晉丨晉南、晉中、晉北如果說,北京、西安、鄭州是圍繞山西的三大都市群,那麼撕裂山西發展向心力的也就是京津冀及環渤海、西安國際都市群、鄭州中原戰略,太原大同靠近環渤海,運城臨汾靠近西安,長治晉城靠近鄭州,它們無疑在產業融入方面向這三大都市群靠攏。
  • 帝堯文化區「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揭牌
    ·金都花園大飯店 ·金海灣大酒店
  • 臨汾旅遊景點 51個景點
    臨汾旅遊景點臨汾山西壺口瀑布>臨汾市堯廟-華門旅遊區臨汾東嶽廟臨汾堯陵霍州古樓千佛崖臨汾鐵佛寺飛虹塔汾城古建築臨汾貢院步行街侯馬晉國遺址景點介紹:春秋時代的晉國,從晉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
  • 山西十一地市地名由來(下)
    上期我們說到山西11地市中的5個,今天繼續聊聊剩下的6座城市。朔州古稱「馬邑」,戰國時這裡屬於趙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這裡置馬邑縣,意為大將蒙恬養軍馬之地。到了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河套地區首次納入漢朝版圖,並在此設朔方刺史,管理國家的北方區域。
  • 有人說:三千年看河南,五千年看山西,這話對嗎?
    首先我們來講堯,傳說中他是華夏部落聯盟禪讓時代的第一個首領,他的都城,就在今天的山西臨汾。他的部下主要成員,是所謂「四嶽」,也就是四個次一級的部族領袖。事實上直到今日,有多個姓氏,認為自己是堯的後裔。譬如伊姓,商湯時代的伊尹、三國的伊籍,都是這一脈絡。因為堯的姓,便是伊祁,稍後簡化為伊。
  • 山西建設旅遊強省 首座五星級大酒店在臨汾開工
    山西建設旅遊強省 首座五星級大酒店在臨汾開工   新華網太原4月14日電(記者帥政 朱治德)由祖國大陸18家企業與臺商共同投資的山西省第一座五星級大酒店——唐堯花園大酒店日前在古堯帝都城臨汾市奠基開工。
  • 兩百年36名君主被殺,春秋120個諸侯國哪個是你的家鄉
    晉國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燕國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
  • 晉國都城遺產的價值與「申遺」研討會舉行
    12月12日,晉國都城遺產的價值與「申遺」研討會在臨汾市曲沃縣舉行。來自國內文物考古研究、文化旅遊相關方面的近3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曲沃,圍繞遺址情況、歷史價值、申遺可能性及途徑等方面展開討論。研討會現場。
  • 三軍六卿,春秋晉國極簡史,起於唐虞,終於世家
    此時,成王身邊的史官以君無戲言為由立即要求給虞備車馬赴唐國就任,這就是唐叔虞的來歷。唐叔虞的兒子晉侯燮父徙居晉水,把唐國改名為晉國。五世之後的晉靖侯年代,晉國的歷史開始有了準確的記載。此時,西周被犬戎所滅,中國歷史正式進入春秋時代。《史記》載:「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由此可見,晉國在春秋初期已經有所壯大。晉文侯仇去世之後,其子昭侯伯即位,將其叔師分封到曲沃城。
  • 春秋晉國風雲之曲沃伯是如何成為晉國國君?小弟替大哥當王
    西周晉國是周成王給他弟弟的封地,都城在翼城,爵位是侯。經過幾代後,到了晉穆侯時,穆侯有兩個兒子,大的繼位是為文侯,文侯去世後,其子繼位是為昭侯。昭侯很害怕他的叔叔,就把他封在了曲沃這個地方,叔叔稱為曲沃伯,從這以後晉國稱為兩晉。
  • 山西的「表裡山河」是怎麼形成的?
    資料來源: <天涯>鄙視搶沙發的山西之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是晉國的腹地,戰國時期三分為韓趙魏,所以號稱三晉大地。春秋時期晉國疆域範圍。赫赫有名的唐帝國,也跟這個地名,跟山西大地密不可分。李淵,在隋朝被封在晉故地晉陽(太原),稱「唐國公」。明代確立的山西版圖,大體保持了古晉國範圍。很多山西人,今天依舊願意將山西的輪廓看作「一枚桑葉」。
  • 遊玩晉國竇大夫祠,土堂大佛寺、土堂怪柏
    《山西好風光》 第二站、晉國竇大夫祠,土堂大佛寺竇大夫祠位於太原市西北25公裡處的上蘭鎮。祠堂背靠烈石山,西南依傍汾河,東臨中北大學。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賢大夫竇犨(chou)而建的祭祀祠堂,也是歷代地方守臣及民間百姓祈雨的場所。
  • 山西省翼城縣,因舊治山形如鳥舒翼得名,唐堯故地、晉國源頭
    一、歷史沿革1、西周唐國。傳堯後裔居此。周成王滅唐國,封其弟叔虞於唐。都今縣西唐城村。春秋晉國都翼,亦稱故絳。2、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北絳縣,孝昌三年(527年)於縣置北絳郡。北周因之。隋開皇初廢郡;十八年(598年)改北絳縣為翼城縣,屬絳郡。
  • 山西師範大學要搬遷太原,學生們高興了,臨汾人卻急哭了
    近日,山西師範大學要搬遷的消息已經實錘,山西師範大學的搬遷之路可以說很曲折,最初是計劃與太原師範大學合併,這樣既能解決搬遷的問題,還能提升學校的實力,可是,計劃到最後因為種種因素也沒能實現
  • 山西簡介
    山西,位於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總面積15.66萬平方公裡,人口2875.9萬。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晉城六個地級市和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五個地區。共計86個縣、14個縣級市和18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這裡是晉國的領地,所以簡稱為晉。
  • 戰國七雄均曾歷經多次遷都,你知道他們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嗎?
    韓國:兩座都城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三家分晉」也被認為是春秋戰國的分界點。韓國先後建有兩座都城。1、陽翟:今河南禹州。
  • ·「金」「春秋」「北魏」猜三件山西「國寶」
    在這條微博下的留言中,山西晚報記者看到多數網友也猜測是「金墓磚雕」。網友「流年琚佳」說:「地下宅第指墓葬,一石一瓦推測磚雕,金就很明顯了,所以我大膽推測是金墓磚雕。」  金墓磚雕在山西博物院「戲曲故鄉」展廳。這座金代墓葬是在侯馬發現的,其墓室結構和裝飾很有代表性,墓室四壁的磚雕體現了中國北方四合院南廳北堂、東西廂房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