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畫耶穌聖母,但路人的臉更吸引他

2020-12-11 澎湃新聞

原創 局部3 看理想

如今我們說繪畫,總愛說畫的神韻、美感與其背後的深意,仿佛覺得追究「畫得像不像」是外行看法,考慮「如何畫得像」是小孩子學畫時才想的事情。

但是要知道,追求外表的形似是歐洲美術史經歷的漫長過程,直到15世紀末,義大利壁畫磨鍊半世紀,才迎來了基蘭達約這樣一位「畫得特別像」的天才。

在他的筆下,幾世紀前羅馬的神話與聖經的傳說紛紛落地成為佛羅倫斯本城的故事,壁畫角落裡,是當時居民一張張有名有姓的臉。城裡的貴族蜂擁而來,觀賞他筆下尤為逼真的畫像。

「他也畫耶穌聖母,但路人的臉更吸引他。用我們的套話,他的觀察處處「來自生活」。」

表象的魅力

多梅尼科·基蘭達約

局部第三季 | 第11集

講述 | 陳丹青

當代德國畫家沃夫岡·貝特萊奇偽造了上百件大師作品,被許多美術館收藏,識破歸案後,他招供說,偽造現代畫家好辦,模仿文藝復興繪畫太難。

的確,我們找不到一件偽造的15世紀溼壁畫。

《局部》頭一季介紹安吉利科,我曾貿然說:溼壁畫比油畫好看。其實不同畫種各有各的好,不該貶褒,但我為什麼有這種感觸呢?

第一,油畫看得實在太多了,難得看到溼壁畫,反倒新鮮。其二,溼壁畫水性,它一筆一筆滲入牆內,年深月久,那種好看,是整個畫面和牆面渾然一體。其三,溼壁畫的好看,好在「古」,因為溼壁畫的年齡,比油畫大太多了。

可惜西洋沒有「古」字的對應詞,更沒有「古」字帶出的種種意涵。古羅馬溼壁畫兩千多年,文藝復興溼壁畫距今六七百年,蒙上歲月的包漿,那種色彩的灰度,那種貴氣,沒法子形容。

1.

一派純真的表象

今天選了基蘭達約一件早期作品,希望諸位領教溼壁畫的魅力。

你能想像這是一幅光閃閃的油畫嗎?在無數文藝復興溼壁畫中,不知為什麼,這幅畫格外素淨、雅淡,有種空曠之美。那是基蘭達約頭一回接手壁畫訂單,年齡多大呢?21歲。

聖吉米亞諾,託斯卡納地區一座中世紀城邦,遠遠看去,現代人稱為「義大利曼哈頓」,因為城裡矗立著好幾座為防禦而瞭望的中世紀塔樓。

剛才那幅壁畫,就供在山頂的聖母升天協同教堂,題目叫作《聖格裡高利向聖芬娜宣告死訊》。

芬娜生於1238年,是個病弱孤兒,由乳母布勒蒂相伴。她天生虔誠而柔順,15歲就死去了。傳說她的硬木床就在地上,老鼠攻擊她,她也不怨,結果老鼠變成一朵朵紫羅蘭花,至今盛開。

臨死前8天,她看見聖格裡高利向她顯靈,預告她將解脫。1253年3月12日,芬娜死去,那天正巧是格裡高利的冥辰,從此她被當地臣民視為聖女,將她和格裡高利一起拜祭,於是有了這座聖芬娜禮拜堂。

這面牆畫著芬娜的葬禮。教士、名流、唱詩班男孩,圍繞著她。神跡發生了:盲眼男孩碰了她的雙腳,轉瞬復明;乳母布勒蒂長期託扶她的頭,右臂癱瘓,碰了芬娜的手,不治而愈。

畫面左側,基蘭達約畫出了他自己,也畫出了聖吉米亞諾的「曼哈頓」景象,看見嗎,一位天使正飛向高高塔頂的鐘樓,據說芬娜死後,大鐘自行敲響起來。

有兩位15世紀大師畫的人臉,特別「肖似」,一位是曼坦納,他的深度刻畫大家已經看見;另一位呢,就是基蘭達約,他的肖似倒不在深度,而在表象之美。

這種表象之美煥發著15世紀的純真感。我所謂純真,是指一種手法的可能性剛被發現的驚喜。

16世紀的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17世紀的魯本斯和倫勃朗,手法嫻熟了,不再純真。而當基蘭達約在15世紀畫出如此具體而微的人臉,他的興奮感,是在手法。

所以不要在他的人物中尋找性格刻畫,而是,看一張張臉,每張臉以自己的捲髮、鼻梁、額頭、嘴唇,確認他的觀察,確認五百年前的聖吉米亞諾果然有過這些人。

這就是所謂表象之美。換句話說,繪畫所以美,全在表象。

2.

一位「畫得特別像」的天才

瓦薩裡寫道:「每個經過店鋪的人,他匆匆瞄一眼,就畫得特別像」。

「畫得像」,在歐洲美術史歷經漫長的過程。以今天的眼光看,契馬布埃、喬託,都畫得不像。到馬薩喬,形開始準確、具體。不要忘記,15世紀初的觀眾還沒見過人臉畫的這麼「像」。

基蘭達約比馬薩喬小49歲,也就是說,義大利壁畫磨鍊半世紀,遭遇了一位「畫得特別像」的天才。

中國文人畫瞧不起肖似,蘇東坡說:「繪畫論形似,見於兒童鄰」。可是歐洲美術的世界性貢獻,至少在20世紀前,簡單說,就是畫得像。

所以文藝復興到19世紀的造型進步鏈,基蘭達約是重要的一環。1490年,當他費時五年完成新聖母瑪利亞教堂的壁畫,佛羅倫斯顯貴蜂擁前往觀賞,一時間,畫像的「逼真」成為全城的話題。

基蘭達約是個快手。他才活了四十多歲,可是留下大量作品。在技術上,他被認為是15世紀文藝復興的頂點,但相對波提切利和達·文西,學者認為他是次要的。

好吧,我現在就帶大家到一個很「次要」的地方:佛羅倫斯聖馬可修道院禮品部。十多年前我來這兒的時候,這兒還是售票廳。

看見嗎,牆上這幅「次要」的《最後的晚餐》跟達·文西如雷貫耳的《最後的晚餐》二者比較,要是諸位認同達·文西,我沒意見;如果哪位喜歡這一幅,作者就是次要的基蘭達約。

真叫人生氣啊!義大利太奢侈了:基蘭達約放在售票廳!他的畫到處都有,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米開朗基羅的天頂畫下面,就有他的大壁畫,可是遊客全都仰脖子看天頂,誰注意「次要」的畫家?

3.

流動的壁畫

我們再來看一組基蘭達約所謂「次要」的壁畫吧,這裡是佛羅倫斯著名的天主聖三大殿。曾經為美第奇工作的銀行家薩塞蒂,身後在這裡存放他的遺體。

他家族的主保聖人是著名的聖方濟各,所以家族後人捐了這座禮拜堂,請基蘭達約繪製聖方濟各的傳說。他巧妙地利用傳說滿足薩塞蒂,又利用薩塞蒂家的故事,畫他對人臉的觀察。

先看中間這幅《兒童神跡圖》,看到嗎,遠處窗戶有位男孩墜落,據說聖方濟各為孩子祈禱顯靈,死而復生,此事發生在12世紀的羅馬,但齊蘭達將它畫在15世紀的弗洛倫薩。

為什麼呢,因為薩塞蒂家的長子提奧多羅夭折了,巴望聖方濟各再次顯靈。

聖方濟各已經死了,怎麼顯靈呢?別擔心,基蘭達約用畫筆救活了孩子,讓他端坐在正前方棺木上,一直活到今天,兩側,站滿了感恩的薩塞蒂族人。

除了雲端上的聖方濟各,夭折的提奧多羅才是全畫的主角——那位可愛的黃毛小兒。

祭臺牆上方的弦月窗位置,畫著《聖方濟各接到教宗洪諾留三世的命令》,這一莊嚴儀式發生在1223年的羅馬,也被基蘭達約動了神跡,換成佛羅倫斯的實景,畫上遠處的領主廣場和傭兵廊。

實際上,當1485年基蘭達約完成壁畫時,佛羅倫斯已被譽為「新羅馬」,預示新的黃金盛世,即將到來。

今天的領主廣場擠滿了遊客。在基蘭達約的時代,傭兵廊空著,尚未安放16、17世紀的雕刻。

左側的維奇奧宮門口也未放置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因為1485年,米開朗基羅才滿十歲。

你人在佛羅倫斯,看到五百年前壁畫中的佛羅倫斯,又恍惚、又確鑿,基蘭達約仿佛提前告訴我們:看哪,我活著時,傭兵廊其實是這副模樣。

更絕的不止於此。《局部》第一季我曾經提到過威尼斯畫家卡巴喬非常善於描繪遠處的景深,其實比他早上百年,基蘭達約不但畫了遠處,還畫出他眼前的動靜。

請看這裡:一個個英俊的腦袋正在依次往上,進入畫面。

別說文藝復興,歐洲數百年繪畫罕見如此大膽直率的構圖——前景人物安排在最下端,而且帶著不斷橫移的運動感,好像將有更多的人冒出來,進入畫面。

請注意這個小男孩。誰呢?洛倫佐·美第奇的二公子喬萬尼,當年不到十歲。1513年,他成為羅馬教皇利奧十世,在任期間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打了多年交道。

前面第八集說到:日後利奧十世榮歸故裡,有位小男孩為了迎接他,渾身鍍金而死。

總之,這一構圖太前衛了!幾乎是電影鏡頭的意識,基蘭達約似乎預告了20世紀安德烈·巴贊關於電影的定義。巴贊說:所謂電影,就是所有人不斷不斷經過那個長方形的屏幕。

4.

藝術家是看人的引擎

然而15世紀尚未懂得基蘭達約的超前,他自己也未必知道。19世紀的印象派大佬德加或許能理解他。

德加常畫人物的半截身子,另一半切出畫面,這種瞬間的不完整性,影響了20世紀攝影。

和基蘭達約一樣,德加並非僅僅因為構圖意識,而是貪婪的目光。

為什麼呢?因為德加不愛坐馬車,他嫌車篷妨礙他看路上的人。他說:「我們被創造出來,不就是為了互相觀看嗎?」

紐約藝評家羅伯特·休斯因此寫道:「這句無心說出的話,道出了19世紀寫實主義的中心思想,亦即,藝術家是看人的引擎。」

基蘭達約就是「看人的引擎」。在他的畫中,我們看見他的「看」,而不是他的想像。從中世紀幻象領域進入個人的視覺,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突破。

基蘭達約並不知道他的觀看,他的半自覺的寫實,是超前的。15世紀尚未出現「寫實主義「這個概念,後世學者於是將他放在文藝復興主流美學的邊緣。什麼主流美學呢?

他的長輩利皮、弗朗切斯卡、他的同輩波提切裡、佩魯吉諾,晚輩達·文西、拉斐爾,包括他的學徒米開朗基羅,都是15世紀主流美學的大腕,他們共同構成了文藝復興的識別標籤:虛構天國,理想化的臉,一切被竭力修飾,使之美化、聖化,非人間化。

所以基蘭達約是比他們次要,這具「看人的引擎」無意中偏離了15世紀。他也畫耶穌聖母,但路人的臉更吸引他。

用我們的套話,他的觀察處處「來自生活」。

聖芬娜周圍的臉,薩塞蒂家族的人群,個個與他活在同一個世代,有名有姓,其中包括他自己的臉。

佛羅倫斯火車站對過的新聖母瑪利亞大教堂,矗立著基蘭達約最宏大的壁畫,大於弗朗切斯卡的《真十字架傳奇》。這些畫的總標題是《聖瑪利亞生平》,包含《聖約雅敬被逐出聖殿》《聖瑪利亞的誕生》《瑪利亞在聖殿中》《聖母的婚禮》《三博士朝聖》《無辜者的屠殺》《聖母之死和升天》七幅大畫。

就是這組畫,1490年吸引了全城的顯貴前來觀賞,因為又一次,佛羅倫斯在《聖母瑪利亞生平》中認出了許多當時當地的人物,美第奇家長洛倫佐及其它親族,被基蘭達約裝扮成古人,畫進了聖經故事。

據說基蘭達約是位可愛慷慨的人,他的工作室開放給許多好學的晚輩。他的弟弟也是大畫家,敬愛他,做他下手,有一次因為憎恨修士配給哥哥的飯菜太壞,差點殺了那位修士。

不論訂件大小,報酬如何,基蘭達約都接受。當美第奇銀行總監圖拉布尼由於一時手緊,付不了預先許諾的追加畫款200杜卡特,他答道:贊助人的滿意比金子更可貴。

他生前說,他要畫遍佛羅倫斯的牆壁,這才罷休。他的素描草圖精美絕倫,在20世紀一次柏林展出中被弄錯,標明是達文西所畫。

2013年初次造訪聖吉米亞諾,我看見街上走著一對又帥又時尚的中國男女,一問,是來旅行結婚的福建省80後企業家。我真高興看到中國青年體面地出現在義大利,當然,他們不知道基蘭達約。

我想說什麼呢?諸位也許猜到了——基蘭達約一輩子最純潔的神品,我以為還是他21歲描繪的聖芬娜。

本文為節目文稿節選,完整內容請觀看節目視頻。

內容編輯:蕎木

監製:貓爺

倒數第二集了,大家且看且珍惜

觀看《局部3》

請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原標題:《他也畫耶穌聖母,但路人的臉更吸引他 | 局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他也畫耶穌聖母,但路人的臉更吸引他 | 局部
    但是要知道,追求外表的形似是歐洲美術史經歷的漫長過程,直到15世紀末,義大利壁畫磨鍊半世紀,才迎來了基蘭達約這樣一位「畫得特別像」的天才。在他的筆下,幾世紀前羅馬的神話與聖經的傳說紛紛落地成為佛羅倫斯本城的故事,壁畫角落裡,是當時居民一張張有名有姓的臉。城裡的貴族蜂擁而來,觀賞他筆下尤為逼真的畫像。「他也畫耶穌聖母,但路人的臉更吸引他。
  • 為何他畫的聖母像最美?浪蕩天才識美女|藝海拾真
    相對於同時期創作的聖母像作品,《烏菲齊聖母》是一幅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與人間溫情的畫作。畫中的聖母是文藝復興早期所有繪畫中所創作出的最美麗的聖母形象。這幅作品出自利皮之手。擅長「偷師」的天才利皮集眾家之長化為己用,技能點全開,畫了很多聖母像,其中就包括《烏菲齊聖母》。此外,這幅作品還與利皮的一樁著名醜聞相關。
  • 這裡有11幅拉斐爾原作,為什麼他畫聖母這麼牛?
    我們之前提到過拉斐爾以擅長畫聖母著稱,在這裡就有他的經典之作《椅中聖母》。畫作處於一個精緻的金色圓形畫框裡,小耶穌處於畫作的中心,聖母慈愛地抱著他,目光注視著觀眾,右邊的施洗者約翰懷中摟著帶十字架的拐杖,雙手合掌,暗示著他與耶穌的關係。這幅畫的構圖具有很大難度,畫家巧妙地運用椅子對聖母進行了一定的支撐,使畫面顯得更平衡,用左膝衣服的皺褶弱化視覺效果,突出幾乎處於畫外的約翰。
  • #耶穌# #聖母# 紋身 -
    耶穌,是《聖經》當中所語言的救世主,在我們國家有稱之為基督。耶穌是神的兒子,他出生於千年前的以色列,三十歲左右開始傳播天國的福音,在總督本丟彼拉多執政時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後第三天復活,復活第四十天升上高天。
  • 每日一畫|達·文西《巖間聖母》
    達·文西《巖間聖母》1483年,達文西接到來自米蘭的一個宗教團體的請求,讓他為一間禮拜堂作祭壇畫,於是就有了《巖間聖母》。作品完成後,達文西非常滿意,他提出增加酬勞,但是遭到了這個宗教團體的拒絕,便一怒之下把畫賣到了別處,也就是這幅收藏在巴黎羅浮宮的《巖間聖母》。幾年之後,這個宗教團體要求達文西歸還這幅作品,達文西本來想重新創作一幅新的,但是又受到了宗教機構反對,他們堅持要一幅與原作一模一樣的作品,於是就有了現在收藏於英國國立美術館的另一幅《巖間聖母》。
  • 鮮為人知的一幅畫,媲美歐洲聖母圖,畫出了最溫情的母愛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所呈現出來的聖母圖一直都是我們的與歐洲畫作的初步印象,慈祥溫和的聖母與聖子也一直成為許多著名畫家不斷描繪的主題,而如果說起我們中國古典畫作,最能夠為人想起來的應當是山水圖,至於人物肖像的繪製,都只要求神似而不要求形似,再加上我國自古以來畫女人一般都是畫神女,因此,母親的形象在繪畫中倒真的很少出現
  • 《聖經》上大衛的故事吸引了米開朗琪羅,他決定創作大衛的雕像
    《聖經》上大衛的故事吸引了米開朗琪羅,他決定創作大衛的雕像。他一反宗教上的傳統,把大衛雕刻成一個全身肌肉健壯的青年,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克敵制勝的決心。創作這座雕像,米開朗琪羅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大衛》雕像上完美的藝術表現力,使米開朗琪羅獲得了極大榮譽。
  • 在中華聖母節再談對於中華聖母像的認知
    或許是筆者吹毛求疵,但在筆者看來,這是個不能不說的事兒,因為不是每一張中國風的聖母像都可以叫做中華聖母,1924年確定的中華聖母像是唯一的那一張,無可非議,更不可替代;其他的,只能是中國風的聖母像而已。故此,在本文中,筆者將從幾個角度來闡述這一問題。
  • 拉斐爾畫中肉呼呼的孩子與走下宗教的聖壇的聖母瑪利亞
    達文西,天才,他有很多事情要做,畫畫就像是一件副業,留下的畫作並不多;米開朗基羅,天才,更多的精力在雕塑和建築;拉斐爾,天才,生命只有37歲。……。想要收集到他們的作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國國家美術館只有達文西畫作一張,沒有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拉斐爾的作品到是有5件,在第20畫廊展出。
  • 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
    我隨意穿街過巷,看到的第一個標誌性建築物,就是「聖母大教堂」。對於我這個去過大大小小無數教堂的人來說,初見的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讓我感到十分驚豔,令我不由駐足參觀,探尋她的歷史與榮耀。 教堂內還保存眾多宗教題材的繪畫,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畫家魯本斯的代表作品《耶穌的升架》、《耶穌的下架》和《聖母升天》。
  • 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
    我隨意穿街過巷,看到的第一個標誌性建築物,就是「聖母大教堂」。對於我這個去過大大小小無數教堂的人來說,初見的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讓我感到十分驚豔,令我不由駐足參觀,探尋她的歷史與榮耀。 輝煌 與敗落 都是時光的印記!
  • 畫聖·拉斐爾,聖彼得大教堂,西斯廷聖母
    大家好,我是梁曉麗,今天給大家說說《畫聖·拉斐爾》《聖彼得大教堂》「畫聖」拉斐爾在德國德累斯城的一座藝術博物館裡,珍藏著一幅義大利的名畫—(西斯廷聖母)。雖然這幅畫已經經歷了4個多世紀,但是,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發人深省的構思,至今仍然使全世界人們感到欽佩。
  • 世界名畫賞析:細數那些畫在畫裡的『聖誕節』
    作為西方傳統節日的聖誕節,又名耶誕節、耶穌誕辰,譯名為「基督彌撒」。相傳耶穌是因著聖靈成孕,由聖母瑪利亞所生,當馬利亞快要臨盆時,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報戶籍。就這樣,聖母瑪利亞在伯利恆務一個馬槽上,生下了耶穌。後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聖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 【名畫賞析】拉斐爾-《西斯廷聖母》
    「秀美」著稱拉斐爾於1520年高燒猝逝於羅馬,終年37歲,葬於萬神廟《西斯廷聖母》(1513年到1514年)現收藏於德國德勒斯登茨溫格博物館古代藝術大師館在畫面上方,簾幕展開,聖母抱著小耶穌走來。他的右手有些畏縮地抓著母親的衣角,似乎表明著心中隱約的恐懼。畫面左下方是公元3世紀的羅馬教皇西斯廷二世。他身披法袍,抬頭跪向聖母。一臉上露出急切和卑微的神氣。他手的姿態說明著他的虔敬和懇切。畫面右下方是聖女巴巴拉,她是基督教早期殉道的聖者。
  • 天才畫家筆下的「聖誕」——《西斯廷聖母》
    常綠的灌木寓意著伊甸園內最美好的生活;薑糖餅乾小人源於教堂在禮拜日送給信徒們的聖餐;人們通常用最漂亮的蠟燭和最精緻的圓球來代表他,那一夜出生的「聖子」——耶穌基督。12月25日,在簡陋的馬棚中,瑪利亞誕下耶穌,為了紀念「救世主」耶穌的誕生,教徒們便把這天定做「聖誕節」,年年慶祝。人類歷史上仿佛從來沒有一個夜晚能通過歷代大師之手,成為了不朽的傳奇,千年以來,西方藝術家們為紀念這特殊的一天,創作了無數藝術佳作。拉斐爾的作品《西斯廷聖母像》是其中的佼佼者。
  • 你卻不知道他
    那個時候,耶穌還是一個小嬰兒,剛出生不久,他的爸爸坐在地上,用手託著臉,畫裡還有幾隻牛和羊。你可以對比看看,哪一張比較像我們生活中眼睛看到的樣子。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第一張,整個畫面給我們的感覺,很平整,像一幅平版畫一樣。而畫面最中間的瑪麗亞,她把身體側過去,左手好像正在撫摸耶穌,但她只有手伸過去了,身體和頭完全沒有跟著過去。
  • 聖誕節特別篇丨聖誕晚餐如此豐盛,而耶穌在他最後的晚餐吃了啥?
    不過,比起我國年輕人們外出約會逛街電影,西方的人們在這一天還是會更傳統地全家團聚,共進聖誕晚餐。說到晚餐,在拉丁語中,「晚餐」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含義是「在一起」,表示自古以來,晚餐就是一項集體活動。人們在晚餐時宴賓客,或與家人團聚;基督教徒要在晚餐前祈禱;這黃昏後的團聚,也象徵生命的最後一程,和對來世幸福生活的渴望。
  • 淺談達文西——《巖間聖母》、《最後的晚餐》
    《巖間聖母》是為米蘭一教堂的禮拜堂所作的祭臺畫,聖母馬利亞居於畫面中央,右手扶嬰孩約翰,左手下面是嬰孩耶穌,約翰正向耶穌致敬,而耶穌身後一位天使則以手指向約翰和聖母。4位人物構成了一個完美而穩定和諧的三角形,奠定了全畫豐富而均衡的主調。
  • 被耶穌醫治的瞎子,他不但能看見了,更看到耶穌是神的兒子
    馬可福音8:22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耶穌和施洗約翰都是傳天國的福音,但是他們傳福音的方式是相反的。施洗約翰以約旦河為據點,呼召各地的人到他那裡去悔改,洗禮。耶穌則行走於猶大的各個鄉村城鎮,到處呼召人出來跟隨祂。
  • 耶穌雕像也要被推倒?激進主義者聲稱基督和聖母瑪利亞是白人至上
    現在,想要拆除為紀念耶穌的紀念碑的十字軍來了,種族活動人士肖恩·金(Shaun King)堅稱,耶穌雕像是屬於「種族主義宣傳」。耶穌雕像也要被推倒?激進主義者聲稱基督和聖母瑪利亞是白人至上。6月22日,周一,肖恩在推特上發推文稱:「是的,我認為他們所謂的耶穌雕像也應該被拆除,這是白人至上的一種形式。一直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