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縣長壽鎮十大碗。
平江縣安定鎮杜甫墓。
平江連雲山自駕遊。
平江連雲山漂流。
平江起義紀念館的平江籍將軍展。
平江縣連雲山。
本版照片均為本報記者 童迪 攝
湖南日報記者 周月桂 曹嫻 秦慧英 徐亞平
平江有條不平的江。
從縣境東面幕阜山發源,於低山丘陵間的狹窄水道曲折西行,橫貫平江全境,沿途有山水田園,有硝煙戰場,有詩人淚,有將軍血,唯美時令人動魄,激蕩處又讓人驚心。
這就是汨羅江,幹流全長253公裡,其中193公裡在平江境內,平江人稱境內汨羅江為汨水,汨水沿岸的小鎮,都有自己波瀾壯闊的傳奇。
春日,我們沿著汨水走進一個個小鎮,去探訪那些青山綠島、澄潭碧水以及一江詩風、兩岸英雄。
大坪、南江:
一江碧綠源自天嶽高山
再激蕩的水,源頭也是安靜的。
平江東北角,幕阜山系山脈綿延,山間無數涓涓細流,最終都成為汨水之源。
大坪鄉是汨水源頭第一鄉,這也是平江最偏遠的鄉鎮。我們最先來到天嶽村境內的汨水源景區,見到這條從幕阜山系黃龍山發源的窄窄的水流,於山谷間迂迴跌宕而下,她流出平江縣境奔至江西修水後,又折身返回平江。
大坪鄉去年底更名為石牛寨鎮,源於汨水源附近的石牛寨。平江縣境憑險設寨,歷來有名可稱的就有48寨,以石牛寨為首。眾多的山寨,進可攻,退可守,舊時平江人以寨為營,擁寨自守,不懼強敵,民風強悍。石牛寨如今已是熱門的旅遊景點,景區內有國內最大的白玉丹霞地貌。
不積細流難以成江海,汨水的源頭水當然不止這一支。昌江是汨水的最大支流,發源於幕阜山系鳳凰山,南江鎮是昌江源頭鎮。
追隨昌江之源,來到南江鎮蔡海村,上溯而行,河道中古老的水車仍在晝夜轉動,一座唐時的古橋,已被翠綠的藤蔓覆蓋。這座蒼翠的大山,向我們展示了幕阜山重重疊疊的綠和星星點點的映山紅。
幕阜山古稱天嶽山,傳說是人文始祖伏羲誕生之地,史前文明渺茫難考,不過在南江鎮昌江村,卻有一種特別的伏羲八卦竹龍,相傳了數千年,當地人只在春節和二月二龍抬頭(伏羲壽誕之日)才會表演。
我們有幸在昌江村文化中心目睹了這一遠古時代流行的鄉土藝術。竹龍有18節,舞龍人18人,不玩什麼「天下太平」、「富貴滿堂」,而是擺伏羲八卦的卦象,彰顯著天嶽幕阜山與眾不同的伏羲文化。
龍門、長壽、加義:
西流汨水養育耿介之士
華夏之水多往東流,汨羅江水卻自東向西而行。
「汨羅江,水朝西;屈夫子,犟脾氣。」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平江民俗專家彭以達認為,平江人有節氣、講忠義、顧大局、捨生死、脾氣犟,平江籍文官不善逢迎,武官生猛善戰,而民眾耐得了艱難險阻,能「霸蠻」,與這條西流汨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風雲動蕩、水激拍岸的年代,平江湧現了52位共和國開國將軍,在共和國誕生的徵途中,20多萬平江兒女壯烈犧牲,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2.1萬多人,佔湖南烈士總數的1/5。英雄的血,曾染紅了汨水。
汨水主源重新折回後,從龍門鎮入平江。龍門鎮最為著名的是「一井三將軍」,井就在楓樹村,井水至今清澈可飲,三將軍是張令彬、張平凱和裴周玉,3人幼時同飲這井水,如今年紀最輕的裴周玉仍然健在,也已是百歲老人。
汨水流至長壽鎮後,河道變寬可以通航,當年平江的茶葉由此水運,一天一夜即可到漢口。
長壽鎮自然盛產壽星,但更為聞名的還是「中國將軍之鄉」,張震、方強等16位共和國將軍從這裡走出,有「五裡八將軍」、「方門六將軍」、「張家五將軍」的傳奇。
在窄窄長長的長壽老街裡,建於1909年的天主教堂安靜地守在街市一角,青磚牆縫裡有青草生機盎然。1931年9月,湘鄂贛邊區在這裡召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並決定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辦公地點就在教堂內。
汨水至加義鎮,水勢變幻,激情蕩漾,形成「一鎮三漂」。連雲山峽谷漂流灘急潭深,沱龍峽漂流據稱為全球落差最大,純溪漂流則盡顯汨水之溫情純美。我們來的時候,汨水尚不豐滿,不能漂流,不過,在純溪小鎮溯溪、在連雲山徒步都是不錯的。
回到加義鎮上,新四軍平江通訊處舊址大門緊閉,闃寂無人。1939年6月,這裡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平江慘案」。
出得門來,陽光大好,通訊處舊址旁邊便是一個加義法餅店和一個平江醬幹加工作坊,香氣撲鼻。
血雨腥風已隨汨水而逝,眼前的加義,油菜花大片大片盛開,小洋樓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一方靜謐好景。
安定、漢昌、伍市:
藍墨水上遊行走先賢與後裔
平江縣過去不叫平江,相傳因紀念屈原在五代同光年間改為平江,「平」是屈原的名,「江」是穿流全境的汨羅江。
作為屈原、杜甫兩位詩人的生命歸依處,汨羅江被譽為「藍墨水的上遊」,平江這片土地也因此顯得文採斐然、芬芳馥鬱。
汨水流至安定鎮,格外幽雅靜謐。江畔小田村,一抔黃土安葬了憂國憂民孤老窮病的杜甫。
我們走進無人的杜甫墓祠,入口處的「闡幽庵」3字讓人頓覺意境悠遠,這裡原是僧舍,為祭祀僧人之居所。
杜甫墓、祠和鐵瓶詩社共佔地10畝,整體建築樸實無華,彰顯著平民詩人的本色。正是清明前後,詩人的墓卻很清淨,唯有附近小田小學童稚的誦書聲,日日陪伴詩魂。
小田村路邊山林裡,粽葉青青。每年端午前後,人們利用這種闊葉箬竹特殊的竹香味和防腐作用來包粽子,以紀念屈原。
「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 因屈原和杜甫,一江詩風讓汨水越發顯得綠如藍。
跟隨汨水來到縣城所在地漢昌鎮,汨水呈「S」型繞城而過,周圍山丘逶迤,風光秀美有加,又有平江起義舊址、彭德懷紀念館、人民公園、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人文景觀。
始建於1867年的天嶽書院,當時有樓宇4棟,齋舍50餘間,藏書與生員,均屬從前未有之盛,100餘年風風雨雨,弦歌不絕,人文厚重。
如今的天嶽書院,已是平江起義紀念館,在承文載道之外,還充盈著一股英雄浩氣。書院一角,一株高大的紅桎木葉茂花繁,在春天的陽光下光彩奪目。
汨水出縣城繼續西行,水面更為寬闊,龍舟競渡的習俗比上遊更盛,端午習俗也與別處不同。據稱屈原的遺體於農曆5月15日才打撈上來,下遊的浯口、伍市一帶,還有過五月十五「大端陽」的風俗。
汨水在平江流經的最後一個鎮是伍市。
仿佛因為難捨平江,江水在此變得無比溫柔,深情環抱起一個綠色的半島——盤石洲。春天的盤石洲是深深淺淺的綠,鵝黃、淺綠、深綠、黛青……洲上農家屋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柴扉輕啟,雞犬相聞。
江面波瀾不驚,汨水即將離開崎嶇的平江山區,進入較為平緩的汨羅市,與羅水匯合。
詩人安息,硝煙遠去,江水潺潺入洞庭,陽光溫熱,歲月靜好。
【平江名片】
平江縣,隸屬於嶽陽市,位於湖南省東北部,東與江西省修水縣、銅鼓縣交界,北與湖北省通城縣和湖南省嶽陽縣相連,南與瀏陽市接壤,西與長沙縣、汨羅市毗鄰。
平江縣是湘楚文化源頭之一,被譽為「藍墨水的上遊」 ,有「中華詩詞之鄉」的美譽。是著名桂花蜜源之鄉、黃金產地及林業重點縣之一。
平江曾發生過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走出了64位共和國的將軍,是全國三大將軍縣之一。
【誰不說咱家鄉好】
「細時候」的汨羅江
彭以達
平江有句老話,「細時記得千年事。」小時候的許多往事,六七十年後,不僅歷歷在目,而且常給我內心帶來歡娛。
我家住在平江縣城東郊外的黃沙灘,顧名思義可知是河床淤積形成的一片灘涂。我家的住房離江不到百米,我們常常在河裡洗衣洗澡,汨羅江還是小夥伴們的樂園。
那時的汨羅江,可完全不像現在,它是一條十分忙碌的水道,全縣所有物資的進出基本上都靠船運。每當春夏水漲,河邊縴夫吆喝聲不絕,河中帆影相隨,小孩站在岸邊數過往的船隻。「一隻、兩隻、三隻……」回家告訴大人,「我今天看見了63隻船」,異常興奮。
汨羅江真是美不勝收,岸邊是一大片潔白細沙灘,河中流水清澈得一塵不染,就像精心擦拭後的玻璃那樣透明。夏天我們幾乎整天泡在水裡,水裡泡久了就跑到沙灘上追逐嬉戲,光屁股鑽到細軟的沙子裡。玩累了,就將河邊的垂柳挽繞成一個鞦韆,坐在上面晃悠悠地蕩。
那時,河裡的魚多得很,清清的流水中,經常看到被陽光反射成片泛白的魚群。我曾看見過上百斤一條的大魚,還有肉嫩、沙夾、黃古腦等各種小魚,遍布河中。每當有人在河邊洗滌飯甑、瓢盆,把些飯屑留在水中,立馬便被小魚搶食一空。我們小時候,腳上常有瘡疤,把腳放在水裡,小魚一齊聚攏來吸食腳上壞死的皮膚,弄得個腳痒痒的。經過小魚吸吮,瘡疤便很快好了。
每次大水過後,河灘上都會留下大大小小的水坑,來不及隨潮退走的魚兒便留在了水坑中,我們把魚收拾起來,回家美餐一頓。
不過弄了魚兒回家,母親並不高興,老是叨念著「塘裡去塘魚,倉裡去倉谷,吃魚要飯配划不來。」但我們不信這些,只要有空就到河裡捉魚,一直到我離開家鄉出外工作,才沒法再到河裡玩了。
(彭以達,1939年生於平江縣,曾任縣政協秘書長,1998年退休後潛心從事地方文史研究)
【平江旅遊攻略】
行自駕車線路:
1、長沙出發,走平汝高速到安定出口下,走S308到加義鎮,到連雲山峽谷漂流、純溪小鎮遊玩,然後繼續走S308到龍門與修水交界處的石牛寨國家地質公園。
2、長沙出發,走平汝高速到平江縣城出口下,參觀平江起義紀念館,然後繼續上平汝高速往北到南江出口下,遊玩天嶽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
住推薦酒店:
陽光國際大酒店:按國家五星級標準建造,地處平江新城陽光步行街核心位置,0730-6688888
平江電力賓館:地處平江縣天嶽經濟開發區,緊鄰汨羅江,三星級酒店,0730-6265888
吃推薦餐館:
平江縣城:紅軍灶,0730-6688123;好食寨,0730-3325555
【招牌菜】
平江十大碗:
在平江已經流傳幾百年了,十大碗一般包括:炸肉、金雞抱蛋、節節高、和美豆腐、金鑲玉、扣羊肉、千根絲、鯉魚躍龍門、扣肉和青龍過海。
【特色小吃】
平江醬幹:
起源於湘鄂贛邊塞重鎮平江縣長壽街,又名長壽醬幹,採用傳統滷製與烘烤食品工藝相結合手法,燒制出的豆腐乾,味道醇美,耐嚼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