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番禺區小谷圍街康陵路生活垃圾處理站,有一套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設備,工作人員只要將垃圾桶放在設備上,垃圾就被自動倒進卸料池,經分揀、粉碎、脫水、發酵等一系列過程,餐廚垃圾「搖身一變」,轉化成有機肥料。
今日,番禺區小谷圍街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內的設備具有乾淨整潔、佔地面積小、低能耗、處理能力強、速度快等優勢,不僅解決了垃圾清運的難題,還改變了傳統垃圾處理「髒亂臭差」的局面。
日處理餐廚垃圾3.5噸
垃圾處理站分為垃圾分類區、垃圾處理區、資源堆肥區。先把可回收垃圾分類分揀堆放回收,把易腐爛垃圾投入有機垃圾微生物處理設備中,經艙內微生物分解發酵24小時後製成有機肥,可直接用於瓜果蔬菜的施肥種植。剩餘無利用價值的不可腐垃圾投入低溫碳化處理設備,8~12小時碳化離子分解為陶瓷灰,可用於建材、路基材料、保溫材料、園林綠化等。目前,小谷圍街餐廚垃圾日處理量平均約3.5噸,1噸果蔬垃圾可產生100公斤的有機肥料。
在小谷圍街星匯社區,一位物業管理人員告訴番報君,他們小區自從有了「網際網路+智慧精準垃圾分類」投放系統,小區的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
小區有了「網際網路+智能回收箱」
據了解,2018年9月,小谷圍街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投入約200萬元引入了「網際網路+智慧精準垃圾分類」投放系統,在轄內7個小區、12個點投放11組「網際網路+智能回收箱」設備,實行積分獎勵機制,引導居民精準分類投放,向居民免費提供印有二維碼的可回收易降解的垃圾袋,引導居民做好源頭分類,實現源頭管控。
據了解,小谷圍街在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中,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管理機制,通過「三強三抓」促進「三實現」,著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9月中旬,小谷圍街轄區內7個小區同時順利完成樓層撤桶工作。組織約2100人次進行定時投放點站桶指導服務,引導居民正確分類投放餐廚垃圾及其他垃圾,並落實餐廚垃圾破袋正準分類投放。
實現回收利用。攜手92回收公司免費在4個保留村共配置16個多功能回收箱並進行統一回收,建立完成舊衣物、廢紙、有害垃圾回收體系,截止10月底,村(居)24個舊衣物回收箱共收可回收物約34.61噸,有害垃圾回收處置約0.091噸。
實現垃圾減量。在10所高校設置多功能回收箱95個,引導畢業生將廢舊書籍、衣物、電器等進行全面分類回收,通過建設「二手物品綠色交換中心」,引進專業處理公司分類清運處理畢業季可回收物等方式,從源頭上推動垃圾減量,實現10所高校畢業季垃圾減量約1000噸。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 番宣、袁輝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燕、肖桂來 通訊員 袁輝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