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印象中有沒有這樣的場景,小時候家裡總會留一個地方專門用來堆放紙箱子、塑料瓶等,門前經常會有人騎著三輪車拿著喇叭大聲吆喝著:回收舊家電、舊手機、紙箱子……,父母在賣了這些「破爛「之後會給我們幾毛錢去買零食,這時心裡總是美滋滋的,甚至有點期待收廢品的大叔每次能早早到來。
當騎三輪車的人收完垃圾後會把垃圾送到廢品回收站轉賣,小的回收站在收到垃圾後再通過卡車運輸到集中處理點出售,集中處理點同理會轉賣給垃圾再利用企業實現垃圾的可回收。不得不說這就是最為傳統的垃圾回收買賣,也是幾十年來促使人們進行生活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的原動力,但是中間經過多次的篩選、轉賣、費用結算,實際利潤所剩無幾。而且在家門口回收垃圾的都是個體戶,沒有想過用技術手段來提高效率,主要是依靠體力完成垃圾回收工作。
雖然說我國一直在倡導實行垃圾分類,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傳統的垃圾投遞,居民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省事基本上是將所有垃圾放在一個袋子裡就扔進垃圾桶,對於清理和運輸人員來說十分不便,後期垃圾的回收率和再利用率也是十分低的,並且傳統的垃圾分類桶是需要人為值守監管的,一旦無人看管就會出現隨意投放的情況。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網際網路+垃圾分類」的方式成為了新寵,一套智能垃圾分類系統即可將垃圾分類從用戶端到運輸端再到二次利用端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為生活垃圾分類帶來了曙光。實行智能垃圾分類能夠用投遞垃圾獲得積分再去兌換禮品的形式來調動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也能給垃圾清運人員分類去處理運輸帶來便利,節省了項目運維的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為國家有限資源的再利用提供了保障,是我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遠程預約,上門回收
居民家中有大件垃圾、溼垃圾不便帶下樓時,可以在手機上查找中耐康智能垃圾分類平臺的公眾號小程序上根據自己要投遞垃圾的重量、大小,結合自己的時間來預約上門回收員進行上門回收,上門回收員在收到垃圾後會評估該垃圾的積分,同步返到用戶手機上,用戶在獲得積分後即可根據積分值線上兌換禮品:
人臉識別,自行投遞
居民在家裡將小件可回收垃圾分類好,帶到智能垃圾回收站前,首次投遞需掃描屏幕上的二維碼進行用戶註冊,非首次投遞居民系統可人臉識別用戶身份,用戶只需選擇所需投遞的垃圾類別對應櫃體會自動開門,垃圾在進行智能稱重之後即可轉為積分返至用戶手機上,用戶在獲得積分後即可根據積分值線上兌換禮品:
這樣一套智能垃圾分類平臺是結合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人臉識別、自動稱重等技術的智能化便民系統,能夠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和流向的全程追蹤。通過自行投遞和大件上門回收兩種方式,將生活垃圾分類化,提高了垃圾再利用率,為後面的清運和二次處理減輕了負擔,是我國未來垃圾回收發展的主要方向。當然我們也希望在技術越來越發達的當今時代裡,能夠儘早研發出一套可以通過AI識別,自動進行垃圾分揀的系統,這樣會給人們帶來更大的生活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