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江郎山,位於浙江省江山市境內。整個景區由三爿石、十八曲、須女湖等部分組成,是國家級4A級景區。作為「中國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只有那些去過了江郎山的人們才知道,這座海拔僅僅824米的丹霞奇峰,其攀登難度竟然超過了華山。驚險程度,足以徵服眾多喜歡攀高登遠的「驢子們」。
江郎山的主體為三個高聳入雲的巨石,傳說古時三個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頂,變成為三塊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三塊巨石拔地沖天而起,高360餘米,形似石筍天柱,形狀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
江郎山的主體依次為:郎峰、亞峰、靈峰,當地人稱此山為「三爿石」,素有「神州丹霞第一峰」之美譽。
江郎山以雄偉奇特的「三爿石」著稱於世,擁有中國「神州丹霞第一奇峰」、中國之最的「一線天」、天然造化的「偉人峰」、驚險陡峭的郎峰天遊,千年古剎開明禪寺、千年學府江郎書院。
2003年10月8日,著名作家莫言來到江郎山採風,揮筆寫下——「踏平江郎山,奪回神仙筆」。
十八曲是山腳下一條蜿蜒於密林中的古道,因有十八個彎而得名。古道全長500米,臺階520級,當年白居易、楊萬裡、辛棄疾等文人騷客都曾經由此道登臨江郎山飽覽勝景,留下大量不朽詩文,
所以「十八曲」名稱不僅取彎曲之意,還特指詩文詞曲之多。
千年古剎開明禪寺,是江郎山的人文景觀之一。寺廟始建於北宋(公元1080年)。現內塑菩薩佛像120餘尊,香火旺盛,每年端午節朝拜者達萬餘人。
開明禪寺的興建,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公元944年,五代高僧儀晏在江郎山巖石龕壘石塞門入定。一年後啟定還世,素髮披肩,紅光滿面。吳越國王賜號「開明禪師」後來,民間取其名建造了寺廟。
我們的導遊面對刻在山崖的江郎山示意圖,一一指點我們:要從開明禪寺的右手邊上山,向著名的會仙巖前行,沿山道徑直行走,便會徑直走向一線天。攀登人人想往的郎峰,進行一番天上遊。
會仙巖,相傳八仙鐵拐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巖)、何仙姑(何瓊)、藍採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曾在此會聚、下棋,故名會仙巖。
會仙巖堅硬的砂礫巖,由卵石膠結而成,時代為晚白堊世。說明如今的江郎山,曾經是晚白堊世的衝積平原,反映了地球滄海桑田的不斷變化。
抬頭看頂,能夠看到沙砑和鵝卵石。這是丹霞地貌中典型的順層巖洞景觀,在堅硬的沙礫巖石中夾雜一層泥巖,泥巖鬆軟易於風化而凹進成洞。
江郎山以丹霞地貌景觀著稱,那什麼叫「丹霞地貌」呢?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是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驚羨江郎三峰的雄奇偉岸,分別於33歲、41歲和43歲,三度遊覽江郎山,寫下了風格清雅、意境高遠的三篇日記。徐霞客在日記中寫出了江郎山的雄、奇、高、峻,將江郎山的美好景色刻劃得淋漓盡致。
為紀念徐霞客三遊江郎山,當地在江郎山上建造了霞客亭。亭旁設一石碑,碑刻「霞客行蹤」4字,反面刻著徐霞客遊記的原文。亭內懸掛紀念徐霞客的楹聯——
「遍訪名山獨尊江郎奇幻;長思偉著共仰霞客風流。」
全國各地,被稱為「一線天」的景點多如牛毛。而江郎山的一線天則被地質專家稱為「中國丹霞一線天之最」——它長312米、高298米,寬距在3.5到4米之間,兩壁平行而筆直,仿佛巨斧劈出的石巷。
抬頭仰視,只見頭項天餘一線,光線明滅,氣勢雄偉,不禁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驚嘆。
一線天,沿兩端石壁鑿有3500餘級石階,遊人可曲折攀援而上,步行約1公裡可達峰巔。
而三座石峰呈川字形排列,分別稱郎峰,亞峰,靈峰。石峰高369米,狀如天柱,摩天插雲。三峰之間有大弄、小弄可出入。小弄內巖壁如削,高312米,長298米,寬僅3米餘。
江郎山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景致的「一線天」——有時是阿拉伯數字的「1」、有時是中文的「一」;在不同的季節會出現「銀龍出海」、「冰稜倒掛」、「樹杪飛泉」、「天降垂簾」等不同景觀。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來到這裡,揮筆詩云——「安得此身生羽翼,與君往來醉煙霞。」
詩人陸遊則稱讚——「奇峰迎馬駭衰翁,蜀嶺吳山一洗空。拔地青蒼五千仞,勞渠蟠屈小詩中。」
最為遊人推崇的自然奇觀是三爿石,300多米高,且裂為三片的丹霞孤峰,聳立在海拔500米的山地之顛,是全球迄今已知最高大雄偉的直立紅層孤峰和刀劈狀的最深巷谷。
堪稱「全國丹霞第一奇峰」。
穿過一線天,來到最高的郎峰腳下,眼前便是一座寬大的平臺。這裡便是著名的登天坪,此時早已是人滿為患。
登天坪是遊客攀登郎峰進行天遊之前,最後一處可以休息的地方。在這裡,遊客將面臨二個選擇——如要登郎峰,則可進一步往上攀登;如望峰恐懼,則可選擇從另一條路下山。
絕大多數遊客在趟過了一線天之後,都會選擇從旁邊的一條小路下山,不再繼續向上攀登。
這主峰——郎峰的平均坡度達到88度,幾乎呈現垂直狀態,歷來無人可上。古人為實現攀登郎峰之巔的願望,多少年來一直努力。然而終沒能成功。
明嘉靖年間,江山人周文興官至鴻臚寺卿(副部級幹部),後來辭官返鄉,在江郎山修煉。他請來大批工匠,欲在此搭架「登天」。然而,連續搭了三年,尚未到頂,樁腳卻已黴爛,登天之夢並未實現。
1987年,由江山市政府投資,石匠開鑿登峰石階,時間長達3年,共完成石階3500餘級,終於完了古人的登天夢。現在建成的登郎峰攀山道路,基本上是在巖壁上鑿開的,很窄又陡。
從登天坪至頂峰,垂直高度225米,石階的寬處僅1公尺,狹處剛夠立腳,石階有二尺至半尺高,只能容一人通行。
向山上望,只見山道呈之字形圍著巨大的山體來迴環繞。攀登的遊人基本上是頭頂著前方人的屁股往上爬,速度極慢。尤其令人恐懼的是,遊人在攀登之時,一側緊貼崖壁,一側是萬丈深淵,真是不寒而慄。
迂迴盤旋在千尋絕壁之上,身下為萬丈深淵。石階平均坡度88度,幾乎是垂直向上爬山。
山路又陡又窄,每一臺階的落差還不一樣,抬腳特別費力,稍不注意膝蓋就要磕到石階。不僅是臺階的險,而且這裡的風也很大,山風呼呼地在耳邊作響,在這懸崖峭壁之上聆聽這嗚咽的風聲,更讓人心慌意亂。
俯瞰腳下,百裡山川盡收眼底,四下環顧。只見田野植物如畫,山水一色。
時有白雲從身旁飄過,頗有登天之感,令人心曠神怡。
大汗淋漓地攀到頂峰,只見一座小亭子,名「問天亭」。一條壑隙之上,架有天橋,橋下雲遊霧動,景色美倫美煥。
屹立在江郎山的郎峰之巔,睥睨四周,抑制不住內心激動,仰天大喊。從三爿石頂吹過的山風將我的叫喊聲撞擊在崖壁上,激起連綿回聲——
「......江郎山,我來了!..來了!!..來了!!!......」
上山容易,下山難。郎峰下山分南線與北線,南線陡北線緩,但都在半途匯合。我選擇走北線,心想應該輕鬆些,誰料竟遇到最最痛苦的一次下山經歷。
下山的道路不僅陡窄,還溼滑。前面有人在小心翼翼行走,後面就堵了一長串人。一步一步挪動,慢如蝸牛。如果遇到所停位置剛好滴著山泉,人人被淋得象落湯雞一般。
站在郎峰之巔,俯視山巒起伏,雲海萬頃,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那種感覺。
花了近3個小時,終於雙腿發顫,累得如狗一樣下山了。
觀郎坪,是觀賞江郎山三爿石的最佳位置。
遠看江郎山,只見巨大的三爿石浮現於開闊平原之上,給人一種強烈的自然美感。
一個景點的風景,並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必須具有鮮明特色。江郎山就很有個性,很有特色——
江郎山的「一線天」,堪稱國內一絕;江郎山的攀登難度,可與華山媲美。
僅憑有這兩條,江郎山就值得一遊。
而我,終於徵服了江郎山,攀上了三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