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蚊大作戰:中國一田間試驗幾乎根除傳播登革病毒的白紋伊蚊

2020-12-18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7月17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一項在中國開展的田間試驗幾乎根除了白紋伊蚊。這種方法通過將雌蚊絕育與雄蚊感染相結合,達到了控制蚊媒種群的目的。

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一種全球性的攻擊型蚊子,可傳播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等。

在7月16日的電話新聞發布會中,論文作者、中山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表示,他希望未來這項技術可以作為控制登革熱的綠色環保手段在全球範圍內推廣。

目前,控制白紋伊蚊的傳統策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先利用輻射讓雄蚊絕育,再進行野外釋放。由於該方法會降低釋放雄蚊相對野生雄蚊的生殖競爭力,因此效果並不理想。另一種方法則讓雄蚊感染一種名為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的共生菌,這些雄蚊與未攜帶相同沃爾巴克氏體類型的雌蚊交配後會產生不相容現象。但這種方法也存在風險,一旦感染了同型沃爾巴克氏體的雌蚊被意外釋放,就會取代本地種群,影響將來基於沃爾巴克氏體的種群壓制策略。

奚志勇和同事的研究結合了上述兩種辦法。他們讓蚊子感染了一種結合了三種沃爾巴克氏體菌株的新型共生菌,這種共生菌幾乎不存在於野生種群中,然後對蚊子進行輻射,讓可能被意外釋放的攜帶同型沃爾巴克氏體的雌蚊絕育,同時保證輻射水平不會影響雄蚊的生殖競爭力。

奚志勇帶領的團隊運用上述技術在中國廣州開展了一項田間試驗。他們一共釋放了數百萬隻三重感染、受過輻射的蚊子。在兩年的時間裡,野生蚊子種群幾乎全被清除,每年野生蚊種的數量都減少了約83%-94%,且在長達6周內都偵測不到任何蚊子。種群遺傳學分析顯示,僅剩的蚊子可能是從研究地區之外的地方遷移而來的。

目前,奚志勇團隊已與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始合作,把這項技術推廣到城市內的城中村和高樓區域。為了應對城中村的複雜環境,團隊使用無人機作為釋放工具。他們發現,使用無人機釋放可以快速且有效地達到對白紋伊蚊的壓制效果。無人機釋放技術也被德國、以色列等國家採用。

當前,奚志勇團隊正在研究如何使釋放的白紋伊蚊能夠在垂直空間內產生良好的壓製作用。

奚志勇介紹,目前,該方案的成本為每公頃每年108至163美元,與傳統的昆蟲絕育工程來控制農業害蟲的成本非常接近,是一個比較可行的價格方案。

國際範圍內,新加波和美國部分地區也在使用這項技術控制白紋伊蚊。其中,谷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附近進行研究。除了利用無人機進行釋放外,谷歌還在研究使用人工智慧進行白紋伊蚊的雌雄分離。

對於使用這個方法消滅蚊子是否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疑問。奚志勇表示,他們的方法僅針對白紋伊蚊,對其他絕大多數的蚊種沒有影響。另外,研究提到的「清除」,是指在人類居住的這個地方,把正在傳病的蚊子清除,並不會控制野生環境中的白紋伊蚊。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林立豐介紹,近年來,廣東省的登革熱疫情時有發生,對居民健康造成較大影響。由於沒有疫苗和特效藥,防控登革熱的主要措施是控制傳播媒介,白紋伊蚊是其中之一。清除蚊蟲滋生地、使用殺蟲劑以及採取環保有效的新技術手段都是應對白紋伊蚊的策略。其中,通過釋放感染新型共生菌的白紋伊蚊來壓制自然界蚊蟲密度的方法已在實驗室和現場試驗中證明有效,對整個防控工作有積極意義。

目前,研究團隊希望運用這項技術製成微生物殺蟲劑,作為一個商業化產品的進行銷售和應用。奚志勇表示,這項技術正在尋求農業部門的批准。

相關焦點

  • 病毒小百科(第2期):登革熱——一隻蚊子惹的禍
    至於我們現在所用的登革一詞,是由英文單詞「Dengue」音譯而來,這一單詞最早在1801年被用於稱呼登革熱。而這一英文單詞則源於斯瓦希裡語「 Ki-dingapepo」,意為突然抽筋,猶如被惡魔纏身。登革病毒:藏身蚊子體內的兇手在我國,對登革熱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晉朝;而在西方,從16世紀開始就有了明確的登革熱病例。
  • 登革病毒也變異了?
    較真要點: 1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由伊蚊傳播。流傳文章中《新加坡遭遇史上最嚴重登革熱疫情!病毒已變異!》
  • 海南省疾控中心發布提示:預防登革熱 滅蚊清源最有效
    近期島外一些地區暴發登革熱疫情,省疾控中心發布提示——  預防登革熱滅蚊清源最有效  本報海口10月8日訊(記者馬珂)近期毗鄰我省的一些地區陸續暴發登革熱疫情,東南亞等國家也正值登革熱流行季。
  • 「以蚊治蚊」:滅蚊黑科技的生態難題
    這一令人憎惡的傢伙還會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等,造成每年全球約72.5萬人死亡,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害蟲中的頭號「致命殺手」。  在全世界,有超過3000種的蚊子,實際叮人、傳播病毒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在中國,最常見的吸血「家蚊」是庫蚊,在亞洲和歐美國家,常見的吸血、傳毒者是埃及伊蚊與白紋伊蚊。讓蚊子徹底滅絕是個終極難題,而這一結果會給全球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也尚未可知。
  • ...衛健委:蚊蟲叮咬頻率明顯上升,特別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
    入秋後,北京蚊蟲密度雖然比七、八月份有所降低,但蚊蟲叮咬的頻率卻明顯上升,特別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叮咬頻率增加更為明顯。請市民朋友響應北京市愛國衛生號召,積極參加社區滅蚊行動,從整治身邊環境做起,翻盆倒罐,清理積水,清理廢棄物,清除衛生死角,消滅蚊蟲孳生地。另外,要注意檢查家中的紗窗是否完好,繼續採取有效防蚊設施,科學使用滅蚊藥品,有效防止蚊蟲進入室內。
  • 撫州市疾控中心開展白紋伊蚊抗藥性試驗
    按照創國家衛生城市相關要求,撫州市疾控中心繼續開展了2020年蚊類抗藥性監測蚊類繁殖、飼養和蚊類抗藥性試驗工作。此次試驗採用成蚊接觸筒法,藥膜紙由中國疾控中心提供。我們首先在公園、居民區等外環境中尋找白紋伊蚊的孳生水體,然後在這些水體中採集野生白蚊伊蚊的幼蟲。當採集結束後,我們根據幼蚊的形態學特徵進行分批飼養繁殖。
  • 這病毒在新加坡已感染2萬人,史上最嚴重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蚊媒傳播的法定乙類傳染病,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的高峰期多發生在氣溫高、雨量多的季節。登革熱是迄今為止傳播最廣、危害最大的一種蟲媒病毒病,主要流行於東南亞、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威脅全球約1/3人口。
  • 上海終於出梅後,為什麼滅蚊成了重要任務?
    根據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東對媒體的通報,目前上海市區常見蚊蟲有:白天吸血的白紋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種小容器積水中,可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疾病;夜晚吸血的淡色庫蚊,尤其偏好下水道等汙水,能引起班氏絲蟲病、傳播乙型腦炎;郊區還有可傳播瘧疾的中華按蚊、可傳播乙腦的三帶喙庫蚊
  • 50萬蚊子投放廣州 防蚊滅蚊的其它方法|50萬|蚊子-滾動讀報-川北...
    50萬蚊子投放廣州 防蚊滅蚊的其它方法時間:2015-05-29 06:40   來源:健客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50萬蚊子投放廣州 防蚊滅蚊的其它方法 據英國《衛報》網站報導,當地家庭紛紛歡迎他們,而不是趕走這些研究人員。
  • 北京確有白紋伊蚊 專家稱其尚不能傳染登革熱
    北京確有白紋伊蚊不少北京人產生憂慮:「大白天追著人咬,是不是因傳播登革熱而臭名昭著的白紋伊蚊?」今天,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和有害生物防治所所長曾曉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北京確有白紋伊蚊,但目前還未成為登革熱的傳染媒介,市民不必驚慌。  曾博士說,傳播登革熱病毒的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白紋伊蚊就是老百姓通常說的「花蚊子」,它生性兇猛、攻擊力強,也被稱為「亞洲虎蚊」。
  • 關於白紋伊蚊的一些常識
    - 翅基前有一銀白寬鱗簇。後足各跗節上均有白環。- 幼蟲櫛具基部具細繸;尾鞍不完全;腹毛1-Ⅶ通常分4枝,2-Ⅶ通常單枝。【棲息地】- 白紋伊蚊是半家棲的蚊種,幼蟲主要孳生在城鄉、郊外、林場、竹林等的竹筒、樹洞、石穴、廢輪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積水,也見菠蘿等植物葉腋。在有些城市中,廢輪胎積水是白紋伊蚊最常見的孳生場所。
  • 伊蚊:傳播登革熱的「元兇」
    ■ 本報記者 馬珂我國傳播登革熱的伊蚊主要是白紋伊蚊,分布在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南部,西至陝西寶雞的遼闊地域。與人們的活動時間一致,日出前後和日落時分是它們叮咬的尖峰時段,可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紋伊蚊的幼蟲喜好潔淨的水,社區內的樹洞、石穴、積水輪胎,廢棄的碗、盒,存接水的瓶瓶罐罐,叢生植物的葉腋等,都是它們繁衍後代的溫床。埃及伊蚊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沿海市縣及火山巖地區、廣東省雷州半島、雲南省的邊境地區和臺灣南部,儘管分布局限,但它對登革熱的傳播能力強於白紋伊蚊。埃及伊蚊除了在早晨和近黃昏有叮咬高峰外,整個白天都會活躍地吸血。
  • 泰國全力滅蚊防控登革熱
    新華社曼谷9月20日電(陳家寶)泰國公共衛生部發言人奧帕19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泰國衛生部門加緊在鄉村、民居等地進行滅蚊行動防控登革熱。今年以來,未發現有赴泰遊客死於登革熱,建議遊客做好防蚊工作,不必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