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堤上,條石壘建的「巨柱」撐起的向東渠八尺門渡槽,跨海而過,靜靜高聳。沿著海堤向西望去,海面潔淨、波光粼粼,與陳平渡古渡口交相輝映。
「你看現在海面那麼乾淨,幾個月前這裡可都是密密麻麻的網箱,隨處可見泡沫漂浮,可謂髒、亂、差。」11月9日上午,站在八尺門海堤上,東山縣杏陳鎮後林村黨總支部副書記林洪生指著海堤西側海域向記者說道。隨後,他翻出了手機裡幾個月前拍攝的一段視頻。
後林村依傍八尺門海域,與雲霄隔海相望。1961年6月,作為當時進出東山島唯一交通要道的八尺門海堤建成竣工,以後林村為起點延伸至雲霄境內。當時,堤內港溝水面面積大、海水深,海浪影響較小,為近海養殖提供了條件。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前後,網箱養殖在後林村興起。「那時候,有不少來自平潭、廣東、臺灣等地的養殖戶到這裡,最多的時候全村養殖戶達六七百戶。」林洪生說。
據介紹,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和資金,八尺門海堤最終建設為實體堤壩。由於海堤的阻隔,兩側常年水流被阻斷,詔安灣與東山灣的海水無法實現環流,逐步造成海域淤積。再加上過度養殖、無序養殖等原因,八尺門海域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質逐年惡化。
其實早在2012年,後林村就曾開展海域養殖網箱退養,部分養殖戶撤出了八尺門海域。養殖戶林春德就是主動退養戶之一。
跟隨全村網箱養殖的浪潮,林春德安設了50多箱網箱。「沒想到,後來因為潮水不好,泥土淤積,海水變淺,死魚的現象頻繁發生。」「像石斑這類的魚更是沒法養,只能以養雜魚、殼類為主,遇到好年景會掙點錢或保本,但總體算下來共虧了20多萬元。」林春德說道。
「西堤每逢農曆九月死魚,東堤每逢農曆六月死魚」的說法也漸漸在村裡傳開。持續多年「年年養魚、年年死」的狀況,讓林春德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擔憂。
採訪中,村民們說道,近十年來,因缺氧導致魚蝦死亡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又有養殖戶陸續退出。到今年全村養殖戶僅剩下240戶。
「以前這裡海深浪急,最深處有近二十米,退潮時水面寬達數百米。」今年78歲的村民林自田,自小生長在八尺門海域。他介紹道,現在海水不流通,水面變窄了,水也不清澈了,退潮都看得見海底積壓著厚厚的淤泥。「這幾年,村民們一直盼望著能夠對海域進行徹底整治,儘快改善水質和沿岸環境。」
今年5月,後林村再次啟動八尺門海域養殖清退工作。「漁排裡面的魚有成長周期,要達到售賣要求,需要一定的養殖時間。」在前期摸排中,村幹部了解到這一實際情況後,決定給漁排拆除預留時間。在入戶動員的基礎上,於7月份開始逐戶籤協議,籤一戶拆一戶。目前,240戶養殖戶全部籤完協議。走近八尺門海堤東側海域,零星的漁排散落海面。移步岸上的陸島交通碼頭,一陣陣魚腥味撲鼻而來,從海上拆下來的漁排在這裡集中處理。現場,有些村民拿著電鋸切割漁排木板,有些在清理打掃泡沫浮球,有些則在整理空置的網箱……整個海域的漁排清退工作進入收尾階段。
「海水養殖業是東山的支柱產業,也是民生產業,八尺門海域生態環境持續退化,對東山海水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恢復海洋生態勢在必行。」東山縣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吳石坤表示。
今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東山縣加快八尺門海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截至目前,已完成20000多箱網箱養殖清退,完成2.4公里海堤護岸建設。「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實施3公裡長的海堤護岸加固項目和一批生態修復項目,加快推進養殖清退、海域清淤進展,還給百姓一灣碧海銀灘、一個更好的海洋生態。」吳石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