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茶館」堅守百年情愁:四代傳承留住一盞心燈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一元茶館 施紫楠 攝

中新網湖州10月4日電(見習記者 施紫楠)凌晨三點,天蒙蒙亮。走在浙江南潯荻港村的小河邊,已能明顯感覺到涼意。

過了積善橋,有家老鋪子半掩著門。透過窗戶能看見,牆角的老式煤餅爐上,放著一隻上了年頭的茶壺,「嗤嗤」冒著熱氣。發黑的白熾燈泡下,77歲的潘平福和啞巴夥計埋著頭,弓著身子不聲不響地忙碌著。

茶客們在茶館內喝茶聊天 施紫楠 攝

聚華園茶館,是荻港村一座有著近兩百年歷史的老茶館。潘平福是茶館第四任掌柜,接手至今已有53年。考慮到茶客都為老人,他只收很少的茶錢,一元錢可以喝上一天。所以這裡,也被稱為「一元茶館」。

凌晨四點左右,67歲的沈阿棟端著杯子來到茶館。啞巴夥計拎起水壺,滾燙的開水倒入杯中,茶香四溢。

潘平福為老主顧剃頭 施紫楠 攝

在這些茶客裡,沈阿棟總愛第一個來,一份報紙一杯茶,一喝就是幾十年。「我的爺爺輩就在這兒喝茶,聽說那時候這兒還是平房呢。」沈阿棟說,茶在家裡也能喝,但在這兒喝茶,不孤單。

談話間,一個個老茶客陸續到來,很快湊成一桌。這些茶客,大都是村子裡的老人,年紀最大的已近百歲。

「你們那邊的魚現在怎麼樣了?」「你家的菱今年收成可還好啊?」……荻港古村的一天,在老人們的家長裡短中開始。

其實,在2011年之前,潘平福的茶水只賣5毛錢一杯,茶館入不敷出。那一年,在茶客們一再堅持下,潘平福將茶水漲到了一元錢。到了2014年,茶客們又提出自帶茶葉,只需茶館提供一元熱水。

啞巴夥計在燒水 施紫楠 攝

哪怕如此,一天最多三四十杯茶的收入,還是無法支撐起一座茶館。當茶客們提出出資支援的想法後,潘平福毅然拒絕,堅持靠著幹「老本行」——為村民剃頭修面,來補貼虧損,維持茶館的正常運作。

潘平福告訴記者,剪髮15元一人,顧客也都是些上了歲數的老街鄰。相較於滿街的美髮店,他們更鍾情於這裡的老髮式和老手藝。

在茶館右邊,古舊的剃頭臺上堆滿各種老式剃頭工具。先用熱毛巾敷臉,再打上肥皂,磨好的刮刀在臉上遊走,潘平福的一招一式,小心細緻,乾淨利落,「我14歲就跟著師傅學剃頭,接下茶館後也一直沒落下這門手藝。」

在潘平福看來,剃頭也是茶館的一部分,「以前但凡是大茶樓,都會留出一個地方來給剃頭匠,這是規矩。」

為將這個傳統延續下去,潘平福也曾收過七八個剃頭徒弟,但最後沒有一個願意留下來幫他支撐一個註定虧損的茶館,「在這裡掙不到錢,徒弟們後來都紛紛改行了,只有啞巴一直都在。」

潘平福口中的「啞巴」,便是茶館內唯一的一個燒水夥計,今年也已經70歲。當年在別人嫌棄他又聾又啞不夠聰明時,是潘平福收留他在茶館做個燒水夥計。這一待,便是幾十年。

潘平福常說,「如果沒有啞巴,我這茶館也是開不下去的。」年復一年,明擺著虧本的買賣,潘平福卻從沒想過放棄。在他看來,只有留住茶館,村裡相伴幾十年的老人們才有一個相聚的地方,他們的晚年才不會寂寞。

「彩雲樓、三星園、先月樓、怡園樓……」閒暇期間,潘平福告訴記者,荻港原來有著大大小小13家茶館,經過村裡的商人,都喜歡上岸吃口早茶。「後來村子沒落了,茶館一家家關門,現在只剩聚華園了。」

如今,潘平福的茶館已成為荻港村老人們唯一的念想,「看著老人們還能有個去處,我也開心。」潘平福說,自己年紀大了,茶館不知道還能開多久。但只要他還在,「一元茶館」就永遠會給老人們備足茶水,只要還有一個老人來,他就會拿起剃刀,認認真真地給人家理髮、刮面。

人來人往,茶起茶落。風雨飄搖的老茶館,有潘平福的一生,有老茶客的一輩子,也濃縮了荻港古村的百年光景。

清晨七點左右,茶客們漸漸散去,「一元茶館」又歸於平靜……(完)

相關焦點

  • 新亨這家糖蔥傳承四代人,是老人家一輩子的堅守!
    最近,祥哥特地跑來揭東區新亨鎮當地小有名氣的「老字號」糖蔥店,探訪糖蔥薄餅的製作過程,這家糖蔥店至今已傳承四代,有著上百年製作糖蔥的歷史。清晨8時許,依舊是平平無奇的一天,位於揭東區新亨鎮碩聯村的老許家早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這裡出產每個揭陽人都不陌生的傳統小吃——「糖蔥」。
  • 一盞心燈,一箋墨香
    沐一室靜安,守一柱梵香,低眉斂目,悟品流年。淺默成盞,飲一晨清涼。時光輾轉沉浮,即使隱沒,亦始終不離心覺,於光影盤旋中。曉露淺附綴光瑩,低眉含首蘊玉英,溫婉情思幾輾轉,搖搖欲墜風裡輕。夜靜,涼意隔窗而來,心如止水,在夜色中,無漣無漪。有時候,一人一盞燈,也能愉悅自己的心靈。
  • 鍾水餃:堅守百年老字號品牌 傳承匠人精神
    作為鍾水餃第四代傳承人,祝元清依然堅持傳承著傳統的手工工藝,從選擇原材料,再到熬製配料,每一個環節都是高標準的要求。「堅持傳統的技藝,賣大眾可以消費的、好吃的小吃。」祝元清說,在開始學做水餃的時候,特別的辛苦,早期所有的工序,都需要廚師手工來完成,常常累的直不起腰杆。「舉個例子,比如5斤的麵粉,從和面,醒面,揉面,就要一個小時的時間。」說起水餃的製作,祝元清可以拉著人擺一下午的「龍門陣」。「現在我們是半機械化半手工的製作模式,因為量實在是太大了,以人民公園店來說,平常一天至少都是做上千碗的餃子。」
  • 元宵節:點一盞心燈,願人間皆安
    元宵節:點一盞心燈,願人間皆安2020庚子年新春佳節,註定了與以往不同。在企盼、惶惑、焦灼等情感的扭結中,這一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有了不一樣的味道和色彩。年味雖然黯淡,但時序鏗鏘向前。數千年來,每到正月十五,吃元宵(湯圓)、放煙花、逛燈會、猜燈謎、舞龍舞獅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總會驅散整個漫長冬季的沉悶和嚴寒,正式開啟新一年的希望和溫暖。一碗元宵,盛滿一份原汁原味的情感;一碗湯圓,皆是一份良善美好的祝願。什麼才是世間最珍貴的,與其費力地追尋,不如守住身邊所有。
  • 尋找大運河天津記憶|百年歷史 匠人斫琴 四代傳承 承中求新
    張俊國是「樂器張」的第三代傳人,自創始人張福起至今,家族技藝傳承已歷經百年。如今工業化批量生產已成為常態,但「樂器張」仍然保留著先輩留下的古法斫琴技術,一張琴的手工製作周期都在1年以上。從繪圖到選材,材料處理,底、面製作,開剜槽腹,粘合等前後約有90道工序,過程繁雜。
  • 若蘭||送上一盞心燈
    「八月十五滴一星,正月十五雪打燈」,母親的嘮叨教我刻意重視起這一農諺。每當八月十五,我就會特別留意天氣情況,想著正月十五送燈的情節。今年的年三十開始空氣就躁動不安,我放棄了給父母送紙錢。由於今年下鄉駐村,送過寒衣後,我沒有和往年一樣在父母生日去送紙錢。媽想我了,我知道。年三十到今個,半月裡我夢見回家三次。三十夢見我回家父親留我在家過年,我懊悔為什麼這麼久沒有回去看你們。
  • 開封百年點心店:四代人默默堅守一份家鄉的甜蜜
    這裡有四代人,一百年都在默默堅守這份甜蜜。花生糕的酥香甜醇早已把每一位開封人從胃到心永久徵服它也是古城遊子走遍天下仍魂牽夢繞的香濃家鄉記憶今天故事的男主角更是從小就「深受其害」四代人,一百年在這座城裡默默堅守甜蜜
  • 揭陽有四代傳承做糖蔥薄餅,他們堅守著甜蜜事業
    在揭東區新亨鎮碩聯村,有間老牌糖蔥薄餅店,至今已傳承到第四代,有著上百年製作糖蔥的歷史。許叔是這家店的主人,一大早,他和兒子兒媳都在為製作糖蔥薄餅忙開了。許叔首先用柴火準備熬糖蔥。糖蔥薄餅製作人 許叔:第一步就是水和糖一起去熬,熬後就來過濾,過濾後就繼續熬熟。
  • 百年傳承 口味非凡——老廚家78號私房菜小館
    小館位於南崗區公司街78-3號「原中東鐵路會辦公館」.這棟百年老洋房公司街78號私家菜小館,是中國烹飪大師、百年老字號-老廚家第四代掌門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鄭樹國先生精心打造的一家哈爾濱獨一無二的私房菜館。
  • 點一盞心燈,且讀且思且行
    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可以跨越時空,接觸到那些最傑出的靈魂,體味到最美妙的文筆,堅持深度閱讀,可以讓你學會深度思考,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可以更加遊刃有餘地處理解決。正如楊絳先生所言:「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 「神轎」木匠四代傳承 結緣金門創新作品形態
    來自翔安馬巷的木匠方躍欽,四代傳承做木工,從打造房屋木結構、家具、閩南傳統用品「神轎」再到閩南民居模型等,堅守木工傳統的卯榫結構做木製品的創新。方躍欽做出的木工作品遠近聞名,其中以「神轎」最為出名,在廈門、漳州、泉州、金門等地有不少「神轎」就出自他手。
  • 你的害怕我的靠近:在喀什百年老茶館,遇見親愛的路人!
    在喀什老城,每當晨曦初現,買買提·吾斯曼就會敞開大門,靜待茶客光臨,一如在百年前清晨忙碌的祖輩們;老城茶客們陸續穿過阡陌巷道,到茶館品茶聊天,亦如百年前清晨的祖輩們。買買提的百年茶館位於吾斯塘博依路和庫木代爾瓦扎路的交會處,數百年前起,這裡就一直是喀什老城最熱鬧繁華的地段。儘管幾易其主,茶館依舊留存下來,像久居於此的老者,默默注視著邊城的變遷。
  • 小譚豆花:四代調五味,百年敬一業
    小譚豆花原稱「譚豆花」,起源於1924年,創始人是譚玉光;相傳,譚豆花先是桃擔沿街叫賣豆花面,後來,由於口碑較好,在成都的鹽市口創下了家瑜戶曉的「譚豆花"這塊金字招牌;1988年「譚豆花」第三代傳人譚冬生將其改名為「小譚豆花」;2000年第四代傳人譚固又稱其為「西月城譚豆花」。
  • 百年老茶館珍稀老照片,一杯茶解開身處生活迷霧裡的百般滋味!
    茶館(Teahouse)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歷史十分悠久。中國的茶館由來已久,據記載兩晉時已有了茶館。自古以來,品茗場所有多種稱謂,茶館的稱呼多見於長江流域。兩廣多稱為茶樓,京津多稱為茶亭,此外,還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稱謂。
  • 馬府私房菜:五代人百年傳承堅守
    一個傳承逾百年、香飄滿豫南的私房菜系,有著怎樣的家族故事?一個源自清真、融合京城的私房菜系,是如何傳承發揚光大的?……讓我們走進馬家、走進京都,探尋百年歷史,梳理五代馬家人堅守一道「私房菜」的來龍去脈,呈現「馬府私房菜」融合藝術性、觀賞性、功用性的匠心初心、擔當使命……不滾咋喝先講一個段子:軍閥混戰時期,有一個老家逍遙鎮的毅軍營長,名叫米振標,部隊駐紮在水屯,因愛喝胡辣湯
  • 星期六下午茶群友作品欣賞:點燃一盞愛的心燈
    點燃一盞愛的心燈——記星期六下午茶作者:蘭花草時值小寒節氣,北方的天氣雖然已很寒冷,可是又怎能抵擋金老師為我們準備的「長途跋涉的肉羹」文化大餐的誘惑呢?所以作者在文中寫道:就像不管我的年歲如何增長、不論我在天涯海角,只要一想到爸爸從鳳山提回來的那一鍋肉羹,心中依然有三十年前的洶湧熱潮在滾動。非常走心的一篇散文,大家在享受林清玄清新明麗的文筆同時,也勾起了有著濃濃父母之愛的美好童年的回憶文化大餐後,是朱木老師的手工講座。
  • 喀什百年老茶館,一壺茶要價88元值嗎?本地人:喝的是情懷
    ,就可以看到一個不算大的門面,上面赫然寫著「百年老茶館」這五個字,不要懷疑你所看到的,這正是具有百年歷史的茶樓,也正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作為從古代絲綢之路上唯一倖存的百年茶樓,這裡涵蓋了喀什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從那時候起,這裡就是一個信息分享傳播的中心,因為在茶館裡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什麼家長裡短、天下奇聞軼事等等都會在這裡傳播開來,人們在這兒喝茶品饢,道盡了屬於絲綢之路的璀璨歷史。
  • 桂林一家藏在村裡的米粉店,祖孫四代傳承了近百年,每天顧客爆棚
    百年的老字號米粉店,已經傳承了祖孫四代人,據說因為拆遷分家分成了兩個店面,但兩家的味道都是一樣的。 這家店的米粉價格2兩是5元,性價比還是挺高的,調料臺的配料很豐富,有蘿蔔乾、酸豆角、辣椒油、酸白菜、蔥花等,香辣豬肺是5元一份。
  • 一盞雲·茶館:十二載風雨兼程,以茶之名,重塑「中華茶宴」
    每到訪一處,與茶農細心交流,回到茶廠秉燭夜談,最終確定了一盞雲黑茶品牌產品定位:守荒野,做純料。  2013-2017年間推出多款純山頭聊產品。2018年,正式與安化名氣大、茶品優、底蘊厚的高馬二溪核心產區建立合作關係,承包200畝荒山茶園,推出高馬二溪御品黑磚系列,高馬荒野千百兩茶。
  • 來安逸又迷人的小城湖州,探訪一家獨特的茶館——「一元茶館」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家茶館則不同於市面上其他茶館。這家茶館風格不是很時尚,且數十年一直堅守著自己的特色,始終堅持一杯一元的價格。有人猜到這是哪裡嗎?它,就是浙江南潯荻港村的一元茶館,曾經也被叫做聚華園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