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中國成立時的「長江」號炮艦,網友們都非常熟悉,這艘排水量460噸的炮艦,在當時算是主力戰艦了,毛澤東曾親臨該艦視察。但說起「民權」號炮艦,一些網友可能會感到陌生,其實聞名遐邇的「長江」號炮艦的前身,就是「民權」號炮艦。這艘建於民國時期的小小戰艦,以極不平凡的經歷,跨越了兩個時代。
清朝滅亡後,中國又陷入軍閥混戰,西方列強對中國實行武器禁售,海軍建設基本停頓。1927年,國民黨建都南京後,就著手重建海軍。當時的民國政府海軍部部長陳紹寬,提出了建設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106艘戰艦的新海軍計劃。
本著「國艦國造」的原則,當時的「海軍江南造船所」相繼建成了「鹹寧」、「永綏」兩艘長江炮艦,證明其性能完全能趕上世界同級艦艇。之後,以孫中山倡導「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中的「民權」為艦名的第三艘新艦,也於1929年1月16日擺上了船臺。
由於江南造船所具有「鹹寧」、「永綏」二艦的建造經驗,「民權」號的建造十分順利。1929年9月21日,該艦就從船臺滑入黃浦江。1930年1月25日,該艦離開江南造船所碼頭開始試航。1930年4月1日正式服役,被命名為「民權」號。
實事求是的講,不說當時蒙衝鬥艦成群結隊的英、美、法、日、意等海軍強國,即便是在當時貧窮落後,海軍武備貧乏的中國,「民權」號也不是很起眼。
「民權」號是在「鹹寧」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以長江巡邏為主要任務的炮艦,該艦標準排水量460噸,滿載排水量540噸,長52米,寬9米,吃水2.2米。動力為兩臺臥式煙管鍋爐和兩臺立式三脹式蒸汽機,總功率2400馬力,航速17節。剛建成時,該艦的武器裝備有不同說法,說法一:為120毫米前主炮1門,105毫米後主炮1門,57毫米高射炮1門,20毫米機關炮若干門;說法二:為76毫米單裝火炮2門,40毫米速射炮4門,25毫米高平兩用炮4門。
寫到這裡,感覺有一個問題需要向網友適當解釋:提到「民權」號主要用於「長江巡邏」,中國的內河還需要海軍艦艇親自巡邏嗎?其實這也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鴉片戰爭後,國門逐漸洞開。1858年《天津條約》籤訂後,列強勢力進一步向內陸地區滲透,為了維護其殖民利益,需要能在中國主要江河航行的、淺吃水的小型炮艦。清末至民國,各列強均有大量炮艦在中國內河、尤其是長江上巡弋。
當時各列強在長江上的炮艦,普遍採用幹舷很低,上層建築高大,外形酷似客貨輪,這從歷史圖片中可以看出來。而「民權」號有所不同,這艘艦的準確名稱是「江海巡邏炮艦」,是以當時日本在長江的淺水炮艦「勢多」號為假想敵設計的,其戰鬥力、炮火、航速等主要性能均強於日軍同類戰艦。此外,「民權」號不但能在長江中下遊航行,也能在川江水域活動,必要時甚至能在沿海水域活動。
據記載,「民權」號採用軟鋼電鍍白鉛船殼,艦型漂亮威猛,外觀有別於列強的「長江炮艦」,很像巡洋艦,故有「小巡洋艦」之稱。該艦的生活辦公條件也較完善,尤其是後甲板還設一個「司令廳」,必要時可供陸軍指揮機關人員駐艦,指揮開展水陸協同作戰。
1937年7月7日,抗戰全面爆發,面對噸位20倍於己、裝備更加精良的對手,中國海軍被迫退入長江阻擊日軍進攻。日軍以轟炸機攜帶高爆炸彈,反覆轟炸退入長江的中國海軍艦艇,很多重要艦艇要麼自沉阻攔日軍進攻,要麼被日軍飛機炸沉。「民權」號也多次遭到日軍空襲,因艦長劉煥乾指揮有力,全力抗擊日軍飛機,軍艦不但得以倖免,而且還在洞庭湖湖口防空作戰中擊落日軍轟炸機一架。
此後,隨著戰局發展,「民權」號逐步往長江上遊撤退,進入四川江面,退守重慶笆鬥山錨地。此時的中國海軍已無力與日軍決戰。「民權」號實際上成了拱衛重慶天空安全的防空艦,艦上與防空無關的武器全部被拆卸上岸,交給陸軍用於要塞防守。後來該艦還供海軍學校學員登艦實習。在最艱難的抗戰時期,小小的「民權」號維繫著中國海軍的海洋夢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此時的中國海軍作戰艦艇僅存7艘,其中最大的軍艦是排水量617噸的「永綏」號,「民權」號排名第二。「民權」號終於駛出川江,回到了原駐地漢口,成為由第二艦隊改制而來的江防艦隊旗艦,但很快也就捲入了國共內戰。
當氣勢如虹的解放軍橫渡長江後,江陰要塞守軍和林遵率領海防第二艦隊起義,停泊在漢口的「民權」號等艦無處可逃。此後,隨著解放軍沿長江揮師西進,「民權」號等艦也只得沿著抗戰時撤退的老路,從漢口一路撤到重慶。1939年11月29日,解放軍攻入重慶。1949年12月1日,「民權」號等5艘艦艇被迫降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加入新生的人民海軍中。
新中國建立後,「民權」號被更名為「長江」號,列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七艦隊序列,不久轉入吳淞獨立水警區,隸屬海軍淞滬基地第一巡邏艇大隊。
1953年2月19日,「長江」號迎來了服役史上最值得記憶的時刻,時任國家主席毛澤東視察了「長江」號,並留下了著名的「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題詞。同年2月24日,毛澤東在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參謀長張愛萍陪同下,在南京檢閱華東軍區海軍艦艇,「長江」號再次接受了領袖檢閱。
1961年10月,「長江」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舷號「227」。1966年4月至9月,「長江」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裝,原有武備被拆除,艦首艦尾各裝1座國產61式雙聯裝37毫米機關炮,還裝了四座國產61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原本燒煤的鍋爐也改燒燃油等,戰鬥力得到提升。
1968年2月14日,解放軍海軍司令部發出通知,對部分軍艦改用榮譽代號,「長江」號被授予新眩號「53-219」號。同年,老舊的「長江」號退出現役,為了紀念這艘閱歷極不平凡的老艦,在上海東海艦隊基地成立了長江艦紀念館。1978年8月1日「長江」號被拖曳上岸,成為紀念館中的展品,也是中國海軍的第一艘紀念艦。1981年7月,「長江」號因故在紀念館內被就地拆毀。(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