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統計數據表現「亮眼」
據臺灣地區統計部門統計,臺灣經濟2020年前三季度增速分別為2.51%、0.35%及3.92%,預估全年增速為2.54%,為少數幾個保持正增長的亞太經濟體,位居「四小龍之首」。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歸納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有三點,包括「出口超預期反彈」「加碼投資刺激經濟」「當局努力推動紓困與振興方案」。
對外出口表現良好,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動能。據臺灣地區國際貿易主管部門統計,2020年1-11月,臺灣地區對外貿易總額為5715.76億美元,同比增長2.37%。其中,出口額為3123億美元,同比增長4.2%;進口額為2592.77億美元,同比增長0.23%;貿易順差530.22億美元,同比大增29.28%。按主要出口地觀察,2020年1-11月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地區)、美國及日本出口分別增長14.04%、9.49%及0.28%,對「新南向18國」及歐盟則分別衰退4.84%及6.09%。從出口產品種類看,累計1-11月出口貨品中,受惠於5G應用及宅經濟拉動,電子零組件出口增長20.34%(其中集成電路增長22.09%),資通與視聽產品增長15.14%。據臺灣地區統計部門統計,前三季度海外淨需求對臺灣地區經濟增長貢獻高達1.86個百分點,成為推動經濟恢復增長的最大動能。其中,第三季海外淨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高達4.04%,超過3.92%的GDP增速,連續兩季淨需求貢獻超過經濟增速,是自2011年以來第二次。
在中美博弈及疫情影響下,蔡當局加大官方及公營企業投資力度,繼續推動臺商回流,增加就業機會,穩定經濟基本盤。據臺灣地區統計部門統計,前三季度官方投資同比增長8.93%、公營企業投資同比增長34.7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0.23及0.3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方面,因臺灣為外向型經濟體,島內業者投資多立足國際經貿形勢變動。2020年以來,蔡當局積極推出多項優惠政策,推動臺商落實島內投資,意圖激活民間投資。據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統計,截至2020年12月4日,「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已吸引740家企業超過11491億元新臺幣投資,預估創造96441個本土就業機會,預計2020年將促成約3749億元新臺幣投資到位,可為GDP貢獻1.7個百分點。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臺商回流在內的民間資本形成部分,自2019年貢獻經濟增長的1.96%之後,2020年第二季開始已經呈現降溫,未來將回歸常態。
編列「紓困特別預算」拉動消費和投資需求。蔡當局於2020年3月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並連續追加兩次特別預算,累計金額達4199.47億元新臺幣,針對零售、餐飲、商圈、夜市等內需產業、製造業、農業、交通運輸及觀光業等加大紓困力度。據「國發會」統計,截至2020年10月28日,現金發放1269億元新臺幣,惠及516萬人;融資貸款已核准2.5萬元新臺幣,紓困約133萬戶,並協助約695萬個個人、家庭、業者減輕負擔,總計共1344萬個人及企業受惠。
2020年7月28日,臺灣新竹,臺積電總部
K型經濟復甦隱藏多重風險
2020年臺灣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於對外貿易,在疫情衝擊下,受益產業與群體有限,對大多數島內民眾而言,無法感受到所謂經濟增長,K型經濟復甦「虛火旺」。同時,島內民間消費呈現負增長,前三季度對經濟增長貢獻負1.48個百分點,所謂經濟復甦「外熱內冷」。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冰火兩重天」。K型上端是金融與房產市場,下端是實體經濟。經過疫情衝擊後,島內金融市場頻創歷史新高,臺股從2020年3月的8681點飆升至12月7日的14256點。上市櫃股票2020年1-10月平均每日成交值2218億元新臺幣,遠高於2019年同期的1380億元新臺幣,使得證券交易稅同比大增59.5%,增幅最大。此外,島內《經濟日報》稱,在島內持續低利率環境下,加上海外資金回流,造成島內房價、租金持續飆漲,住宅價格指數由2019年第二季度的101.59暴增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105.39,屢創歷史新高,而民眾低薪狀況並未改變,已引發民怨。
此外,實體經濟部分冷熱不均。以製造業為例,據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統計,2020年第三季度臺灣製造業產值為3.2萬億元新臺幣,較2019年同期減少4.56%,為連續7個季度負增長。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需求下滑,再加上國際原物料價格低迷,致使石油及煤製品業、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汽車及其零件業等傳統產業表現疲弱,陷入持續衰退困境;僅有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受惠於5G通訊、物聯網、雲端服務、在線辦公等需求拉動,表現較為出色。另據臺灣地區財政主管部門統計,2020年1-10月當局財政收入共計20064億元新臺幣,較2019年同期減少5.2%,其中營利事業所得稅同比減少27.0%,減幅最大。
K型復甦的另一種解釋,上端是高科技類企業、高收入群體,下端是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中低收入群體。疫情重創島內傳統產業,多數民眾對所謂經濟增長無感。據臺灣地區勞動主管部門統計,受僱於島內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的人數約為97萬人,而臺灣製造業總體就業人數為300萬人,受益人員佔比僅32%,約七成製造業受僱者的收入受到衝擊;服務業從業人員約460萬人,僅有從事電信業、資訊服務業、金融及保險業、醫療保健業等約110萬人受疫情衝擊較小,佔比僅24%,近八成服務業從業人員收入受到影響。股市、房市走勢和實體經濟的背離以及實體經濟內部的冷熱不均,勢必使貧富差距加速擴大,階級對立更為分明,進一步凸顯所謂「四小龍之首」的脆弱性。
2020年12月18日,第二十三屆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在福建省石獅市舉辦
未來仍面臨諸多風險
對於2021年臺灣經濟表現,臺灣地區統計部門估算增速為3.83%,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同時認為中美結構性爭議仍會持續,全球供應鏈也加速重組,關鍵零組件從長鏈變成短鏈,臺灣應持續落實臺商回臺投資,加強與主要貿易夥伴的合作,重塑在全球供應鏈及產業鏈中的地位。此外,針對臺灣2021年經濟增速,島內智庫「中研院經濟所」預測為4.24%、臺經院預測為4.01%;島內外銀行認為2021年臺灣經濟增長呈現出積極向上趨勢,如澳盛銀行3.8%、渣打銀行3.3%、星展銀行4.2%、永豐銀行3.7%。
但是,臺灣經濟在2021年仍面臨多重風險。
全球二次新冠肺炎疫情能否有效控制、疫苗供應及接種進展以及各經濟體解除封鎖措施的時程,關係全球需求能否恢復,直接影響臺灣傳統產業能否復甦。若疫情繼續蔓延,傳統產業持續「冷冰冰」,同時美積極貨幣政策將導致新臺幣持續走強,臺灣傳統產業出口「雪上加霜」,復甦將「遙遙無期」。
中美經貿與科技博弈後續發展。在中美戰略博弈大背景不變的前提下,中美的經貿與科技博弈將呈現出更加複雜多元的形態,直接衝擊全球供應鏈與產業鏈的重組進程,臺灣難以置身事外。以臺積電為例,其市值約佔臺股總市值的1/3、臺GDP的2/3,一旦未來因中美新一輪博弈受到影響,將直接衝擊臺股表現及經濟預期。
臺灣地區未能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邊緣化」風險將逐步顯現。雖然RCEP的生效仍需一段時間,但部分業者基於受關稅及原產地等因素考量,將放緩回流島內步伐,加大布局大陸及東南亞地區力度。同時,在RCEP籤署背景下,蔡當局試圖發展與RCEP成員間的實質關係面臨更多障礙。此外,美總統當選人拜登稱暫時不會洽籤新的貿易協議,直接衝擊蔡當局對外經貿政策。
虛擬經濟過熱,導致資產價格持續上攀,恐加劇貧富不均,催動金融市場泡沫化。據臺灣地區統計部門統計,島內超額儲蓄2020年將首度突破3萬億元新臺幣,創史上新高。臺「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稱,這麼多閒置資金若流入股市、房市將造成極大經濟隱患。
高科技產業出口動能下滑風險。當前,高科技產業出口佔臺灣總出口的60%、GDP約29%,嚴重依賴半導體與信息通訊產業。但在疫情逐步趨緩背景下,相關需求將逐步回歸正常,島內經濟發展動能恐不足。
王子旗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