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向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已不能再像古人那樣,隨意地選擇鄰居。
所謂鄰裡,據《周禮·地官司徒第二》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寬泛地來說,也是指所在的家鄉,如一個村落或一個小鎮。
傳統的鄰裡關係,大多是家族式的,或者親戚熟人關係,以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為背景。傳統文化歷來注重鄰裡關係的道德調節。《春秋左傳·隱公六年》中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把「善鄰」看做是國家之寶,這是從政治角度把「善鄰」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一個公正良序和諧的社會,當然離不開老百姓的和睦相處。
對於選擇什麼樣的鄰居,古人是很有講究的。孔子說:「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就是住處。他的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算是明智呢?荀子也說:「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在儒家的聖賢看來,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關係重大。「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古人也有「千金買鄰,八百置舍」的說法,把選擇鄰居放在首位,不惜重金。鄰居鄉裡對一家人的生活,特別是對子女的成長有著重大影響,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人文環境。相比較之下,自然環境似乎不那麼重要,這正是儒家人倫至上的體現。
然而,時代發展到了今天,擇鄰而處已經並不那麼現實。現在的鄰裡關係,也大多是對門的不認識對門的,樓上的不認識樓下的,即便是認識,那種關係,也只不過是點頭之交。
經常有這樣的故事,說某小區某樓上有住戶被竊,小偷大張旗鼓地用車把東西拉走,而樓下的住戶還以為是這家人在搬遷。甚至還有這樣的新聞,一對母子在意外死亡後,十四天內居然無人察覺。
現在的鄰裡關係,隔著一道厚厚的門,「門雖設而常關」,對門對戶也很少往來,躲進小樓成一統,似乎完全達到了老子所說的那種「大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
古代的鄰裡關係,在農業社會的大環境下,有著很重的鄉土情結,更多的是體現了濃濃的人情味。在古代的鄉村社會,人們之間有著普遍認同的地緣聯繫,不少尋常百姓住在老街小巷,街坊鄰裡形形色色,抬頭不見低頭見。在他們看來,鄰裡之間平時相互周濟,往往勝過遠親。俗話說的「遠親不如近鄰」,正是這種鄰裡關係的反映。在古代,像上面所的小偷搬家,意外死亡不被發現的事情恐怕不會發生。
古人講究擇鄰而處,擇友而交,對鄰裡關係的體會較深,「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惡友,惟善自持者而得知」。有彼此謙讓助人為樂的好鄰居,也少不了潑婦罵街暗中使壞的惡鄰居,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在不能選擇鄰居的情況下,能夠把持自我,不同流合汙,不招惹是非,是很重要的人生經驗。
鄰裡關係從遠古的農業社會走到現代的文明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的城市拆遷、異地安置以及住房多為高樓大廈的方式等外在因素,打破了長期積累起來的街坊文化。歷史的沉澱從此斷裂。
能「擇鄰而處」固然理想,無法選擇也大可不必「老死不相往來」,在共建和諧社會文明社區的時代大背景下,傳統處理鄰裡關係的歷史經驗和道德傳統仍然值得我們繼承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