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 0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 靜說日本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發表會,今天拉開序幕。年年有獎的日本,今年又會是誰能夠捧回這金燦燦的獎牌?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那就是在50年內,培養出30名諾貝爾獎得主。
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以研究IPS細胞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那麼到2019年,已有28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使得進入21世紀的19年間有19位日本人獲獎,平均一年一個。
今年,樂觀估計,日本可能會有1-2名的獲獎者。
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出身於什麼大學?
按獲獎者本科畢業時所在的日本大學(學士學位)來排名為 :
京都大學12人
東京大學11人
名古屋大學5人
東北大學1人
北海道大學1人
東京工業大學2人
長崎大學1人
神戶大學1人
德島大學1人
埼玉大學1人
(不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獲得諾貝爾獎畢業生最多的京都大學
除了文學獎的獲得者川端康成(著有《伊豆的舞娘》、《雪國》)、大江健三郎(著有《萬延元年的足球隊》)之外,理工科類的獲獎者,全部是博士畢業。當然有一個人除外,他就是京都市島津製作所的研發工程師田中耕一,他於1983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手頭上既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碩士學位,卻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田中耕一的得獎是一個傳奇。
所以,獲得博士學位,基本上是日本人追尋諾貝爾獎之夢的基本。
但是,日本現在面臨著一個深刻的問題,那就是年輕人不願意攻讀博士學位,這一問題,不僅影響著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培養計劃」,更是令人擔憂日本未來的科創能力。
日本文部科學省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度,日本在校的博士生為5963人,比2003年時的1萬2000人,減少了一半。而博士生減少的一個很大原因是,攻讀碩士學位的年輕人大幅減少。
還有一個數據,是100萬人口中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數據。2017年時,日本100萬人口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是119人,而美國是268人、德國是344人、韓國是284人,日本處於這三個國家的一半的水準。
為什麼日本讀博士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少?
首先一個原因,是日本社會沒把博士當回事。
201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旭化成公司專家吉野彰指出,在歐美國家,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在企業和研究機構就職,都會獲得優先的待遇。但是在日本,博士生和本科生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自個兒去投檔、去面試、去尋找工作。而企業也不會因為你是博士畢業生,而有別於本科生,給予你特殊的面試和錄用的待遇。
因此,吉野先生呼籲企業要厚待博士生,不僅要給予博士生更高更好的待遇,而且應該給予更好的科研條件。
吉野先生
吉野先生在33歲時,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研究室。而研究成果獲世界公認,是30年之後的事情。因此,吉野先生呼籲企業,應該給予博士畢業生至少10年的安心科研的時間與環境,不要叫他們立即出成果,而是應該讓他們自己慢慢去磨。
而事實上,日本許多企業裡,博士畢業生第一年的月薪,僅比本科畢業生高出5萬日元(約3200元人民幣),而博士生更是很難立即獲得獨立研發的環境。
第二個原因是,讀博士沒啥好處。
在美國聖母大學從事航空宇宙機械工學研究和教學的坂上博隆教授指出,在日本獲得博士學位後,在企業或科研機構就職的話,工資基本上是按照年齡來確定的,也就是按照「年功序列制度」來定工資,與學歷幾乎沒啥關係。但是如果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那麼一生的收入將會比一般人高出許多,甚至幾倍。同時,美國許多大學從攻讀博士課程開始,給學生發工資。而日本的博士生們還得自己打工掙學費,過著清貧的窮學生生活。
坂上博隆教授因此指出,在日本讀博士,真的感覺沒啥好處。所以他呼籲日本的碩士生們:「如果你想攻讀博士學位的話,可以考慮到美國的大學就讀。」
第三個原因是,許多博士生感覺前途迷茫。
在日本獲得博士學位後,許多人為了繼續自己的研究,不得不成為各個科研機構臨時僱傭的研究員,每月拿著20多萬日元(1萬多元人民幣)的薪水,幹著助手甚至打雜的活,成了研究所的廉價勞動力,而且一般一幹就是2到5年。結束這一研究期後,還不知道自己的正式就職單位在哪裡,對於自己的事業前景時常感到不安。而相反地,大學同班同學大多數在企業裡、政府機關裡已經幹得熱火朝天,或者結婚生子,相比較而言,許多博士畢業生對於自己的生活前景也感到不安。工作的不安定,使得許多人對於攻讀博士學位敬而遠之。
所以,日本政府與社會各界,如果不提升對博士畢業生的經濟待遇,不認可其社會地位與價值,不給博士畢業生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那麼,讀博士學位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少,日本未來的科技研發能力也將會急劇下降。毫無疑問,總有一天,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變成一隻零。
原標題:《日本年輕人為何不喜歡讀博士》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年輕人,博士,日本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