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怎麼讀?博士們寫論文「咬文嚼字」

2020-12-16 哈爾濱新聞網

  一個大家並未留意過的問題,被兩位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女博士調研並寫成論文;作品又被熱愛哈爾濱城市文化的工科男博士發現,整理成了網絡熱帖,火速流傳。如果以為博士們寫論文僅僅為了滿足好奇心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她們從事的方言研究,不但可以更好地知古通今,促進語言規範化,甚至在人機處理、刑偵等諸多領域均有建功。

  A 博士們樂學善思

  連「哈爾濱」怎麼讀都不放過

  孫勇是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學院橋梁與隧道工程系的在讀博士研究生,在課餘時間,他組建了「大話哈爾濱」網站已有七年半,關於哈爾濱的歷史、人文、風貌的一切,他都感興趣,也會一直關注和探究。正是因此,這七年多來,「大話哈爾濱」已聚攏了越來越多的城市文化愛好者,也一度在黑龍江省內自媒體影響力排行榜單中居於前列。

  不久前,孫勇習慣性地又在「中國知網」搜索著關於哈爾濱的信息,他發現了幾篇黑大博士生撰寫的關於「哈爾濱」的「哈」怎麼讀的論文,內容非常有趣,便編輯整理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小文,發在了「大話哈爾濱」的網站和微信訂閱號上,不料一時間引來諸多關注和熱議。

  B 博士們

  做調查寫論文完全不是負擔

  孫勇關注的論文作者之一是史慧媛博士。記者了解到,她在我市一所大學任教,論文是她在黑龍江大學就讀期間所著,她調查了上千人,最終寫了一篇《哈爾濱方言中「哈」的讀音變異情況分析》的論文。

  另外一名關注此命題的作者劉燕,也曾就讀於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繼學姐史慧媛之後,撰寫了《哈爾濱的「哈」讀音分歧研究》等論文。如今她剛剛博士畢業,到河南省許昌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任教。

  兩位博士撰寫論文之前,都分別做了問卷調查分析,由於做問卷時,志願者很容易有「自我糾正發音」的做法,故意向標準普通話靠攏——這當然就失去了調研的準確性,所以她們還用了有趣的快速匿名調查法、隱蔽觀察法、訪談法等。為了課題,博士們也是用盡心機,比如走訪多處報攤,在一旁聽取售報員叫賣及其與顧客之間的對話,聆聽他們對「哈報」的發音;或者在閒聊時出其不意,用自然、隨意的語氣突然發問,而且儘量以口語化的句子發問,誘導對方說出帶「哈」的詞或詞組。比如公交車上,在哈西萬達的前一站,突然問一個人「請問下一站是哪裡?」。也曾經隨機問計程車司機,到底是hā達果菜批發市場還是hǎ達果菜批發市場,楞是把兩位計程車司機給問蒙了!

  如今,出生於黑河,在哈爾濱生活過10年的劉燕,已經在河南許昌工作了近半年,她說特別想念哈爾濱的雪夜,想念哈爾濱的美麗與親切。到了許昌後,很多人喜歡喝哈爾濱啤酒,每每有人提起要喝hā啤時,她就會去糾正成hǎ啤,因為hǎ的讀音在哈爾濱更加主流、地道,本地人才會更多地用到。

  兩位博士都強調,她們所做的調查是針對一段時期、某些地域的部分人群進行的,調研的結果絕非一成不變。

  C 原來「哈」怎麼讀  竟這麼有學問

  史慧媛為了撰寫論文,調研了由最小9歲到最大已96歲高齡的人群。她在論文結語中寫道:「在哈爾濱方言中, 『 哈 』的陰平(hā)與上聲(hǎ)變式仍將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共存,並且各有其使用語域與價值。『哈』的上聲變式短時間內不會消弭,在一定時期內仍將較為廣泛地使用,在一定的語域之中甚至會繼續保持領先優勢。」通俗地說,就是兩種讀法還將共存,而hǎ的讀法在一定時期內仍然將佔主流。她分析,這樣的結果與母語方言情結、言語習慣定勢、強勢方言效應、從俗從眾心理等因素有關。

  劉燕也認為,本地屬性越來強的詞彙,讀hǎ的時候越多。因為地域的自然語言更具有天然的傳播優勢,因此畢竟「本地人」的認同感是我們潛意識裡的「剛需」。所以哈爾濱本地人讀三聲hǎ的居多;在此生活時間越久的人,讀hǎ的越多。而外地人先從文字上了解到這座城市,對「哈」字的認讀第一反應就是hā,所以常讀為hā。

  劉燕說,其實不能認為hǎ是地方音屬於方言,就是不規範的,地名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話的也不僅僅是哈爾濱,就像能把北京大柵欄(dà shi lànr)真的讀成dà zhà lán 麼?另外,hǎ這個讀音在普通話標準音裡也是有的,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遵循本地風土人情,所以她覺得讀成hǎ爾濱更合適。

  「哈報」曾列前三 已被哈三中趕超

  史慧媛博士的調查中,「哈」讀成三聲頻率最高的三個詞是:哈啤、哈報、哈站;而劉燕博士在兩年後的調查結果則顯示為哈三中、哈啤、哈站。記者不由地暗笑:「這樣的變化真有趣,莫非哈爾濱人漸漸地由酒桌在往課桌上努力呢!」

  哈工大、哈理工 又凌亂了

  劉燕在調研中發現,哈理工的學生會讀hā理工,但對工大則讀成hǎ工大;哈工大的學生,多會讀hā工大,反之會讀hǎ理工。在校園附近生活近30年的居民講,「我們都說hǎ工大,只有工大自己人說hā工大」。

  讀hā還是hǎ 各區結果不同

  史慧媛調研顯示,按城區劃分,哈爾濱人讀hā的頻率由高到低,排序為:南崗>道裡>香坊(現道外區,編者注)>道外>平房>松北>阿城>呼蘭,她總結,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學府集中的地區,讀音更接近標準音hā,而南崗區政府機關、大中專院校、大型商業企事業單位雲集,經濟發展水平較快,居民文化素質較高。

  連結

  看看哪些人讀hā哪些人讀hǎ

  以下是根據劉燕博士的論文內容分別從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對於讀音不同所做的比較。

  

相關焦點

  • 文科博士寫好論文的10條建議!
    …博士生們的經歷說多了都是淚,所以學弟學妹們不要輕易問我們「什麼時候畢業啊?」開始寫論文並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論讀得完美,採訪資料整理得一絲不苟——就像你說英語不需要等待英語完美再說,而是因為說英語才慢慢變好。我建議研究資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開始寫論文了,開始寫方法論、理論框架、導言……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更多地引經據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覺得沒有準備好。
  • 普渡偶遇鄧稼先博士論文
    這類信息固然吸引人,但我在現場的一個「小小的發現」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看到展覽桌上擺放著鄧稼先的博士論文。確認無疑之後,我即招呼大家過來一起觀看。見此,介紹人驕傲地向我們說到,他是我們普渡的畢業生。我詢問:這論文是原版嗎?答覆為是。  雖然與會者都是文科學者,但大家對鄧稼先的名字都不陌生。鄧稼先作為我國「兩彈元勳」和中國核武理論研究的奠基人,為新中國的核武研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博士勸退文,寫得真好!
    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悽悽慘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於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們哥倆這樣不是讀博的料的孩子,也好。
  • 36歲高中物理老師把科學課寫進博士畢業論文,獲答辯委員...
    上周,一場博士答辯在雲端舉行。寧波外國語學校高中物理老師石曉明在經歷一個半小時的答辯後,被專家組一致授予無條件通過。這是對一篇博士論文的最高評價。不出意外,今年夏天他將如期從寧波諾丁漢大學博士畢業,成為一名教育學博士。
  • 什麼是論文?應該怎麼寫
    什麼是論文?應該是什麼?「論文」一詞具有兩種含義,這兩種含義都適用於您的寫作。首先,這個詞指的是碩士論文或博士學位論文(論文)。此外,「論文」一詞表示您的論文必須是有說服力的論證的事實。首先,您要聲明一個定義研究重點的語句(需要解決的問題/問題/問題),並用信號告知您的結果。
  • 研究性論文的圖注應該怎麼寫?
    導言實驗性的論文,我們一般建議先按照文章的框架進行組圖,寫圖注,然後下來寫方法材料部分,結果討論部分,結論部分,介紹部分,摘要部分。這麼一個順序寫下來,會通暢很多,文章的可讀性也比較高。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把圖組合好了之後,圖注怎麼寫?難道去資料庫查文獻,然後下載PDF,一個一個找相似的圖嗎?當然不是這樣,這樣做就太麻煩了!
  • 《乞丐博士》:讀哈佛沒什麼了不起!
    1.讀哈佛最好也要學佛如果今天孩子考全班第一名,一般的父母一定很高興;如果是考上第一志願或是留學哈佛,那父母更是樂不可支;如果能夠得到個博士,那更是光宗耀祖。可是,如果培養了三個有錢的博士、碩士兒子,卻沒有一個願意付老爸每個月200美金的養老金,不知道您做何感想?這是發生在現代的博士教授狀告三個博士孩子的案件。要培養出兩個博士一個碩士,不知道要花費老先生多少心血,但是如果讓老先生重新來過,不知道他會不會再用心地培養一個個高學歷的孩子?這部《乞丐博士》就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學歷在整個人生來說到底佔了多重要的成分?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好學士?
  • 讀博士,美國 VS 英國,有何差別?
    對於學霸而言,博士是肯定以及確定要達到的高度,最痛苦的無非是選擇去哪裡讀。作為西方兩個教育最發達的國家——美國 VS 英國,怎麼選?申請要求不一樣,學制不一樣,課程規劃也不一樣,美國 PhD與英國 PhD有什麼區別呢?哪一個才適合自己?
  • 在馬來西亞讀博士學位,可以申請哪幾類獎學金?
    最近,好多想去#馬來西亞讀博士#的小夥伴後臺留言,問匯書教育,馬來西亞留學有沒有獎學金?大家都知道在馬來西亞留學並不貴,可是讀博士畢竟要好幾年,而且大多數讀博士的小夥伴們都工作過,更希望能自食其力,而且一旦能獲得獎學金,會為未來的就業加分。那麼馬來西亞讀博士申請獎學金難度大不大?有哪些獎學金可以申請呢?下面學姐我介紹幾種常見的獎學金種類。
  • 如何平衡項目與論文之間的時間分配,在讀博士們都有什麼建議?
    前幾天在微博看到一個網友提問:導師一直讓做橫向課題,而這些課題與專業沒有任何關係,沒有時間寫論文,畢業成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在讀博期間,幫助導師做橫向課題,這應該是在所難免的,畢竟導師們也是需要掙錢的,需要養家餬口的,導師=老闆,相比大家應該都明白什麼意思吧!不妨,轉換一下心態,換位思考,把這當作是培養自我能力的一種方式。原因有三:一是挑戰自我,時間利用最大化。
  • 學術論文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寫什麼和怎麼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研究生期間最重要的工作莫過於學位論文的撰寫,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還面臨著小論文的發表壓力。無論是幾十萬字的大論文,還是萬八千字的小論文,其實我們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只有兩個:寫什麼和怎麼寫。
  • "咬文嚼字"給作家挑錯:莫言歡迎 郭敬明錯最多
    其實在《咬文嚼字》公布的2012年十大差錯之中,並沒有甄嬛讀音這個錯誤,編委們討論的時候覺得這個錯誤缺乏典型性,平時很少用到;再一個大家覺得嬛字是個多音字,三言兩語說不清楚。「嬛常見的有三個讀音:xuān、qióng、huán,其實還不止這三個,比如網友提到的yuān,也是讀音之一。甄嬛如果單拿出來是可以讀huán的,因為huán可用作女子名字。
  • 象牙塔之巔丨博士論文是我的成長史,也是中國農民工變遷史
    在這樣的背景下,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欄目特別推出「象牙塔之巔」專題,邀請不同國家不同學科的博士們講述自己的經歷、研究以及對這段生涯的反思。相比於「為什麼讀博」和「讀博有什麼用」,本專題更希望回答「讀博的意義是什麼」這一問題。在一系列文章中,我們將看到個人的困惑和抉擇,學科的樣貌和特色,也會看到更大的社會結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和個體的學術經驗聯結成整體。
  • 被拒13次,博士五年未發論文是什麼體驗?美國計算機Top10大學博士...
    那個暑假我們做出了一個我們覺著很漂亮的結果,然後我就開始動手寫了。寫的過程,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畢竟是自己讀Phd之後第一篇正兒八經的文章,中間就來來回回地思考怎麼合理地安排證明結構,讓證明能非常簡潔漂亮,包括中間不斷地修正證明裡面的各種小漏洞。
  • 女博士寫「最美味論文」 8萬字論八角對滷雞影響(圖)
    現實是,這篇題目很長、主題清晰的文章,是陝西師範大學2014年生科院動物學專業的女博士孫靈霞的博士論文。8萬字的論文和大家乍看以為的「美食文」完全不是一個「頻道」,研究的是如何控制香料對肉類製品風味的影響,以應用到規模化工業生產中。不過網友們更為關心的是:得用多少只雞才能「滷」成一篇博士論文啊!
  • 馬英九的論文能查 蔡博士論文怕被人看?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論文真假問題愈吵愈烈,蔡也親自出面澄清,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卻直指,一句「真的假不了」,或「有博士學位必然有繳交論文」的說法,恐怕很難平息爭議。並指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和前臺中市長胡志強的博士論文都查得到,為何蔡英文博士論文卻怕被看?
  • 泰國讀博士的人這麼多,泰國博士認證程度
    課間休息之餘,博仁的老師們會組織很多活動,遊玩景點、體驗當地美食,體驗了泰國真正的當地風土人情文化,這與跟團遊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但是英國高校普遍要求博士課程申請者雅思不低於7.5分(單項不低於7分);新加坡、澳大利亞要求雅思不低於7分,單項不低於6.5分;美國要求託福不低於110分,這對於中國的學生,尤其是一些在高校任職的老師們來說,平時英語的引用非常有限,他們的英語要求只能望而退卻。
  • 元元博士畢業 於丹曾為其改論文
    北師大校長鍾秉林將元元博士帽上的垂穗從右側撥到了左側,這個名為「撥穗」的儀式也意味著元元獲得了博士學位。昨天上午,元元參加了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的畢業典禮,走過四年的求學之路後,她終於衝過了終點線。
  • 讀博士有什麼實用價值嗎?
    這些年身邊有無數個人討論過這個問題,其中兩個經常被人提及和討論的問題就是:1)讀博士研究的東西真的有什麼實用價值嗎?2)如果發不了CNS,只能發一些一般的期刊文章,這種行為和灌水有什麼區別,有價值嗎?這也是讓每一個在博士行業翻滾的同學感到更加糾結的一根根稻草。我想在這裡提出我的一些淺見,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和想法。首先,不要高估一個博士要做的事。博士研究是不可能真正改變人類生活的,也沒必要這樣。就算你的博士方向是研究載人火箭,登月工程這種一聽上去就要改變人類未來的項目,你的博士論文也只會是這種巨無霸項目中很小的一部分。
  • 男朋友博士在讀,期間陪伴很少,讀博真的那麼忙嗎?
    有個朋友問小西:我男朋友是博士,請問讀博士真的有這麼忙嗎?讀博還是不錯的選擇,但是不意味著適合每個人。讀博壓力大、忙並非是國內博士特有,國外一樣較為普遍。比如,《Nature》曾發布一項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狀況調研,樣本數量達到5700餘份。結論和預估一樣,讀博期間普遍存在不小的精神壓力,逼迫著你前行、努力,自己讓自己忙起來。記得我自己讀博時,博一階段還到處晃悠,沒啥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