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前哨」變身「海上花園」——廈門經濟特區40年旅遊業發展掠影

2020-11-04 新福建

40年前,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開啟廈門發展新篇章。文化和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廈門,緊抓一系列政策機遇,大膽實踐,通過政策聯動、產品創新以及創新營銷等方式,推動旅遊業發展跑出「廈門速度」,旅遊人數、旅遊收入等各項指標持續攀升,讓廈門這座「海防前哨」華麗轉身,變為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化國際化「海上花園」旅遊城市。

同促大旅遊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廈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有海上花園之稱,漫步這座城市,處處皆景——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最美馬拉松跑道」環島路、「中國最美大學」之一廈門大學、串聯島內「八山三水」的山海健康步道……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這座海島小城擔起探索改革開放的使命,在國家賦予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一大批創新試點任務中,廈門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科學規劃定位,「東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國際性生態型濱海旅遊城市」「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濱海花園旅遊城市」……一以貫之地推進現代化旅遊城市建設。

近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積極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市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並陸續出臺《廈門市旅遊管理條例》《廈門市旅遊行業發展規劃綱要》《廈門市全域旅遊專項規劃(2019—2035)》等一系列法規和文件,引領「高顏值」生態花園旅遊城市建設。

同時,廈門加快推動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職能轉變,探索出「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市場主體、企業運作」的道路。「在發展旅遊經濟過程中,廈門相關職能部門協同優化旅遊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努力形成『全市一盤棋、同促大旅遊』的發展格局。」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權介紹。

40年勇立潮頭,40年砥礪奮進。廈門旅遊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1981年至1990年,廈門累計接待遊客2200萬人次;2019年廈門累計接待遊客超1億人次,全市旅遊經濟綜合貢獻率達22.45%,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業態百花齊放

作為全國最早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40年來,廈門通過環境整治、發揮海洋與對臺特色,培育出夜遊、郵輪、遊艇、房車、自駕車、民宿、綠道騎遊等特色旅遊業態。

華燈初上,在「夜遊廈門」的人氣打卡點篔簹湖,遊客漫步環湖步道,欣賞璀璨的白鷺女神燈光秀。

篔簹湖,原是深入廈門島的內灣漁港篔簹港,「篔簹漁火」是廈門歷史上的八大景之一。30多年前,由於大規模移山填海、圍湖造堤,篔簹港成為內湖,城市汙水大量排入、造成湖水發黑髮臭。1988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關於加強篔簹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打響整治環境汙染的硬仗。經過多年整治,如今的篔簹湖岸邊花紅樹綠鳥語花香,湖面碧波蕩漾白鷺低飛,曾經的臭水湖變成了「城市會客廳」,成為遊客喜愛的夜遊休閒好去處。

除篔簹湖夜遊外,鷺江夜遊、環鼓浪嶼夜遊等夜間遊船產品也受到遊客青睞。

近年來,廈門深入挖掘海洋資源,開發旅遊產品。張權表示,廈門圍繞海上、海島、海峽、海洋四大主題,大力推進濱海休閒旅遊,推出了「海上看金門」、鼓浪嶼海島周邊遊以及「海峽遊」等旅遊產品,努力構建藍色濱海休閒旅遊帶。

廈門國際郵輪母港是我國較大規模郵輪母港之一,據統計,2019年,共接待郵輪136艘次,排名國內沿海郵輪港口第2位,旅客吞吐量41.37萬人次,排名國內沿海郵輪港口第4位。

會展業也是廈門重點打造的千億產業鏈群之一。2019年,全市共舉辦展覽236場、會議9978場,共計參會人數205.04萬人次,實現經濟效益450.94億元。

彰顯「國際範」

今年8月,第十六屆海峽旅遊博覽會和第六屆國際休閒博覽會在廈門舉辦,盛況空前。該博覽會已成為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旅遊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海內外旅遊業界深化合作的橋梁和紐帶。

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廈門自古就是通商裕國的口岸,也是開放合作的窗口。廈門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廈門旅遊業經歷了起步、初步發展、跨越發展三個階段。其間,旅遊宣傳推廣方式也在不斷轉變,從單一的參展推介,演變為市場導向、組合運用各種方式宣傳,「海上花園」在境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陳桂林表示,從2012年開始,廈門大膽探索將非遺民俗博餅活動轉化為旅遊產品,打造廈門中秋旅遊嘉年華,通過舉辦線上線下博餅民俗活動等方式,積極開展體驗式推廣,已成為廈門旅遊國際化營銷的重要抓手。

廈門還依託廈門航空公司境外辦事處,在首爾、新加坡等10多個境外城市設立旅遊代表處,並在當地聘請營銷代表,宣傳推廣廈門旅遊資源和產品。

今年初,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啟動了「2020全球遊客聚廈門·四季集結號」宣傳推廣活動,創新手段開展全球營銷。根據疫情形勢,廈門及時調整旅遊宣傳推廣策略,今年上半年圍繞「春暖花開 康來廈門」、下半年圍繞「康養夏秋冬 快樂廈門遊」開展一系列促銷活動,推動旅遊市場逐漸復甦。

40年乘風破浪,40年後再出發。廈門的一山一水都是詩畫,一街一巷都有故事。廈門旅遊人將以更加飽滿的精神、更加昂揚的鬥志,加快把廈門打造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旅遊目的地城市。

來源:中國旅遊報

相關焦點

  • 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風華正茂,生機勃發!
    今年 10 月 7 日,是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 40 周年紀念日。1980 年的這一天,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在廈門湖裡地區劃出一塊 2.5 平方公裡的土地,設立經濟特區。廈門,成為中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 廈門經濟特區簡介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面積2.5平方公裡。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後,廈門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面積13.1平方公裡,並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隨後,國務院相繼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臺商投資區,實行經濟特區現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設立象嶼保稅區。
  • 廈門經濟特區成立40年 走出一條「速度與質量齊升、發展與生態共贏...
    央廣網北京8月29日消息(記者周步恆 陳庚)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廈門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對臺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作用,走出一條「速度與質量齊升、發展與生態共贏」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 七個經濟特區他的排名很尷尬,面積不大,卻見證了中國發展歷程
    我國有七大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和海南,在2010年還增加了新疆的喀什和霍爾果斯成為經濟特區,提起「經濟特區」都特別熟悉,那經濟特區是什麼呢?所謂的經濟特區,是指在一個特定區域,採取比一般地區更加開放的經濟政策,吸引外資和引進外國技術設備,以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那人盡皆知的廈門經濟特區排名第幾呢?第三!不得不說,廈門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這個排名確實有些尷尬,可是「尷尬」的廈門的佔地面積不大,卻是中國曆程的縮影。改革開放過去40多年了,如今的廈門怎麼樣了?
  • 40年,我與經濟特區共成長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正式設立。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場」和「窗口」,經濟特區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40年篳路藍縷、艱辛探索,一家家特區企業、一批批特區建設者勇立潮頭,披荊斬棘闖新路,讓邊陲小島、落後漁村走上了世界舞臺。&nbsp&nbsp&nbsp&nbsp「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 魅力幸福之城海上花園
    圖為從鼓浪嶼遠望廈門島\資料圖片位於東南沿海前沿的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憑著閩南人特有的「先行先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攻堅突破,實現了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的精彩轉身。40年春風化雨、鳳凰涅槃。而今,廈門不僅是一座開放包容高顏值高素質的海上花園,更是一座創新創業的幸福之城。
  • 疫情過後,廈門旅遊業該如何發展,現階段旅行社應該如何應對?
    對於這個問題, 我從「疫情過後,廈門旅遊業該如何發展?」和「疫情過後,現階段旅行社應該如何應對?」這兩個方面來說說自己的看法。一、廈門是經濟特區,城市交通發達,空氣很好,四季風景如畫,旅遊業在廈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瞭望 | 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40年間這個小漁島經歷了什麼
    如今,這裡生態宜居、經濟發展,橫跨五洲的航線,串聯起東方特區世界情緣。從漁島小城到經濟特區,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40年發展之路,廈門篤定前行,用一次次精彩嬗變,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決心、成就與經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 探訪潮汕明代海防前哨:六百多年雄風依舊
    信息 探訪潮汕明代海防前哨:六百多年雄風依舊 2016陳啟任 攝  中新網潮州7月17日電 題:探訪潮汕明代海防前哨:六百多年雄風依舊  作者 陳啟任  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著名僑鄉潮汕地區自古以來向海而生。明清時期,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飽受倭寇侵擾,位於廣東潮州的大城所,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是扼守潮汕沿海一座重要的海防前哨。
  • 我國最差強人意的經濟特區,發展40年仍落沒,還不如部分縣級市
    我的第1批經濟特區其實一共有4座城市,就以目前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上來看,其實每座城市的經濟都有了不錯的成績,近幾年來也在不斷的提高當中,其中取得最大成就的一座城市肯定就是深圳了,現如今的深圳已經成為了我國的一線城市,在我國全國範圍內,經濟排名第3名,而除了深圳之外,珠海近幾年來其實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憑藉著旅遊業徵服了萬千國內外遊客,廈門也是如此。
  • 臺盟廈門市委服務廈門經濟特區40年成果回顧
    ▲臺盟廈門市委組織臺胞社區營造員參觀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了解廈門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史。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衛琳 通訊員 謝益民 本版圖/臺盟廈門市委提供)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一直走在對臺交流合作的最前沿,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
  • 廈門思明區40年如何「華麗變身」?來看這些網紅打卡地
    、社區治理、傳承保護等多角度感受廈門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建設成就,感受廈門經濟特區40年的巨變。可以說,深田社區是廈門城市發展變遷的縮影,是廈門歷史文化發展的「活標本」。這裡人居環境優越,人文底蘊豐厚。中共(閩中)廈門工委機關、中共城工部漳泉廈臨時工委、第一屆中共廈門市委機關先後在此辦公,鮮紅的旗幟隨著歷史融入社區熱土,沉澱為引領社區建設發展的紅色基因。
  • 廈門:中國人的海上花園
    ,廈門為什麼是廈門也許一言以蔽之它其實就是億萬中國人心目中理想的海上花園 01 山海花園現代海上花園經歷了百年風雨不論是鼓浪嶼上的洋樓、別墅廈門島上的騎樓、公園還是同安、翔安等地的紅磚厝都開始顯得疲憊而陳舊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期海峽兩岸的對峙也讓廈門的發展頗多受阻
  • 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新華社深圳10月13日電題:中國創立經濟特區的世界意義新華社記者王建華、周強、王豐40年前,中國創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它們在改革開放最前沿見證了中國從極度困境到發展奇蹟的嬗變。經濟特區為中國快速健康發展蹚出了新路,也為世界後發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發展方案。
  • 中國唯一位列三線的經濟特區:40年的發展,經濟竟不及部分縣級市
    「經濟特區」可謂是中國改革開的特殊產物,相信很多人對它都非常熟悉,目前中國共有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海南、喀什、霍爾果斯等七個經濟特區,但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依然是最初的四大經濟特區:深圳、廈門、珠海、汕頭。歷經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發展,四個城市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深圳上升為炙手可熱的一線城市,廈門旅遊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珠海因為城市環境也算出了圈,唯獨汕頭似乎還在游離中,不知道朝哪方面努力。
  • 設立經濟特區近40年,汕頭為何就發展不起來?
    丨汕頭市夜景地史館 NO.11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座城市在全國率先被列為經濟特區,發揮著改革開放窗口、基地、排頭兵和試驗場的作用,在近四十年的改開歷史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然而,作為第一批設立經濟特區的城市,相比較於深圳,乃至珠海和廈門,今天的汕頭幾乎沒什麼存在感。
  • 走過40年,經濟特區如何「特」?
    走過40年,經濟特區如何「特」?  羊城晚報記者 董柳  8月26日,中國首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迎來40歲生日。  1980年秋,順應「關鍵抉擇」,走向「必由之路」,在改革開放的東風中,深圳經濟特區在南海之濱揚帆起航,向著未知的未來進發。
  • 中國曾經四大經濟特區,一個發展迅猛,一個發展卻不如內地地級市
    我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差不多已有40年的光陰了,之前設立的四大經濟特區,至今經濟發展怎麼樣了呢?今天來給大家聊聊看看!四個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深圳、廈門這四個城市。先來說說第一個,深圳。第二個,廈門。是一個旅遊風景區的沿海城市,與臺灣只有一海之隔的距離,且自身地理位置相當優良。廈門主要是以發展旅遊業為主,比如有著名的鼓浪嶼吸引著很多遊客前來觀光遊玩。當然經濟實力沒有深圳那麼厲害,只是屬於福建省的三大之一。第三個,珠海。
  • 廈門:綠水青山攜手金山銀山
    回眸歷史,廈門的快速發展與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1978年,一場偉大變革,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廈門。40年來,這座曾經偏僻的海防小城,搏浪前行,逐漸蛻變成一座高顏值、現代化港口旅遊城市,被譽為「生態花園之城」。城市發展的藍色引擎近日,在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東渡碼頭,記者看到吊車轟鳴作業、叉車來往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 海上花園,約嗎「詩意廈門」文旅推介會走進長沙
    一城春色半城花,海上花園廈門,約嗎?12月9日,由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詩意廈門·悅遊湖裡」文化和旅遊推介會走進長沙,邀湖南遊客走進詩意的「海上花園·康養山海」廈門之旅。  廈門被譽為「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湖裡是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文化底蘊、山海風光、區域優勢相得益彰,近年來成為長沙遊客來廈過冬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