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每個人的心中
都有一個廈門
它是誕生於山海間的
璀璨明珠
(請橫屏觀看,俯瞰整個廈門島和鼓浪嶼,攝影師@林鎮桂)
▼
它是東西方碰撞的
輝煌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攝影師@李瓊)
▼
它還是生態宜居
與經濟發達兼備的
前沿都市
(山海之間的大橋與城市,攝影師@大張)
▼
廈門,廈門
為什麼是廈門
也許一言以蔽之
它其實就是
億萬中國人心目中
理想的海上花園
今天的廈門市
位於福建省南部
包括海滄、集美、同安、翔安
和思明、湖裡6個區
(廈門位置和行政區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廈門海陸格局的形成
至少要追溯到距今2億多年前
自那時起
劇烈的地殼運動
將原本在海底的福建區域
抬升為陸地
隨後
大陸地殼與太平洋地殼的角力
造成地殼的斷裂
地下的巖漿沿著裂隙劇烈上湧
有的噴薄而出形成星羅棋布的火山
有的在地下深處冷卻
變成規模巨大的花崗巖體
(透過鼓浪嶼望向遠方的花崗巖山體,攝影師@朱金華)
▼
隨著不斷抬升
這些地下的花崗巖體
從深處來到地表
並遭受風化剝蝕
形成廈門境內的山地和丘陵
(廈門海滄,戴雲山餘脈及海滄區城市,攝影師@大張)
▼
距今250萬年前開始
海水重新眷顧這裡的群山
一些低洼之處被海水淹沒
與大陸的連接中斷
廈門島和鼓浪嶼
就此誕生
(廈門地形,整體地勢西高東低,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此外
還有大嶝(dèng)島、小嶝島
鱷魚嶼、雞嶼、猴嶼
鹿礁、章魚礁、狗頭礁
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島礁
(廈門鱷魚嶼,攝影師@陳劍峰)
▼
島上的花崗巖
經受日曬、風吹、雨淋、浪打
形成渾圓的巨石
(鼓浪嶼日光巖,便是一塊巨大的花崗巖,攝影師@劉劍聰)
▼
或成群的」石蛋「
(請橫屏觀看,海邊被侵蝕成球狀的花崗巖,攝影師@吳偉)
▼
廈門屬於亞熱帶氣候
它擁有漫長的夏季
氣溫較高、水汽充沛、光照充足
這使得廈門海天一色、清澈透亮
加上白雲飄在其間
組成了一幅明亮開闊的景象
(請橫屏觀看,廈門平流霧,攝影師@溫津坤)
▼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
廈門的植物野蠻生長
海灘上
紅樹林形成綠色的」毯子「
(廈門海岸,被海水部分淹沒的紅樹林,攝影師@陳豔斌)
▼
城市中
古老的榕樹用龐大的根系與枝蔓
「攔截」馬路
(鼓浪嶼中華路上被颱風吹倒的榕樹,攝影師@周俊傑)
▼
優秀的水熱條件
還十分適宜水稻生長
因此廈門島曾擁有一個美麗的名字
嘉禾嶼
又因濱海的溼地
引來鷺鳥在此聚集
廈門島也被稱為
鷺島
(日出時的廈門海濱,鷺鳥在灘涂上覓食,攝影師@田春雨)
▼
優美的自然環境
豐富的動植物物種
為廈門繪製了絕佳的底色
人類的到來
將為它添上怎樣的風景呢
02
紅磚花園
明代的廈門
是泉州府同安縣的一個軍事要地
稱為中左所
在廈門島西南部
一圈周長不到1.3千米的城牆
圍出一座微小的城池
即最早的「廈門城」
但廈門的地理環境
其實更適合發展港口和貿易
這裡灣闊水深、島嶼眾多
大型商船可以直接靠岸卸貨
(請橫屏觀看,巨大的貨輪駛過海峽,近處鼓浪嶼上的建築顯得渺小,攝影師@丁勇傑)
▼
同時
廈門北鄰泉州平原
向西則通過九龍江連接漳州平原
距離海澄、石碼等古港口不到30千米
既是「漳郡之咽喉」
也是「泉州之門戶」
這種地理位置的優勢
甚至一度引起明代漳、泉兩地官員
對廈門島控制權的爭奪
(廈門與周邊城市位置關係,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很快
廈門的「伯樂」們出現了
他們便是
以廈門島及周邊島嶼為基地
開展海上貿易和軍事活動的
鄭芝龍、鄭成功等人
清軍入關後
鄭成功給廈門島起名「思明州」
寓意「思念明朝」
這座美麗的島嶼
成為了他抗清復明的基地
(鼓浪嶼鄭成功雕像,攝影師@劉劍聰)
▼
在鄭氏家族的經營下
思明州成為閩南海上貿易中心
逐漸積累了大量財富
廈門城也幾經修繕
成了一座各種功能相對完善的濱海城市
但這座「思念明朝之島」
終究還是落入了清朝手中
清朝的統治者
同樣看到了廈門的軍事和商業潛力
將其指定為官方貿易「總口」
隨後更是將興泉道移駐廈門
使其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
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殘存的明清廈門城城牆,有現代修復,位於廈門市思明區北門外街3號,攝影師@陳豔斌)
▼
地位提升的廈門
成了閩南人移民的目的地
他們在廈門
建起獨特的閩南建築
其特點在於大量使用紅磚
(請橫屏觀看,廈門翔安區大帽山閩南民居,攝影師@陳瑞坤)
▼
紅磚的燒制工藝複雜
成品質地堅實、表面平整、顏色明豔
其中一種煙炙磚
在燒制過程中由於交錯疊放
松枝的灰燼會在每塊磚的露空處
燻出2-3條紫黑色條紋
工匠在砌築房屋外牆時
常將這些條紋鏡像排列
組成燕尾般的花紋
故而也稱燕子磚
(廈門翔安區澳頭蘇氏家廟,注意經過特殊排列的磚塊上的黑色條紋,攝影師@陳瑞坤)
▼
多個紅磚房組成合院
稱為「厝」(cuò)
合院一進為一」落「
廈門常見的民居為雙落厝
三進以上的則為「大厝」
(廈門地區常見的閩南民居形式為三間張雙落厝,雙落即兩進,三間張即房屋為三開間,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從明清到民國
這些紅磚厝大受歡迎
至今仍遍布整個廈門
從山間到濱海
從城鎮到鄉村
組成了一個紅色的世界
(廈門的四落大厝,由四座紅磚厝組成,這裡的「四落」指「四座」建築,而非「四進」,攝影師@劉劍聰,標註@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除了通體紅磚
閩南民居最引人注目的
大概就是屋脊那優雅的弧線
以及高高翹起的燕尾脊了
(廈門同安孔廟的燕尾脊,攝影師@霧雨川)
▼
而在世家大族的祠堂
富貴人家的大厝
或祭祀媽祖的廟宇
屋頂上還有人物、山水、龍鳳等雕塑
可謂極盡奢華與張揚
(廈門金湯宮,窄窄的屋頂上有一場「大戲」,攝影師@田春雨)
▼
在閩南人的建設下
廈門仿佛一座
由紅磚、彩塑組成的美麗花園
但這座美麗的花園
在清末的炮火中
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鴉片戰爭以後
廈門成為通商口岸
兩批人的到來
再次改變了廈門的面貌
首先到來的是西方殖民者
他們看上了鷺江對岸的小島鼓浪嶼
這裡自然環境優越、原住民較少
且和廈門島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因而受到青睞
(請橫屏觀看,鼓浪嶼、廈門島和兩者之間的廈鼓海峽全景,攝影師@蘇華琦)
▼
他們選擇濱海的高地
風景最好、空氣流通之處
建起領事館和洋行
這些房屋大多採用歐式風格
白牆紅頂
在島上極為顯眼
(鼓浪嶼上的英國領事館舊址,攝影師@蘇華琦)
▼
除了官員和商人
大量傳教士也來到廈門
並將鼓浪嶼作為其傳教的基地
不同的教派
建起各自的教堂
教堂的外觀
也集合了各種風格
如協和禮拜堂
白牆、白柱、白頂
仿佛古希臘的神廟
(鼓浪嶼協和禮拜堂,是島上第一座教堂,攝影師@夏天的天天)
▼
三一堂
採用中心對稱布局
加上紅磚牆體和方形立柱
在眾多教堂中獨樹一幟
(鼓浪嶼三一堂,攝影師@陳啟華)
▼
天主堂
則是廈門僅存的
哥德式教堂
(鼓浪嶼天主堂,攝影師@方力)
▼
更大的改變
是鼓浪嶼上的環境
殖民者修建道路、改善衛生、發電引水
還在房屋周邊栽種樹木花草
使得綠樹與白牆紅瓦相互掩映
在廈門的藍天大海之間
組成了一幅鮮豔的油畫
(天空與大海映襯下的鼓浪嶼,攝影師@李瓊)
▼
但殖民者的建設
僅限於他們看中的鼓浪嶼
幾乎沒有惠及廈門的其他區域
中國人自己
則將城市的升級從這座小島
擴展到整個廈門
他們就是海外華人華僑
和廈門本地士紳
他們同樣偏愛鼓浪嶼
華人富商在島上建起別墅
這些建築不同於傳統的歐式風格
而是結合了西洋、閩南和南洋特色
如結合中式屋頂與西式立柱的
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攝影師@蘇華琦)
▼
結合閩南傳統與外廊式建築風格的
金瓜樓
(金瓜樓,即黃賜敏別墅,攝影師@劉辰)
▼
還有華人士紳林爾嘉(字菽莊)
以補山藏海的理念
營建的當時島上最豪華的私家園林
菽(shū)莊花園
(菽莊花園旁的酒店,攝影師@朱金華)
▼
小小的鼓浪嶼
只有1.8平方千米
約4個天安門廣場大小
卻聚集了1000多座建築
「萬國建築博覽館」的名號
所言不虛
(請橫屏觀看,鼓浪嶼全景和主要建築標註,攝影師@謝豐,標註@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對於鼓浪嶼外的廈門
中國人所做的貢獻
遠比殖民者大
1920年
士紳林爾嘉、黃世金等人
發起成立了廈門市政會
隨後又成立路政處、堤工處
開啟了對廈門島的改造
重點便在南部濱海一帶
4年後
廈門第一條混凝土道路建成
取名開元路
硬化的路面
讓原本只能通行人力車的道路
可以讓汽車通行
在此基礎上
幾位馬來西亞華僑集資1萬多銀元
購買了兩輛小型客車在路上行駛
成了廈門最早的公共汽車
(今日開元路的廈門老城區,攝影師@潘建鵬)
▼
緊隨其後
另一條馬路在當時的市中心建成
取孫中山的
「天下為公「 」世界大同」
而命名為大同路
道路靠近碼頭、毗鄰海關
成了眾商雲集之地
(右側為大同路,左側為開元路,攝影師@劉劍聰)
▼
1926年
又在廈門島的西南部修築堤岸
隨後在堤岸上鋪設馬路
因毗鄰鷺江而得名鷺江道
華人實業家們
在這裡建起大量商鋪、樓宇
與原有的洋行、天后宮一起
傍著鷺江的濤聲
訴說著廈門的歷史滄桑
(今日鷺江道,攝影師@MrLi視角)
▼
除此之外還有廈禾路、中山路等
都成了今天的廈門
最具近代歷史風貌的街區
道路兩側統一規劃為騎樓
但各家商鋪的門頭各不相同
在統一中富於變化
(廈門中山路騎樓,攝影師@歐昌宏)
▼
除了道路
城市周邊的農田也被改造成公園
公園內有亭臺水榭、雕塑假山
在當時被譽為「華南第一園」
這便是位於今天廈門思明的中山公園
(請橫屏觀看,廈門中山公園,攝影師@劉劍聰)
▼
為方便市民的日常飲食
市政當局還在全市規劃了農貿市場
廈門人以其落成的先後順序
稱之「第X市場」
廈門島上先後共有九座市場
加上鼓浪嶼上的一個共十個市場
(曾經的廈門「十大市場」位置示意,如今八市和鼓浪嶼市場還較出名,其他多已廢除或搬遷,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如今的「第八市場」
仍是廈門市區
規模最大、菜量最多、海鮮最全
交易最活躍的市場
(廈門八市,攝影師@潘建鵬)
▼
在城市建設之外
教育
是最受關注的領域
1912年
新加坡華僑陳嘉庚回國
在廈門集美先後創辦了
幼稚園、小學、女子學校、師範學校
以及水產科、商科等專科學校
這些學校
組成了今天的集美學村
(集美學村學校分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學校的建築
以西洋式的白石騎樓
加上中式的綠色琉璃瓦屋頂
這便是」穿西裝,戴鬥笠「的
嘉庚風格
(集美南燻樓,樓名取自虞舜時《南風歌》:&34;,攝影師@蘇華琦)
▼
而在集美學校之後建立的
廈門大學
更是校園美學之集大成者
(俯瞰廈門大學,攝影師@陳啟華)
▼
校舍成組團分布
彎曲的大屋頂氣勢雄渾
通透的走廊和挺拔的立柱
則讓直面它們的人
感受到宏大的氣魄
(廈大上弦場和建南大禮堂,攝影師@潘建鵬)
▼
群賢、集美、同安
囊螢、映雪、篤行
南安、南光、成義
......
陳嘉庚為廈大建築所起的名字
既有對學子的期許
也有閩南的地域山河
(廈大南光樓,攝影師@枉言)
▼
廈大的環境獨一無二
北倚五老峰,聽南普陀寺晨鐘暮鼓
南面海洋,出門便是白城沙灘
(廈門大學上弦場,和大海咫尺之遙,攝影師@劉劍聰)
▼
校園內高低錯落、植被茂盛
碧海藍天之下
是如火一般的鳳凰花開
(廈門大學鳳凰花開,背後是芙蓉二號樓,攝影師@陳豔斌)
▼
一山一石、一草一木
引得不少文人對其讚譽有加
林語堂、魯迅、田漢
巴金、鬱達夫等詩人、作家
都先後與廈大、與廈門產生了不解之緣
為廈門乃至福建帶來了新的文化
民國的先輩們
還為廈門規劃了一張更宏偉的藍圖
移山填海、高樓馬路、東南大港
但隨著抗日戰爭爆發,藍圖破滅
廈門的夢想
要等到半個世紀之後去實現了
經歷了百年風雨
不論是鼓浪嶼上的洋樓、別墅
廈門島上的騎樓、公園
還是同安、翔安等地的紅磚厝
都開始顯得疲憊而陳舊
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期
海峽兩岸的對峙
也讓廈門的發展頗多受阻
(廈門島黃厝海邊矗立著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與對面金門大擔島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相對,攝影師@姚金輝)
▼
但這並不能阻擋
廈門開放的腳步
1954年
1萬多名工人聚集在廈門島北部
他們用榔頭、板車、竹槓等簡單工具
從周邊的山體中鑿出巨石
填入海灣之中
一條全長5000米的巨大海堤
結束了島陸之間交通只能靠輪渡的狀況
海堤建成後
一條從江西鷹潭至廈門
一路翻武夷山、戴雲山
跨富屯溪、九龍江的鐵路開通
(鷹廈鐵路,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這條鷹廈鐵路
是當時中國最龐大而複雜的工程之一
也是中國的鋼鐵大動脈
延伸至東南沿海的」神經末梢」
當時的廈門人會花上幾毛錢
從廈門坐火車到集美郊遊
今天這個站點已經成為新的廈門站
接入了全國高鐵網絡
(現代廈門站,攝影師@劉劍聰)
▼
1980年
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
廈門被確立為經濟特區
開啟了更大範圍的對外開放
土石築成的堤壩
被跨海大橋代替
它們形態各異、所處環境不一
不僅構成了廈門的交通大動脈
也展示出一副美麗的「廈門橋梁百景圖」
連接廈門島與海滄的
海滄大橋
是許多人進出廈門島的必經之路
(海滄大橋,攝影師@周俊傑)
▼
同安大橋
架在同安灣上
貨輪從它腳下緩緩駛過
(同安灣和同安大橋,攝影師@鄧國暉)
▼
廈漳大橋
橫跨九龍江口
顯得如此纖細
(跨越九龍江入海口處的廈漳大橋,攝影師@林鎮桂)
▼
除了跨海大橋
市內的立交、海邊的高架
也在廈門的自然美景中
增添了獨特的元素
(廈門環島路濱海的高架橋,攝影師@潘建鵬)
▼
廈門的高崎機場
經過升級改造後
成為了聯通廈門與世界的「空中橋梁」
(飛過廈門清水宮上空的飛機,攝影師@李瓊)
▼
港口
則是這座海洋城市的靈魂
新中國成立以後
廈門先後建成了三大港區
(廈門港區分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不論是大型貨櫃碼頭
還是小小的輪渡碼頭
都是廈門的城市特質
(近處的鼓浪嶼輪渡碼頭和遠處的廈門貨櫃碼頭,攝影師@吳偉)
▼
而廈門最精華的景觀
還是在思明區
對古建築的維護和修繕
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
讓這裡的城市環境大為改觀
(廈門思明區範圍,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火紅的鳳凰花
深綠的棕櫚樹
讓走在街道上的行人
如置身花園之中
(廈門,鳳凰花開的街道,攝影師@阿遊)
▼
大片的綠地和公園
成為密集樓宇間的保留地
為廈門人的生活增添了自然的靈性
(從位於思明區的萬石植物園看廈門,攝影師@張劍)
▼
生活在廈門的人
不經意間也許會發現
自己也是生活於一座「森林」之中
(鴻山公園,攝影師@陳良)
▼
濱海的沙灘和漁港
為人們提供近距離接觸海洋的場所
成為人們旅遊休閒的去處
(思明區沙坡尾,明清時期曾是漁港,攝影師@潘建鵬)
▼
城市中的建築新老交錯
譜寫著獨屬於廈門的城市之歌
(廈門中山路,攝影師@枉言)
▼
這裡既是廈門的起點
也是整座城市景觀的濃縮
明清時期的人們選中它
在這裡蓋起城牆、民居、廟宇
近代殖民者和華僑選中它
在這裡建設洋房、花園
現代廈門人依舊選中它
作為城市發展的熱點
(今日思明區民族路街景,攝影師@田春雨)
▼
也正是因此
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極為珍貴
從2011到2020的10年間
思明區僅出讓一個居住地塊
可謂是「十年一地」
廈門
這座山海之間的天然花園
這座閩南打拼者的紅磚花園
這座東西方薈萃的萬國花園
歷經
萬千年滄桑
千百年風雨
一步步升級
終於變身為
億萬中國人心目中的海上花園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成冰紀
圖片:餘寬、潘晨霞
地圖:鞏向傑
設計:鄭伯容
審校:擼書貓、王朝陽、雲舞空城
封面攝影師:李瓊
頭圖攝影師:林慧琪
P.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 吳振強. 廈門的興起[M].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8.
[2] 曹春平. 閩南傳統建築[M].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6.
[3] 何書彬. 奔騰年代:鼓浪嶼上的商業浪潮[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5.
[4] 周子峰. 近代廈門城市發展史研究[M].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5.
[5] 鄭宏. 廈門大學文化的歷史與解讀[M].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0.
[6] 謝春池. 百年廈門[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