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國人的海上花園

2020-08-17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每個人的心中

都有一個廈門

它是誕生於山海間的

璀璨明珠

(請橫屏觀看,俯瞰整個廈門島和鼓浪嶼,攝影師@林鎮桂)


它是東西方碰撞的

輝煌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攝影師@李瓊)


它還是生態宜居

與經濟發達兼備的

前沿都市

(山海之間的大橋與城市,攝影師@大張)


廈門,廈門

為什麼是廈門


也許一言以蔽之

它其實就是

億萬中國人心目中

理想的海上花園


01

山海花園


今天的廈門市

位於福建省南部

包括海滄、集美、同安、翔安

和思明、湖裡6個區

(廈門位置和行政區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廈門海陸格局的形成

至少要追溯到距今2億多年前

自那時起

劇烈的地殼運動

將原本在海底的福建區域

抬升為陸地


隨後

大陸地殼與太平洋地殼的角力

造成地殼的斷裂

地下的巖漿沿著裂隙劇烈上湧

有的噴薄而出形成星羅棋布的火山

有的在地下深處冷卻

變成規模巨大的花崗巖體

(透過鼓浪嶼望向遠方的花崗巖山體,攝影師@朱金華)


隨著不斷抬升

這些地下的花崗巖體

從深處來到地表

並遭受風化剝蝕

形成廈門境內的山地和丘陵

(廈門海滄,戴雲山餘脈及海滄區城市,攝影師@大張)


距今250萬年前開始

海水重新眷顧這裡的群山

一些低洼之處被海水淹沒

與大陸的連接中斷

廈門島鼓浪嶼

就此誕生

(廈門地形,整體地勢西高東低,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此外

還有大嶝(dèng)島、小嶝島

鱷魚嶼、雞嶼、猴嶼

鹿礁、章魚礁、狗頭礁

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島礁

(廈門鱷魚嶼,攝影師@陳劍峰)


島上的花崗巖

經受日曬、風吹、雨淋、浪打

形成渾圓的巨石

(鼓浪嶼日光巖,便是一塊巨大的花崗巖,攝影師@劉劍聰)


或成群的」石蛋「

(請橫屏觀看,海邊被侵蝕成球狀的花崗巖,攝影師@吳偉)


廈門屬於亞熱帶氣候

它擁有漫長的夏季

氣溫較高、水汽充沛、光照充足

這使得廈門海天一色、清澈透亮

加上白雲飄在其間

組成了一幅明亮開闊的景象

(請橫屏觀看,廈門平流霧,攝影師@溫津坤)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

廈門的植物野蠻生長

海灘上

紅樹林形成綠色的」毯子「

(廈門海岸,被海水部分淹沒的紅樹林,攝影師@陳豔斌)


城市中

古老的榕樹用龐大的根系與枝蔓

「攔截」馬路

(鼓浪嶼中華路上被颱風吹倒的榕樹,攝影師@周俊傑)


優秀的水熱條件

還十分適宜水稻生長

因此廈門島曾擁有一個美麗的名字

嘉禾嶼


又因濱海的溼地

引來鷺鳥在此聚集

廈門島也被稱為

鷺島

(日出時的廈門海濱,鷺鳥在灘涂上覓食,攝影師@田春雨)


優美的自然環境

豐富的動植物物種

為廈門繪製了絕佳的底色

人類的到來

將為它添上怎樣的風景呢


02

紅磚花園


明代的廈門

是泉州府同安縣的一個軍事要地

稱為中左所

在廈門島西南部

一圈周長不到1.3千米的城牆

圍出一座微小的城池

即最早的「廈門城」


但廈門的地理環境

其實更適合發展港口和貿易

這裡灣闊水深、島嶼眾多

大型商船可以直接靠岸卸貨

(請橫屏觀看,巨大的貨輪駛過海峽,近處鼓浪嶼上的建築顯得渺小,攝影師@丁勇傑)


同時

廈門北鄰泉州平原

向西則通過九龍江連接漳州平原

距離海澄、石碼等古港口不到30千米

既是「漳郡之咽喉」

也是「泉州之門戶」


這種地理位置的優勢

甚至一度引起明代漳、泉兩地官員

對廈門島控制權的爭奪

(廈門與周邊城市位置關係,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很快

廈門的「伯樂」們出現了

他們便是

以廈門島及周邊島嶼為基地

開展海上貿易和軍事活動的

鄭芝龍、鄭成功等人


清軍入關後

鄭成功給廈門島起名「思明州

寓意「思念明朝」

這座美麗的島嶼

成為了他抗清復明的基地

(鼓浪嶼鄭成功雕像,攝影師@劉劍聰)

在鄭氏家族的經營下

思明州成為閩南海上貿易中心

逐漸積累了大量財富

廈門城也幾經修繕

成了一座各種功能相對完善的濱海城市


但這座「思念明朝之島」

終究還是落入了清朝手中


清朝的統治者

同樣看到了廈門的軍事和商業潛力

將其指定為官方貿易「總口」

隨後更是將興泉道移駐廈門

使其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

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殘存的明清廈門城城牆,有現代修復,位於廈門市思明區北門外街3號,攝影師@陳豔斌)


地位提升的廈門

成了閩南人移民的目的地


他們在廈門

建起獨特的閩南建築

其特點在於大量使用紅磚

(請橫屏觀看,廈門翔安區大帽山閩南民居,攝影師@陳瑞坤)

紅磚的燒制工藝複雜

成品質地堅實、表面平整、顏色明豔

其中一種煙炙磚

在燒制過程中由於交錯疊放

松枝的灰燼會在每塊磚的露空處

燻出2-3條紫黑色條紋


工匠在砌築房屋外牆時

常將這些條紋鏡像排列

組成燕尾般的花紋

故而也稱燕子磚

(廈門翔安區澳頭蘇氏家廟,注意經過特殊排列的磚塊上的黑色條紋,攝影師@陳瑞坤)


多個紅磚房組成合院

稱為「」(cuò)

合院一進為一」落「

廈門常見的民居為雙落厝

三進以上的則為「大厝」

(廈門地區常見的閩南民居形式為三間張雙落厝,雙落即兩進,三間張即房屋為三開間,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從明清到民國

這些紅磚厝大受歡迎

至今仍遍布整個廈門

從山間到濱海

從城鎮到鄉村

組成了一個紅色的世界

(廈門的四落大厝,由四座紅磚厝組成,這裡的「四落」指「四座」建築,而非「四進」,攝影師@劉劍聰,標註@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除了通體紅磚

閩南民居最引人注目的

大概就是屋脊那優雅的弧線

以及高高翹起的燕尾脊

(廈門同安孔廟的燕尾脊,攝影師@霧雨川)


而在世家大族的祠堂

富貴人家的大厝

或祭祀媽祖的廟宇

屋頂上還有人物、山水、龍鳳等雕塑

可謂極盡奢華與張揚

(廈門金湯宮,窄窄的屋頂上有一場「大戲」,攝影師@田春雨)


在閩南人的建設下

廈門仿佛一座

由紅磚、彩塑組成的美麗花園


但這座美麗的花園

在清末的炮火中

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03

萬國花園


鴉片戰爭以後

廈門成為通商口岸

兩批人的到來

再次改變了廈門的面貌


首先到來的是西方殖民者

他們看上了鷺江對岸的小島鼓浪嶼

這裡自然環境優越、原住民較少

且和廈門島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因而受到青睞

(請橫屏觀看,鼓浪嶼、廈門島和兩者之間的廈鼓海峽全景,攝影師@蘇華琦)


他們選擇濱海的高地

風景最好、空氣流通之處

建起領事館和洋行

這些房屋大多採用歐式風格

白牆紅頂

在島上極為顯眼

(鼓浪嶼上的英國領事館舊址,攝影師@蘇華琦)


除了官員和商人

大量傳教士也來到廈門

並將鼓浪嶼作為其傳教的基地


不同的教派

建起各自的教堂

教堂的外觀

也集合了各種風格


協和禮拜堂

白牆、白柱、白頂

仿佛古希臘的神廟

(鼓浪嶼協和禮拜堂,是島上第一座教堂,攝影師@夏天的天天)


三一堂

採用中心對稱布局

加上紅磚牆體和方形立柱

在眾多教堂中獨樹一幟

(鼓浪嶼三一堂,攝影師@陳啟華)


天主堂

則是廈門僅存的

哥德式教堂

(鼓浪嶼天主堂,攝影師@方力)


更大的改變

是鼓浪嶼上的環境

殖民者修建道路、改善衛生、發電引水

還在房屋周邊栽種樹木花草

使得綠樹與白牆紅瓦相互掩映

在廈門的藍天大海之間

組成了一幅鮮豔的油畫

(天空與大海映襯下的鼓浪嶼,攝影師@李瓊)


但殖民者的建設

僅限於他們看中的鼓浪嶼

幾乎沒有惠及廈門的其他區域


中國人自己

則將城市的升級從這座小島

擴展到整個廈門

他們就是海外華人華僑

和廈門本地士紳


他們同樣偏愛鼓浪嶼

華人富商在島上建起別墅

這些建築不同於傳統的歐式風格

而是結合了西洋、閩南和南洋特色

如結合中式屋頂與西式立柱的

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攝影師@蘇華琦)


結合閩南傳統與外廊式建築風格的

金瓜樓

(金瓜樓,即黃賜敏別墅,攝影師@劉辰)


還有華人士紳林爾嘉(字菽莊)

以補山藏海的理念

營建的當時島上最豪華的私家園林

菽(shū)莊花園

(菽莊花園旁的酒店,攝影師@朱金華)


小小的鼓浪嶼

只有1.8平方千米

約4個天安門廣場大小

卻聚集了1000多座建築

「萬國建築博覽館」的名號

所言不虛

(請橫屏觀看,鼓浪嶼全景和主要建築標註,攝影師@謝豐,標註@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對於鼓浪嶼外的廈門

中國人所做的貢獻

遠比殖民者大


1920年

士紳林爾嘉、黃世金等人

發起成立了廈門市政會

隨後又成立路政處、堤工處

開啟了對廈門島的改造

重點便在南部濱海一帶


4年後

廈門第一條混凝土道路建成

取名開元路

硬化的路面

讓原本只能通行人力車的道路

可以讓汽車通行


在此基礎上

幾位馬來西亞華僑集資1萬多銀元

購買了兩輛小型客車在路上行駛

成了廈門最早的公共汽車

(今日開元路的廈門老城區,攝影師@潘建鵬)


緊隨其後

另一條馬路在當時的市中心建成

取孫中山的

「天下為公「 」世界大同」

而命名為大同路

道路靠近碼頭、毗鄰海關

成了眾商雲集之地

(右側為大同路,左側為開元路,攝影師@劉劍聰)


1926年

又在廈門島的西南部修築堤岸

隨後在堤岸上鋪設馬路

因毗鄰鷺江而得名鷺江道


華人實業家們

在這裡建起大量商鋪、樓宇

與原有的洋行、天后宮一起

傍著鷺江的濤聲

訴說著廈門的歷史滄桑

(今日鷺江道,攝影師@MrLi視角)


除此之外還有廈禾路、中山路

都成了今天的廈門

最具近代歷史風貌的街區

道路兩側統一規劃為騎樓

但各家商鋪的門頭各不相同

在統一中富於變化

(廈門中山路騎樓,攝影師@歐昌宏)


除了道路

城市周邊的農田也被改造成公園

公園內有亭臺水榭、雕塑假山

在當時被譽為「華南第一園」

這便是位於今天廈門思明的中山公園

(請橫屏觀看,廈門中山公園,攝影師@劉劍聰)

為方便市民的日常飲食

市政當局還在全市規劃了農貿市場

廈門人以其落成的先後順序

稱之「第X市場」

廈門島上先後共有九座市場

加上鼓浪嶼上的一個共十個市場

(曾經的廈門「十大市場」位置示意,如今八市和鼓浪嶼市場還較出名,其他多已廢除或搬遷,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如今的「第八市場

仍是廈門市區

規模最大、菜量最多、海鮮最全

交易最活躍的市場

(廈門八市,攝影師@潘建鵬)

在城市建設之外

教育

是最受關注的領域


1912年

新加坡華僑陳嘉庚回國

在廈門集美先後創辦了

幼稚園、小學、女子學校、師範學校

以及水產科、商科等專科學校

這些學校

組成了今天的集美學村

(集美學村學校分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學校的建築

以西洋式的白石騎樓

加上中式的綠色琉璃瓦屋頂

這便是」穿西裝,戴鬥笠「的

嘉庚風格

(集美南燻樓,樓名取自虞舜時《南風歌》:&34;,攝影師@蘇華琦)


而在集美學校之後建立的

廈門大學

更是校園美學之集大成者

(俯瞰廈門大學,攝影師@陳啟華)


校舍成組團分布

彎曲的大屋頂氣勢雄渾

通透的走廊和挺拔的立柱

則讓直面它們的人

感受到宏大的氣魄

(廈大上弦場和建南大禮堂,攝影師@潘建鵬)


群賢、集美、同安

囊螢、映雪、篤行

南安、南光、成義

......

陳嘉庚為廈大建築所起的名字

既有對學子的期許

也有閩南的地域山河

(廈大南光樓,攝影師@枉言)


廈大的環境獨一無二

北倚五老峰,聽南普陀寺晨鐘暮鼓

南面海洋,出門便是白城沙灘

(廈門大學上弦場,和大海咫尺之遙,攝影師@劉劍聰)


校園內高低錯落、植被茂盛

碧海藍天之下

是如火一般的鳳凰花開

(廈門大學鳳凰花開,背後是芙蓉二號樓,攝影師@陳豔斌)


一山一石、一草一木

引得不少文人對其讚譽有加

林語堂、魯迅、田漢

巴金、鬱達夫等詩人、作家

都先後與廈大、與廈門產生了不解之緣

為廈門乃至福建帶來了新的文化


民國的先輩們

還為廈門規劃了一張更宏偉的藍圖

移山填海、高樓馬路、東南大港

但隨著抗日戰爭爆發,藍圖破滅

廈門的夢想

要等到半個世紀之後去實現了


04

現代海上花園


經歷了百年風雨

不論是鼓浪嶼上的洋樓、別墅

廈門島上的騎樓、公園

還是同安、翔安等地的紅磚厝

都開始顯得疲憊而陳舊


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期

海峽兩岸的對峙

也讓廈門的發展頗多受阻

(廈門島黃厝海邊矗立著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與對面金門大擔島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相對,攝影師@姚金輝)


但這並不能阻擋

廈門開放的腳步


1954年

1萬多名工人聚集在廈門島北部

他們用榔頭、板車、竹槓等簡單工具

從周邊的山體中鑿出巨石

填入海灣之中


一條全長5000米的巨大海堤

結束了島陸之間交通只能靠輪渡的狀況

海堤建成後

一條從江西鷹潭至廈門

一路翻武夷山、戴雲山

跨富屯溪、九龍江的鐵路開通

(鷹廈鐵路,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這條鷹廈鐵路

是當時中國最龐大而複雜的工程之一

也是中國的鋼鐵大動脈

延伸至東南沿海的」神經末梢」


當時的廈門人會花上幾毛錢

從廈門坐火車到集美郊遊

今天這個站點已經成為新的廈門站

接入了全國高鐵網絡

(現代廈門站,攝影師@劉劍聰)


1980年

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

廈門被確立為經濟特區

開啟了更大範圍的對外開放


土石築成的堤壩

被跨海大橋代替

它們形態各異、所處環境不一

不僅構成了廈門的交通大動脈

也展示出一副美麗的「廈門橋梁百景圖」


連接廈門島與海滄的

海滄大橋

是許多人進出廈門島的必經之路

(海滄大橋,攝影師@周俊傑)


同安大橋

架在同安灣上

貨輪從它腳下緩緩駛過

(同安灣和同安大橋,攝影師@鄧國暉)


廈漳大橋

橫跨九龍江口

顯得如此纖細

(跨越九龍江入海口處的廈漳大橋,攝影師@林鎮桂)


除了跨海大橋

市內的立交、海邊的高架

也在廈門的自然美景中

增添了獨特的元素

(廈門環島路濱海的高架橋,攝影師@潘建鵬)


廈門的高崎機場

經過升級改造後

成為了聯通廈門與世界的「空中橋梁」

(飛過廈門清水宮上空的飛機,攝影師@李瓊)


港口

則是這座海洋城市的靈魂

新中國成立以後

廈門先後建成了三大港區

(廈門港區分布,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不論是大型貨櫃碼頭

還是小小的輪渡碼頭

都是廈門的城市特質

(近處的鼓浪嶼輪渡碼頭和遠處的廈門貨櫃碼頭,攝影師@吳偉)


而廈門最精華的景觀

還是在思明區

對古建築的維護和修繕

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

讓這裡的城市環境大為改觀

(廈門思明區範圍,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火紅的鳳凰花

深綠的棕櫚樹

讓走在街道上的行人

如置身花園之中

(廈門,鳳凰花開的街道,攝影師@阿遊)


大片的綠地和公園

成為密集樓宇間的保留地

為廈門人的生活增添了自然的靈性

(從位於思明區的萬石植物園看廈門,攝影師@張劍)


生活在廈門的人

不經意間也許會發現

自己也是生活於一座「森林」之中

(鴻山公園,攝影師@陳良)


濱海的沙灘和漁港

為人們提供近距離接觸海洋的場所

成為人們旅遊休閒的去處

(思明區沙坡尾,明清時期曾是漁港,攝影師@潘建鵬)


城市中的建築新老交錯

譜寫著獨屬於廈門的城市之歌

(廈門中山路,攝影師@枉言)


這裡既是廈門的起點

也是整座城市景觀的濃縮

明清時期的人們選中它

在這裡蓋起城牆、民居、廟宇

近代殖民者和華僑選中它

在這裡建設洋房、花園

現代廈門人依舊選中它

作為城市發展的熱點

(今日思明區民族路街景,攝影師@田春雨)


也正是因此

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極為珍貴

從2011到2020的10年間

思明區僅出讓一個居住地塊

可謂是「十年一地」


廈門

這座山海之間的天然花園

這座閩南打拼者的紅磚花園

這座東西方薈萃的萬國花園


歷經

萬千年滄桑

千百年風雨

一步步升級

終於變身為

億萬中國人心目中的海上花園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成冰紀

圖片:餘寬、潘晨霞

地圖:鞏向傑

設計:鄭伯容

審校:擼書貓、王朝陽、雲舞空城

封面攝影師:李瓊

頭圖攝影師:林慧琪


P.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 吳振強. 廈門的興起[M].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8.

[2] 曹春平. 閩南傳統建築[M].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6.

[3] 何書彬. 奔騰年代:鼓浪嶼上的商業浪潮[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5.

[4] 周子峰. 近代廈門城市發展史研究[M].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5.

[5] 鄭宏. 廈門大學文化的歷史與解讀[M].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0.

[6] 謝春池. 百年廈門[M].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相關焦點

  • 廈門:中國人的海上花園,去一次相當於環遊世界
    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別稱「鷺島」,素有「海上花園」之稱。廈門是福建省著名的旅遊城市,知名度高過省會城市的福州,福建經濟「頂梁柱」的泉州,對於遊客而言,赴福建旅遊的第一站就是充滿文藝、海島風光的廈門。
  •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走進一座風光旖旎的「海上花園」廈門
    海上花園 詩意廈門—海上明珠塔內設有國家 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以及360度全景鳥瞰海上花園觀。05 — 鼓浪嶼 —「海上花園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之譽,島上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無車馬喧囂,處處鳥語花香,宛如一顆璀璨的「海上明珠」,鑲嵌在廈門海灣的碧海綠波之中。
  • 「海上花園詩意廈門」走近泰國
    《WE ARE 廈門》通過三個篇章:《江海棲花境》《愛拼才會贏》《韶華耀星辰》分別向泰國民眾展示了浪漫的廈門、進取的廈門及青春的廈門。此外,駐曼谷旅遊辦事處與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推出「海上花園詩意廈門」推廣周。
  • 「海上花園·詩意廈門」推介會情動馬尼拉
    中新社馬尼拉12月20日電 (記者 關向東)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20日在馬尼拉舉辦「海上花園·詩意廈門」推介會,從「開放之門」「花園之門」「休閒之門」「文化之門」等四個方面,向菲律賓遊客介紹融合東西、頗具風情的廈門文化和旅遊資源。
  • 一起去「海上花園」廈門嗨皮!
    今天上午,2020「詩意廈門·閩韻翔安」文化和旅遊推介會在鄭州舉行。「海上花園」廈門誠意邀請中原人民走進廈門,體驗獨特的民俗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
  • 一起去「海上花園」廈門嗨皮
    今天上午,2020「詩意廈門·閩韻翔安」文化和旅遊推介會在鄭州舉行。「海上花園」廈門誠意邀請中原人民走進廈門,體驗獨特的民俗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眾多精彩內容的呈現,讓在場的嘉賓進一步了解廈門文化和旅遊的獨特魅力,大家紛紛表示廈門旅遊值得期待。
  • 鄧紹炳|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青綠山水畫《海上花園》
    新聞中心面積8000多平方米,主牆布置巨幅《海上花園》青綠山水畫作品,富麗炫目的青綠山水畫作品《海上花園》引發中外記者聚焦,向世界展現習近平主席讚譽為「女王皇冠的寶石」,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鼓浪嶼,新聞中心的這幅巨大的青綠山水畫作品也隨記者的精彩報導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被廣泛關注。
  • Hi福建|「海上花園 詩意廈門」,歡迎您
    此前已經帶大家首先探訪了福建省省會城市——福州的展館,接下來就請跟我們一起去看看福建最最最著名的旅遊城市——廈門~(寧夏日報記者 姜盼 實習生 張子涵) 城市名片 廈門是福建省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是一座風姿綽約的「海上花園」。
  • 旅遊:廈門是一座風姿綽約的「海上花園」,一個四季如春的城市!
    廈門是一座風姿綽約的「海上花園」。僑鄉風情、閩臺習俗、海濱美食、異國建築融為一體,四季如春的氣候更為海的魅力錦上添花,是全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由於生態環境良好,廈門的空氣清新,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白鷺,形成了廈門獨特的自然景觀,又因為廈門的地形像一隻白鷺,它因此被人稱為「鷺島」。
  • 海上花園,約嗎「詩意廈門」文旅推介會走進長沙
    一城春色半城花,海上花園廈門,約嗎?12月9日,由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詩意廈門·悅遊湖裡」文化和旅遊推介會走進長沙,邀湖南遊客走進詩意的「海上花園·康養山海」廈門之旅。  廈門被譽為「高素質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湖裡是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文化底蘊、山海風光、區域優勢相得益彰,近年來成為長沙遊客來廈過冬的不二之選。
  • 海上花園廈門@身在古都西安的你
    廈門是一座面朝大海,四季花開的城市,一直以來就與西安聯繫密切,均為「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節點城市。目前,西安至廈門每天有14個航班,3個小時左右輕鬆直達,去年年底首開西安至廈門高速動車組,從關中平原到海上花園,從古都風華到海濱風光,這一路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
  • 海上花園,約嗎?「詩意廈門」文旅推介團走進長沙
    (廈門遊輪中心。)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9日訊(記者 孟姣燕)推窗望海,波浪燦爛,北緯24°的陽光正暖。一城春色半城花,海上花園廈門,約嗎?12月9日,由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廈門市湖裡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詩意廈門·悅遊湖裡」文化和旅遊推介會走進長沙,邀湖南遊客走進詩意的「海上花園·康養山海」廈門之旅。
  • 詩意廈門·閩韻翔安」邀您「十一」長假去逛「海上花園」
    9月24日上午,由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詩意廈門·閩韻翔安」文化和旅遊推介會在鄭州舉行。「海上花園」廈門盛情邀請鄭州市民走進廈門,體驗獨特的民俗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欣賞了「閩韻翔安」帶來的的舞蹈,聽取了廈門市文化旅遊推廣大使從「一年四季·遊遍廈門」,以及「山海詩意,慢調生活」「風物印記,最美鄉味」「舒適旅宿,身心俱安」等四個方面的廈門和翔安文旅遊資源全方位介紹。
  • 海濱城市成千上萬,為何廈門被稱「海上花園」?環島路會給你答案
    世界上那麼多靠海的城市,但我對廈門情有獨鍾,並不僅僅是因為我是廈門人,而是這裡海別有風味。從第一次聽到有人用「海上花園」來形容廈門,說廈門是「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我開始留意身邊的海。作為一個旅遊自媒體,在疫情之前,最常坐的交通工具是飛機,而每次從外地飛回廈門,我都會選擇靠窗的位置,瘋狂地拍。因為上帝視角下,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這個「海上花園」的魅力。尤其是在黃昏晚霞的時候更是美如一幅畫。記得有次坐飛機,身後有對外地來的母子在說廈門的沙灘,那時候飛機快降落了。孩子問媽媽為什麼沒有看見海灘?
  • 海上花園,全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廈門
    廈門有著海上花園的美稱,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相互映襯,僑鄉風情,閩臺習俗,海濱美食,異國建築融為一體,四季如春的氣候更為海的魅力錦上添花。這裡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屬於國內最好的環境之一了。它的魅力還在於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上,深受閩南菜的影響和廈門菜的特色道道讓人感覺新鮮而美味,讓人大快朵頤。首先呢我們必玩的景點必須是鼓浪嶼,島上風景優美,完好的保留著許許多多具有中外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島上可以飽覽鼓浪嶼的風景。鼓浪嶼的主要商業街,也是上島的必經之路。街道兩側開設了許多工藝品店和字畫店。日光巖是鼓浪嶼的最佳觀景點,廈門的象徵。
  • 「海防前哨」變身「海上花園」——廈門經濟特區40年旅遊業發展掠影
    40年前,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開啟廈門發展新篇章。文化和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廈門,緊抓一系列政策機遇,大膽實踐,通過政策聯動、產品創新以及創新營銷等方式,推動旅遊業發展跑出「廈門速度」,旅遊人數、旅遊收入等各項指標持續攀升,讓廈門這座「海防前哨」華麗轉身,變為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化國際化「海上花園」旅遊城市。
  • 「海上花園 詩意廈門」廈門文旅產品精彩亮相福建旅遊生活展
    在福州海峽會展中心現場,廈門市文旅局精心規劃的「海上花園 詩意廈門」文旅特裝館在眾多展館中格外醒目。廈門這次共組織旅行社、飯店(民宿)、景區、老字號、文創等近30家重點文旅企業前來參展,圍繞「康養夏秋冬,快樂廈門遊」主題,集中向福州市民展現廈門優質文旅資源和產品(商品)。記者發現有不少市民在廈門館駐足觀看,廈門館的文旅產品、商品琳琅滿目、豐富多樣。
  • 騎行在海上花園——廈門:打開它的最好方式
    海風柔軟地吹拂過來,高大的大王椰子樹搖曳生姿,遠處湛藍的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無比柔軟…這就是廈門,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海上花園城市。 2009年,在廈門拍攝的一部電影《瘋狂的賽車》,讓自行車和這座島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 騎行在海上花園——廈門:打開它的最好方式
    海風柔軟地吹拂過來,高大的大王椰子樹搖曳生姿,遠處湛藍的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無比柔軟…這就是廈門,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海上花園城市。而廈門最美的海岸線,就在環島路上,它以一條「最美海上自行車道」這條通往「星辰大海」的海上自行車道,全長約20.6公裡,這個長度,足以讓你在此雕琢時光,盡情享受獨一無二的騎行樂趣。
  • 「海上花園」廈門來長沙邀客 赴一場趣味親子遊
    16日,「魅力廈門·親子集美」——2017廈門旅遊(長沙)推介會在長沙舉行。趣味十足的布袋木偶戲。紅網時刻11月16日訊(記者 戴科)「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廈門是座「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