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產綜藝真人秀節目不斷出新,不斷深度挖掘新的領域。雖然,有些是從韓國購買的版權,但是,經過國內綜藝節目創作組的精心改編,確實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當上演父子關係的《爸爸去哪兒》、主打夫妻關係的《妻子的浪漫旅行》、基於父母對兒女的婚姻現狀的《我家那小子》已成為過去時,《我們的師父》一檔解開德藝雙馨的老藝人帶徒弟的生活題材的綜藝映入人們眼帘。
過去的2018年,這些真人秀觀察類綜藝在韓國是大發之年,韓國版的《我家那熊孩子》將肌肉男金鐘國、萌蠢男金鐘民推上韓國熱搜榜,明星的私下生活也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的談資。國產類似的綜藝也開始購買版權,改編成國內的綜藝節目。不過,這樣的綜藝總是在「崔婚戀、催生娃」的淺井中打轉轉,毫無新意,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負能量加深。
目前,觀察類綜藝真人秀節目的結症困在「模仿韓國綜藝表象」、「模式十分單一」、「創新動力不足」「改編內驅力不夠」。韓國的觀察類綜藝真人秀節目的製作的初衷是:發現明星的良好生活習慣,鼓勵民眾客觀規律辦事。期初,這類綜藝確實在韓國社會起到比較好的作用,帶動了一些年輕人積極上進的工作。不過,到了中後期,娛樂性元素的加入,節目就變味兒了。而國產模仿觀察類綜藝真人秀節目,只是為了觀察而觀察,僅僅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對明星私生活的「垂涎三尺」的欲望,並沒有發出任何的正能量。所以,這類節目只定位於私生活和情感方面上,是遠遠不夠的,因該定位於開闊觀眾的眼界和加入世界多元化元素以及中國傳統元素的增添。
欣喜地看到,《我們的師父》的開播,老藝術家牛犇老師、於曉光、大張偉、劉宇寧、董思成組成的師徒關係,讓徒弟們與師傅共同生活,以徒弟的視角近距離觀察老一輩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理,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呀!」師徒雙方互動感很強。在節目中,我們看到了牛犇老師的樂天派,老有所為、童心未泯,還接地氣地愛玩手機,與徒弟們其樂融融,在依依不捨中與徒弟們灑淚分別。這檔節目立志於傳播新的養老觀念,讓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以及中國式親子關係不光是「空巢老人」。
眼下,關注綜藝節目的觀眾越來越多,年齡層不僅限於年輕一輩,老一輩和孫子輩也非常愛看綜藝節目,那必然要催化出綜藝節目的領域垂直度更加細化,更加能夠融合多領域,中國傳統文化的沒事、音樂、古詩詞、社會問題等都有可能被吸收到這些綜藝節目中,這樣會使得這些綜藝節目更有內涵、也更有外延,觸動觀眾內心深處,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