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在文壇上的地位之重,藝術成就之高,詩詞的意境之美,有的詩詞使人見之忘俗。而唐詩中意境之美在於意象的選取和構造,江南水鄉一帶景色向來是文人墨客歌詠最多的地方。唐代有一位詩人晚年歸隱江南田園,寫過一首描繪江南的煙雨之美的詞,讀來使人置身其中,見之忘俗。
他就是張志和,唐代詩人,提起這個人名你可能少有聽說過,因為他一生僅僅留存幾首詞。張志和,號玄真子、煙波釣徒。說起這個煙波釣徒,他是真的很喜歡釣魚,生卒年(732--774年)他短暫的一生還是因為溺水而亡的,愛好泛舟湖上,享受漁樵之樂的他於774年和顏真卿等人遊湖不慎落水溺亡,也是意料之外了。
他短暫的一生可是古代詩人一生的概括和寫照了,自幼飽讀詩書,而後考取功名,入朝為官,宦海沉浮後辭官歸隱田園,寄情山水。中間他的母親和妻子相繼去世,人生也是經歷坎坷。其中歸隱後的描寫山水田園詞留存下來的有5首,最著名的一首詞是: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詞文大意:白鷺悠然自得遨遊在風景優美的西塞山前,隨風飄散的桃花花瓣落在湖面上隨著流水四散,肥美的鱖魚暢遊其間。湖岸邊一位頭上戴著青色的箬笠,身上披著綠色的蓑衣的漁翁在垂釣,細雨在微風中斜斜落下,漁翁沉醉其中不願歸家。
讀來我們眼前就浮現了這幅江南水鄉美麗的畫面,仿佛世外桃源,畫面寧靜而不失生氣。這首詞描繪江南水鄉湖光山色之美。據說張志和還是一位山水畫家,將這首詞的景色畫成了一幅畫,詩歌、繪畫等文學藝術都是相通的,所以究竟是看到這番美景畫成了一幅畫而後寫詞,還是看到眼前美景有感而作這首詞,而後把他畫成畫。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首詞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水鄉嫻靜美好的畫面。
這首詞也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白鷺」是一種水鳥,自由自在飛翔其中,「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切景語皆情語,都傳達了詞人美好的心情。「斜風細雨不須歸」則表達了詞人對眼前美景流連忘返,縱情享受的心情。
蘇軾極其喜歡他的這首詞,還寫過一首《浣溪沙》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歸隱田園後生活是以漁樵為樂,在江河湖海邊遊玩,對江南一帶的景色也極為熟悉,寄情山水是一直是文人墨客的理想,唐詩宋詞中關於微風細雨的詩詞還有很多,我們可以一同鑑賞一下。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這句出自杜甫的詩,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杜甫的這句意境沒有張志和的詞句美。「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句秦觀的詩意境很美,但是畫面感沒有張志和的生動有趣。你是否也從這首詞中感受到了江南水鄉之美?或者你喜歡哪首江南水鄉的詩詞,歡迎留言分享。
作者:青樓詩社
喜歡詩詞文化的朋友,歡迎關注青樓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