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江市金井鎮圍頭半島上,有座英圍洪氏宗祠,該祠取英林村的「英」字和圍頭村的「圍」字而得名,顧名思義,洪氏的始祖從英林村繁衍而來。
早在唐昭宗7年(公元897年),洪氏第14代朝奉公偕長子宣義、次子評事,從河南省光州府固始縣,隨開閩先驅王審知入閩,肇基晉邑(晉江)十四都英林村,繁衍至六世祖興嗣,即於宋太宗太平興國5年(公元980年)分支金井沿海圍頭村,為圍頭洪氏一世祖,今已傳至29世祖,歷經1021年。
英圍洪氏宗祠位於圍頭村西面後城,與金門島隔海相望。1958年,在震驚中外的「8·23」炮戰中,炮火紛飛,解放軍幾十萬顆炮彈落在金門島上,國民黨軍的許多炮彈也落在圍頭半島上,村裡民房倒塌,到處悽涼,英圍宗祠也遭炮毀坍塌,成為廢祠。此後,海外僑親回鄉尋根,無處謁祖,愁悶而歸。
1985年,洪氏裔孫溯燈由菲返裡,招集宗親商議建祠,並慷慨捐資;旅菲族裔聞訊,紛紛捐資;家鄉族親也群起響應,共集資人民幣100多萬元,重建宗祠 ,奉迎「六桂」始祖。
新建的英圍宗祠,於1987年2月奠基,1988年仲冬竣工。宗祠規模頗大,正堂面積137.85平方米,堂前鋪砌石埕,面積493.79平方米,東廂興建辦公樓,面積108.68平方米,西廂建築戲臺,面積158.96平方米。整座宗祠,由堂、樓、臺、埕連成一體。雕梁畫棟,光彩映人,木雕、石雕、磁圖、彩畫,熠熠生輝。今年6月,泉州市歷史研究會確認金井圍頭洪氏宗祠機構健全、譜冊完整、建築堂皇、規模頗大、裔孫念祖、貢獻殊多,於是定為「泉州名祠」,並授予「泉州名祠」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