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唐 婷 劉志偉 劉 昊
群山懷抱裡,草甸開闊,9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湖泊鑲嵌其中,錯落有致,波光瀲灩。這裡就是被稱為「雲間溼地」的湖北神農架大九湖。
今年52歲的盧德焱是土生土長的大九湖人。幹過伐木工、種過菜、打過工的他,一度為生計發愁,做夢也沒想到,如今搬下山開民宿,每年能賺幾十萬元。
「今年,我給自己定了個新目標,每年要帶家人出國旅遊一趟,這就是我理想的美好生活!」笑逐顏開的盧德焱掏出嶄新的護照向記者們展示道。
坪阡小鎮
從一度瀕危的溼地到如今的網紅打卡之地,從湖裡刨食難掙溫飽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大九湖和當地的原住民經歷了一條怎樣的蝶變之路?讓我們一同走近這背後的「幸福密碼」。
搬遷「釘子戶」 後悔搬晚了
吊廊、翹簷,清一色土家族風格的樓房鱗次櫛比。商業街、茶社、酒吧一應俱全。緩緩流淌的鹽溪河穿鎮而過。不少來過坪阡小鎮的遊客,會不自覺地拿它和麗江類比,稱之為「小麗江」。
盧德焱的民宿就開在小鎮的主街上,「盧家大院」的招牌格外醒目。一樓經營餐飲和超市,樓上是20來間客房。「搬下山來,第一年的收入就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居然能有50萬元,真是不敢想!」盧德焱回憶道。
今年受疫情影響,上半年的生意比較冷清。進入8月,小鎮一下子又恢復了往昔的熱鬧。20多間客房全滿,盧德焱和妻子兩人忙得不可開交。百忙中的盧德焱擠出時間,給前來採訪的記者們講述他的搬遷故事。
盧德焱在接受記者們的採訪
令大家意外的是,如今收入頗豐的盧德焱,當年卻是令搬遷幹部們頗為頭疼的「釘子戶」。2013年,為保護溼地生態,神農架啟動大九湖生態移民搬遷。包括盧德焱一家在內的400多戶、1400多位村民需要搬出湖區,遷往規劃建設在20公裡外的坪阡小鎮。
祖祖輩輩生活在大九湖的村民們故土難離,搬遷工作面臨不小的阻力。「當時,我是最不願意搬的。搬出來,我們靠什麼生活?」村鎮幹部一次次上門勸說,盧德焱怎麼也聽不進去,後來乾脆閉門不見。
為了維持一家人生計,供養兩個孩子上學,盧德焱和妻子曾長年在外務工。2010年,不放心孩子的他回鄉開起農家樂,一年能賺七八萬元。生活總算有了起色,又面臨搬遷,盧德焱自然不情願。
更令盧德焱憂心的是,「遊客是衝著大九湖來的,搬出去,還會有生意嗎?」不只是他,同樣經營農家樂的村民覃萬梅當初也有著類似的擔憂。
2009年大九湖的農家
偶然間,一位遊客的話給了盧德焱很大的觸動。「農家樂的汙水都往湖裡排,日積月累,這麼好的生態要給破壞了,誰還來這裡旅遊?」
為了讓農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大九湖鎮想盡辦法,在堅持統一的移民搬遷山林土地徵收補償標準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困難和問題分類精準施策。搬出湖區,村民不僅能拿到補償款,還能在坪阡小鎮建新家、開新店。
漸漸地,盧德焱想通了,在2015年籤下搬遷協議。不僅自己搬,他還動員17戶親戚朋友一起搬。「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後悔搬晚了,一家少賺了至少20萬元!」盧德焱有些惋惜地說道。
綠了生態 富了口袋
清晨,驟雨初歇,大九湖山峰間縈繞著薄薄的霧氣,氤氳成一幅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隨手一拍,便能在朋友圈裡引來無數豔羨。
早上6:00多,大九湖景區的棧道和觀景臺上已有不少早起的遊客在拍照留影了。他們可能不知道,風光旖旎的大九湖溼地曾經傷痕累累,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
清晨在薄薄霧氣中的遊客
「過去為填飽肚子,村民們圍湖造田、開墾草場、種植蔬菜,大九湖水面一度幾近消失,溼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大九湖鎮鎮長張坤回憶道。
時光回溯到20世紀60年代,神農架是華中地區重要的林木採伐區,在伐木機器的轟鳴聲中,眾多參天大樹轟然倒下,大九湖也未能倖免。
之後,大九湖變身高山牧場。20世紀80年代,通過開挖深溝大渠,大面積開墾人工草場,當地興建了梅花鹿場、細毛羊場。
畜牧業的發展並不理想。21世紀初,通過圍湖造田、引水出山,大九湖又建起萬畝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一次次地開發活動在當時雖然起到了一定的增產增收作用,但也重創了大九湖的溼地生態。
痛定思痛,大九湖溼地生態保護終於被提上議事日程。2006年9月,大九湖成為全國第四個、華中地區首個國家級溼地公園。開展恢復性保護後,大九湖生態逐步好轉,也吸引來了眾多遊客。
遊客們在棧橋上遙望大九湖的美景
前些年,「夜宿大九湖」一度成為神農架旅遊新時尚,帶火了當地農民自辦的農家樂。然而,農家樂汙水直排,溼地不堪重負。2013年,神農架啟動大九湖生態移民搬遷,規劃建設坪阡小鎮。大九湖核心景區內停止一切住宿、餐飲等經營活動。
「生態移民的同時,通過開展退耕還溼、荒山造林、植被恢復等項目,大九湖自然生態系統面積得到有效恢復。」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志麒介紹,遙感影像數據分析顯示,湖區草地面積由2013年的370公頃增加到2019年的476公頃,草地面積增加率為28.7%,湖光瀲灩、草木茂盛的完好生態得以重現,為候鳥到來提供了優越條件。
太陽初上,山峰隱現,遊人紛紛駐足,留下這美好的瞬間
7年間,包括盧德焱在內的1400多位村民陸續搬遷到20公裡外的坪阡小鎮,從事旅遊服務相關行業。「在坪阡小鎮,像盧德焱、覃萬梅一樣,搬遷移民家家有店鋪,戶均存款達到20萬元。」張坤介紹,2019年,全鎮接待遊客60餘萬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1億元。
編輯:宋慈(實習)、嶽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