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溼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020-12-17 環球網

本報訊 (記者 陳曦)7月28日,《貴州省溼地保護條例(草案)》提請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

近年來,我省溼地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建成溼地自然保護區20個、國家溼地公園30個、省級溼地公園4個,溼地總面積達到20.97萬公頃。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溼地保護和管理中的一些問題日益顯現,圍墾佔用溼地、破壞溼地生態系統和濫捕、濫獵、濫採溼地生物資源的事件時有發生,溼地面積不斷減少、生態功能不斷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溼地生態系統面臨極大威脅,形勢十分嚴峻。

為加大我省溼地保護力度,理順管理體制,切實提高社會各界對溼地資源保護的認識,堅決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制定條例十分必要。《條例(草案)》對溼地的規劃和認定、保護和利用、監督和管理等進行了規範。為理順我省溼地保護管理體制,《條例(草案)》明確,縣級以上政府要成立溼地保護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溼地保護工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溼地保護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管工作;住房城鄉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水利、農業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溼地保護相關工作。為加強溼地的保護利用,《條例(草案)》明確了溼地保護的形式和建立溼地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溼地保護小區的條件,以及相應的申報和認定程序,同時細化規定了在溼地範圍內應當禁止的行為等。

相關焦點

  • 「生態文明@溼地」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要保護和利用好溼地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溼地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生存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考察溼地,強調要保護好溼地。溼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發展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觀。
  • 讓溼地成為重要生態資源
    溼地的獨特價值和重要功能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溼地保護已引起全球廣泛關注,正成為各國政府生態公益事業重要工作領域。   江蘇是全國溼地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近年來,面對溼地資源遭圍墾、汙染、過度利用等嚴峻形勢,江蘇將溼地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重點,加強溼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有力推動溼地保護事業發展,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 合理保護利用溼地生態系統 保持環境可持續發展
    最近,由國務院批准的《全國溼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正式啟動實施,這一規劃提出,從現在起5年內計劃投資90億元,優先啟動四大重點建設工程,通過加大溼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使我國50%的自然溼地、70%的重要溼地得到有效保護,基本形成自然溼地保護網絡體系,這標誌著國家將以工程措施全面推進溼地保護。
  • 莆田持續推進湄洲島生態文明建設
    牢記囑託保護好湄洲島——莆田持續推進湄洲島生態文明建設,開發與保護並舉,打造生態島、文化島、旅遊島和智慧島  陳盛鍾 伊曉燕 許雙萍 林春盛  在水之湄,在海之洲。湄洲島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是世界3億多媽祖敬仰者的朝聖地。
  • 「湖南省森林、溼地資源與生態效益」新聞發布會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林業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全省林業系統以建設美麗中國、綠色湖南為目標,全力推進林業「十大綠色行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全面提升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水平,全省林業呈現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實現了有林地面積、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的「三量齊升」,溼地資源得到了合理保護利用。
  • 強化水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生態美麗新襄陽
    水淨、崗潤、城綠、洲美」相融合的生態宜居濱江城市建設,逐步實現「清水入漢江、秀水韻襄陽、甘水潤崗地、活水繞古城」的美好願景,為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為重點,以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為核心,堅持「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全面開展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實施水汙染綜合防治,嚴格控制入河汙染物總量,維繫河流、洲灘、溼地功能,實現清水入江,構建完善的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打造山青水秀、河暢庫淨、岸綠景美、山川蔥蘢的美麗襄陽。
  •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構建 開啟全面保護溼地歷程
    「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省實施了一系列的中央財政溼地補貼項目和全國溼地保護工程項目,累計投入資金近8億元。投資建設溼地自然保護區、溼地恢復與保護、溼地宣教基地及可持續利用示範項目。退耕還溼14萬多畝,佔全國比重最大。實施了溼地生態效益補償和溼地保護獎勵試點項目,興凱湖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以預留固定地塊作為鳥類取食地的模式,為春季遷徙鳥類進行人工投食。
  • 推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這是該區多年來推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顯著成果。「節水型社會」,是指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擴大水資源利用效益基礎上,從制度、政策、技術、機制等方面創新推動生產和生活方式變革,從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 溼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溼地是介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是滋養世間萬物重要的生態系統和生態空間,是人類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小」家,更是全球多樣性物種的「大」家。據記載,全球超過40%的物種都依賴溼地繁衍生息,是當之無愧的「生命搖籃」。
  • 海南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半年來,海南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對照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整改事項,全面梳理、舉一反三,以最嚴的規劃、最嚴的措施、最嚴的處罰、最嚴的問責,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的樣板間。
  • 中國溼地資源保護情況
    二是溼地總量大,人均資源少,我國溼地率遠低於世界8.6%的平均水平,人均佔有溼地僅有0.04公頃,僅為世界人均佔有水平的五分之一。三是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四是保護力度大,管理體系日益完善。五是資源利用多樣,利用壓力大。  中國加強了溼地資源的恢復和保護。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部分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它的意義;第二部分討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實施途徑;最後回到國情這個問題上,來看一看關於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中國做了什麼,中國還需要做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 中國大力推進溼地生態環境保護
    黃若鴻攝 據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管理中心總工程師鮑達明介紹,溼地通常是指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與森林、海洋河流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城鎮溼地發揮著洪水控制、水源供應、廢物處理等多種功能。 今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為「溼地——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 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
    按照天津市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體系要求,全面推進實施規劃中確定的保護修復「十大工程」建設,項目化推進溼地保護修復工作。  四、下步打算  下步,寧河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工作擺位,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按照黨中央、市委的部署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市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堅持「一筆下來,力度一貫」的工作態勢,提高標準、持續用力,保護好七裏海溼地、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
  • 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紮實推進綠色發展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
    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途徑,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以培育生態文化為支撐,以綠色美好家園建設、綠色產業培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生態保護建設、汙染綜合治理、生態文明風尚塑造等六大工程建設和皖江、淮河、新安江、巢湖流域示範創建為抓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
  • 弘揚塞罕壩精神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關於任務要求,強調要堅持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關於工作思路,強調要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以系統工程的思路抓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等。
  • 福海縣:勾勒生態溼地新藍圖 讓美麗可持續
    福海縣:勾勒生態溼地新藍圖 讓美麗可持續 2020-11-15 18:58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海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在臨高縣彩橋紅樹林保護區,白鷺飛舞。半年來,我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對照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整改事項,全面梳理、舉一反三,以最嚴的規劃、最嚴的措施、最嚴的處罰、最嚴的問責,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的樣板間。
  • 青陽縣林業生態保護、發展利用建設成效與建議
    作者/陸玲林業生態建設、保護管理、發展利用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幾個重要方面,只有保證幾個方面的有機統一發展,才能保證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舉,才能實現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發展目標。
  • 做美經濟生態「雙面繡」——放大世遺效應紮實推進生態鹽城建設
    黃海溼地申遺成功後,為主動融入全球生態系統,市委、市政府迅速謀劃、科學部署「後申遺時代」黃海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工作,出臺了《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綱要(2019-2021)》,促進世遺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