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上市券商資管子公司"賺錢"榜來了!規模提前縮水,少了4600億

2020-12-13 和訊股票

  2018-05-09

  作者 吳海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16.12萬億元,相較於今年2月份的16.58萬億元,券商資管規模今年3月份縮水約4600億元。

  揮別野蠻生長,強監管背景下,券商資管規模收縮已成大勢所趨。18.77萬億、18.1萬億、17.37萬億、16.54萬億,這是去年前四個季度國內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數據。大資管時代,主動管理能力強、風控得力、收益良好的券商資管仍然具備強大的生長力。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上市券商月報數據,13家A股上市券商今年前4個月淨利潤總計16.98億元。其中,華泰資管與東方資管拼殺激烈,華泰資管今年前4個月淨利潤總額3.93億元位居榜首。東方資管緊隨其後,今年前4個月實現淨利潤3.88億元位居第二。廣發資管和招證資管分別位居第三、第四位,均超過2億元,廣發資管與招證資管「賺錢能力不相上下」,廣發資管淨利潤比招證資管多了10.9萬元。

  多名券商資管人士分析稱,今年券商資管行業的資金來源和投資方向將面臨較大變化,券商資管逐漸改變銀行客戶為主帶來的負債驅動模式和買入持有策略,居民、企業理財需求的穩步提高,為券商資管帶來更長期的資金和更多樣化的風險-收益需求。券商資管也將體現 「強者恆強」特點,券商資管轉型深化,今年重點開展費率較高的主動管理業務代替通道業務。

  3月券商資管規模縮水4600億元

  從今年2月底的16.58萬億元,到3月底的16.12萬億元,券商資管規模3月單月縮水了4600億元。

  中基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證券公司資管業務、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合計27.93萬億元(不含社保基金、企業年金),較2月底減少9185億元,減幅3.2%。

  其中,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16.12萬億元;基金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4.79萬億元;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6.82萬億元;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1899億元。

  存續資管產品中,一對多(集合)產品規模3.95萬億元,佔比14.14%;一對一(定向)產品規模23.98萬億元,佔比85.86%。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份,券商資管產品備案只數及規模環比明顯增多。今年3月份,證券公司資管產品備案383隻,較今年2月份256隻增加127隻,單月資管產品備案設立規模696.83億元,較今年2月份的311.07億元環比增長120%。

  基金業協會統計,今年3月份,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共備案889隻產品,設立規模1283.53億元,較2018年2月增加559.07億元,增幅77%。其中,證券公司備案383隻,設立規模696.83億元,佔比54.29%;基金公司備案167隻,設立規模226.37億元,佔比17.64%;基金子公司備案200隻,設立規模342.56億元,佔比26.69%;期貨公司備案139隻,設立規模17.78億元,佔比1.39%。

  按照產品類型劃分,一對一產品共515隻,設立規模806.21億元,佔62.81%;一對多產品共374隻,設立規模477.32億元,佔37.19%。

  按照投資類型劃分(不包含券商定向合同),股票類產品67隻,設立規模93.05億元;混合類產品190隻,設立規模256.37億元;固定收益類產品151隻,設立規模178.79億元;非標類產品112隻,設立規模223.51億元;其他類產品112隻,設立規模43.37億元。

  13家上市券商資管子公司業績分化

  資管新規落地後,券商資管「強者恆強」效應進一步凸顯。

  券商中國記者根據A股上市券商月報數據統計,今年前4個月,13家A股上市券商今年前4個月淨利潤總計16.98億元。券商資管業績分化極其明顯,以13家A股上市券商可比數據為例,今年前4個月,5家上市券商資管子公司淨利潤超過1億元,8家淨利潤低於8000萬元。

  今年前4個月,華泰資管淨利潤3.93億元,位居第一,是浙商資管的268倍。浙商資管今年前4個月淨利潤146.54萬元。

  龍頭券商資管之間的較量愈發激烈。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7家券商資管規模超過(含等於)5000億元,較今年2月底減少了1家。其中,僅中信證券(600030,股吧)一家資管規模超過1萬億元。

  從可統計的上市券商資管子公司經營數據來看,華泰資管與東方資管「拼殺」激烈,華泰資管以今年前4個月淨利潤總額3.93億元位居榜首。東方資管緊隨其後,今年前4個月實現淨利潤3.88億元位居第二。廣發資管和招證資管分別位居第三、第四位,均超過2億元,廣發資管與招證資管「賺錢能力不相上下」,廣發資管淨利潤比招證資管多了10.9萬元。

  今年前4個月,13家A股上市券商資管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5.12億元。其中,僅東方資管一家營業收入總額超過10億元,以10.53億元位居第一。華泰資管和國君資管緊隨其後,今年前4個月分別實現營收總額7.57億元、7.42億元。13家上市券商資管子公司中,東北證券(000686,股吧)資管子公司東證融匯今年前四個月營業收入5410.97萬元,位居最後一位。

  截至今年4月底,13家上市券商資管子公司中,華泰資管、國君資管、廣發資管淨資產超過40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券商資管轉型效果屬於「超預期」,30家A股上市券商今年一季度資管業務淨收入約65億元,同比增長10個百分點。

  今年一季度,中信證券以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14.86億元位居行業榜首,廣發證券(000776,股吧)和東方證券緊隨其後,一季度資管業務收入分別是8.36億元、8.14億元,位列第二、第三名。華泰證券(601688,股吧)以一季度資管業務收入5.66億元位列第四。

  30家A股上市券商中,共有17家一季度資管業務收入實現同比增長。受益於「資產管理計劃規模增加」,華西證券今年一季度資管業務手續費淨收入1626.54萬元,同比增長367.32%,增幅位居上市券商第一位,基數較低是原因之一。

  主動管理能力領先的東方證券,今年一季度資管收入同比增長232.74%,達8.14億元,躍升至行業第三位。受益於「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增加」,東方證券一季度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增長至15.48億元,同比增長42.79%。

  一季度資管收入同比增幅逾五成的券商還有,山西證券(002500,股吧)(增幅180.68%,系資產管理業務規模增加)、光大證券(601788,股吧)(增幅167.90%)、中原證券(增幅113%)、方正證券(601901,股吧)(增幅80.27%)、華安證券(增幅56.21%)、中國銀河證券(增幅51.82%)。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上述一季度資管收入增長的上市券商中,中國銀河證券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排名上升至行業第9位,今年3月份單月,銀河證券資產管理業務淨收入行業排名上升至第6位。

  今年券商資管何去何從?

  「2018年,券商資管行業的資金來源和投資方向都將面臨巨大變化。」中泰資管董事長章飈這樣判斷。受資管新規衝擊與影響,今年券商資管在資金端、資產端和產品端都將發生改變。

  章飈分析稱,「過去幾年券商資管的巨大發展,主要是受銀行表外融資驅動。據申銀萬國估算,銀行客戶業務佔各券商資管業務總規模的比例,約在50-90%。」因此,初步判斷銀行資金的規模可能雖可能有一定回落,但預計回落幅度不會太大,但業務結構會發生實質變化。

  具體來看,比如,資金來源上,同業資金可能會有一定回落,客戶結構中,面向居民,企業等實體經濟主體的比例要增加。項目投向中,投向其它金融機構產品的比例也會下降,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的真實需求,包括債券,權益和其它資產類別。

  「雖然影子銀行模式的終結會影響行業既有的發展模式,但居民理財的需求是廣泛存在且不斷發展的。」章飈認為,從全球情況看,資管行業增速均略快於經濟增速,而亞洲更是持續實現10%以上的年度增長。從產品端來看,居民、企業理財需求的穩步提高,可能給券商資管帶來更長期的資金和更多樣化的風險-收益需求,逐漸改變銀行客戶為主帶來的負債驅動模式和買入持有策略。

  中信建投證券非銀團隊向券商中國記者分析稱,資管新規已經正式落地,券商加速「去槓桿、去通道、禁剛兌、限非標」的結構調整,隨著主動管理類產品規模佔比的增加,券商資管費率將持續提升,有效對衝規模下降的影響。

  附:管理人資管規模分布情況

  截至2018年3月底,證券公司資管管理規模主要集中在100-2000億元,基金公司專戶管理規模主要集中在0-300億元,基金子公司專戶管理規模主要集中在100-1000億元,期貨公司資管管理規模主要集中在0-5億元。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相關焦點

  • 興業、齊魯資管子公司選定掌門人
    4家券商正在申請設立資管子公司,其中,華泰證券資管規模達千億元領先其他3家券商  獲得批覆的興業證券和齊魯證券如果能在規定時間內成立資管子公司,國內券商資管子公司的數量在年內至少會增加
  • 8個月跌去2萬億,券商資管猛烈去通道,華泰東方資管業績領先
    華泰資管、東方資管成績亮眼 今年前11個月,可統計月報數據的12家上市券商資管子公司中,重點發力主動管理的華泰資管和東方資管營業收入位居前兩名,今年前11個月分別實現營業收入累計19.49億元、17.22億元;廣發資管以16億元緊隨其後,國泰君安資管以
  • 最牛大賺6.45億!13家券商資管中期業績來了:華泰海通廣發前三,這家...
    中國基金報記者 章子林 在業績和估值雙雙提升之下,券商各大主營業務也斬獲了不俗的戰績。資管業務也不例外。截止到7月8日晚間,共有13家上市券商旗下資管子公司公布了6月業績,從數據來看,13家券商資管6月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環比均實現了8成的增幅,成果頗豐。
  • 踩雷多家暫停上市公司 國盛資管、聯儲證券風控「形同虛設」
    06-08 10:25:03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證券市場紅周刊消息,5月中旬,深交所宣布7家退市公司名單,國盛證券資管子公司發行的資管計劃投向其中3家,聯儲證券發行的資管計劃投向其中兩家,均出現兌付逾期。
  • 2014券商資管大閱兵
    與公募基金參與定增不同的是券商資管在定增上有新玩法:他們投資定增的股權不需要鎖定一年,可以藉助兩融提前對衝套現,等鎖定期滿後再還券。這也是券商積極投資定增產品的原因。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通過融券提前套現定增股權是券商資管的慣用手法。除了高位融券賣出,券商資管還可以在低位補倉,彌補損失。
  • 去年逾九成券商集合理財賺錢 海通資管逆襲收益居首
    同樣債券投資佔比較大的國泰君安資管,在2014年有意轉向以權益類投資為重點。基於對2014年下半年行情的預判,該公司去年6月份開始發行了多隻重倉藍籌股的產品,規模超過50億,其中分級產品國泰君安君享藍籌次級成立3個月以來有62.2%的收益。  除了分級產品外,2014年非分級集合產品也獲得不錯的回報。
  • 券商資管「大集合」產品現存體量超8000億元
    今年以來,在資管新規和強監管的背景下,券商資管規模出現7年來首次下滑,但下滑規模不大,仍在17萬億元左右。在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大集合產品的管理狀態一直是業內討論的焦點。24隻大集合產品規模在100億元以上對於券商資管現狀,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雖然資管規模縮水是趨勢,但由於券商資管產品存續期的問題,「去通道」需要花些時間才能看出明顯效果。
  • 第33家上市券商要來了!這家券商董事長28歲就接帥印,最大特點是無...
    昨天,證監會核准了天風證券上交所上市的首發申請,與同日核發IPO批文的邁瑞生物融資總額合計不超過69億元。今年來,已有5家券商成功過會,天風證券是第五家。在它之前,華林證券、南京證券、中信建投、長城證券皆已過會。
  • 規模此消彼長 券商資管進入公募賽道
    近日,中基協公布了2018年12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產品備案數據,結果顯示,去年12月券商資管的產品規模佔比卻再度降至低點,僅43%,11月份規模佔比是69%。這部分規模下滑對應的是同期基金與基金子公司的規模佔比上升。
  • 券商江湖的動蕩與分化:兩大門派券商經紀巨頭一季度錯失良機,那些...
    (本次記者簡單加總1-3月業績數據得出一季度排名,統計口徑為母公司報表)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35家上市券商實現營業收入659億元,淨利潤301億元。券商今年有多掙錢?可比較的29家上市券商,營業收入與淨利潤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57%與78%!
  • 2017年券商基金託管座次排定:國泰君安公募託管規模第一;招商公...
    其中託管公募基金規模 538 億元,在證券公司中排名第 1 位。2.08萬億元(含資管子公司產品7,793.88億元),同比增長23.58%。託管業務可帶動佣金和兩融收入,且完全依賴於服務收費,資本佔用少,未來對ROA貢獻明顯,不少券商都在積極優化資產託管外包業務為基礎的PB業務綜合服務體系。
  • 券商資管急行進軍公募 重重障礙待清理
    上海一家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他們公司已經以超過51%的絕對持股比例控股了一家基金公司,但根據相關規定,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2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1家。「新成立的公募基金業務肯定是要100%控股的。」該人士表示,如果此問題不解決,只能出售一家控股基金公司的股權,或者自動放棄申請基金牌照資格,而任何一種情況都是公司不願看到的。
  • 事關近7000億券商大集合,監管下"死命令"
    證監會表示,鼓勵未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通過將大集合產品管理人更換為其控股、參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並變更註冊為公募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範工作。要點5:規範後的大集合產品3年合同期屆滿仍未轉為公募基金的,將適時採取規模管控等措施證監會表示,將按照市場「三公」原則,對完成規範工作且成效顯著的券商或券商資管子公司涉及申請公募基金管理資格或設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等行政許可事項,在審核進度方面予以優先支持。
  • 16家券商「輸血」證金公司超370億
    ■ 資金16家券商「輸血」證金超370億繼廣發證券、太平洋證券後,9月2日又有多家券商陸續加入到新一輪注資證金公司專戶的陣營。據新京報記者統計,截至9月2日20時,共有16家券商宣布「輸血」證金公司,用於投資藍籌股,目前券商新一輪注資的金額至少370億元。另有多家券商宣布擴大自營業務規模。自9月1日開始,包括廣發證券、太平洋證券、長江證券等多家券商宣布新一輪注資證金公司專戶,用於投資藍籌股,穩定市場。
  • 非銀金融-6月上市券商經營數據點評
    事件:截至 2020 年 7 月 8 日晚,共有 34 家直接上市券商發布了 2020 年 6 月份經營數據,其中 31 家可比上市券商 6 月合計實現營業收入 291.70 億元,環比+94.70%,同比+40.14%;實現淨利潤 113 億元,環比+95.88%,同比+68.64%。
  • 2017年香港募資TOP5全是內地公司,大賺的是這10家中資投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熱潮也帶動了在港中資券商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從數據來看,負責為2017年前五大募資額的公司聯席保薦的機構共19家,其中10家為中資。事實上,在A股和港股上市費用並非一家公司選擇上市地的主要考量。南方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負責人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公司選擇上市地點最看重的一是估值,二是審批速度,三是公司定位。
  • 30家上市券商業績曝光!龍頭券商位次初定 中信、海通、華泰、國君...
    原標題:30家上市券商業績曝光,半數淨利增1倍!龍頭券商位次初定,中信、海通、華泰、國君暫居前四 摘要 【30家上市券商業績曝光!
  • 期貨公司業績大盤點!永安再拔頭籌 券商系上升勢頭強勁 這家風險...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金凌伴隨上市機構2020年半年報的陸續披露,期貨行業的相關數據隨之浮出水面。據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統計,37家有公布業績的期貨公司整體收入和淨利潤同比有所增長,永安期貨仍舊保持行業首位,頭部券商系公司增長勢頭強勁。
  • 2019成上市券商「爭氣年」 投行經紀自營全面開花 六...
    至1月9日晚8點,共有31家A股上市券商披露了2019年12月月報,單月來看,在行情回暖影響下,共有28家券商營收環比增幅超5成,22家券商淨利潤環比翻倍,實現2019年度「關門紅」。隨著12月月報披露,上市券商(母公司口徑)2019年全年業績也可略窺真相。綜合來看,各家券商無論營收還是淨利潤,同比均實現正增長。
  • 龔德雄出任國泰君安資管董事長
    證券時報記者 楊慶婉  國泰君安資管人事變動終於塵埃落定。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上海證券原總經理龔德雄已赴國泰君安資管出任董事長,而上海證券總經理一職由原國泰君安董辦主任李俊傑接任。  國泰君安資管作為規模超過5000億的券商資管子公司,去年經歷了首席執行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官章飈及部分骨幹離開、今年又逢董事長顧頡辭職,在其他券商大力拓展資管業務的發展期面臨調整,所幸規模和收入排名雖有所下降但至少保住了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