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家對《傷仲永》這篇文章應該很熟悉,仲永從小就是遠近聞名的神童,五歲能題詩,父親把仲永的天賦當成了賺錢的工具,常常帶著仲永外出,並且一直沒有讓仲永學習,後來他變得和普通人沒有區別。
神童有很多,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神童長大之後變得普通,物極必反,有時候平凡也是一種幸福。
有一個神童8歲時高考得760分的好成績,測試智力時他的智商甚至超過了愛因斯坦,那他後來怎樣了?會和仲永一樣「泯然眾人」嗎?
原生家庭
這位天才神童叫做陶哲軒,是一名澳籍華裔,1975年7月出生於澳大利亞的阿德萊。
智商還是和遺傳有一定的關係,陶哲軒的父母都畢業於香港大學。之後在1972年,他們全家移民澳大利亞。
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是一名兒科醫生,母親梁蕙蘭大學是數學和物理專業,之後做過一所中學的數學老師,家庭的教育對陶哲軒之後的成功影響也非常大。
和其他神童一樣,陶哲軒很早就展示出了他的天賦,2歲時,他已經有了超過同齡人很多的數學能力。
父母見他這樣優秀,為了讓他得到更系統的學習,在他三歲半時將他送進了一所私立的小學,但是陶哲軒和小學生們年齡相差太大,並不知道怎樣和同學相處,在學校非常不適應,他的父母只好將他送回到都是同齡人的幼兒園。
從小過人的天賦
上幼兒園時,陶哲軒的母開始親自指導陶哲軒的課程,他在一年半裡學完了小學的全部課程。
他的父親也開始閱讀有關天才教育的書籍,之後陶哲軒又加入了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這讓他認識到了更多同年齡段智商也相近的夥伴。
5歲時,父母將陶哲軒送到了一所離他家不算近的公立小學,因為校長說能給陶哲軒提供靈活的教育方式,他入學是二年級,但真正學習的課程是五年級的。
7歲時,陶哲軒開始學習更加深奧的微積分,對我們來說晦澀難懂的知識,陶哲軒就能看的津津有味。
之後他的小學校長說服了附近一所中學的校長,讓他同意陶哲軒到中學聽課,之後,陶哲軒編寫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書中講的是用一種程序來計算完全數。
1984年,陶哲軒進入了中學,越了解他就越熱愛數學,中學期間他還經常去離他家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
傲人的成績
他還參加過美國高考的數學部分測試,測試滿分800分,陶哲軒考了760分,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成績,當時十七八歲的大孩子也很難考到750分以上。
他還經常參加數學競賽,並且成績越來越好,10歲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拿了銅牌,11歲拿了銀牌,12歲拿了金牌。
1989年,14歲的陶哲軒正式成為弗林德斯大學的學生,並在三年後獲得了大學的榮譽理科學位,一年之後他又獲得碩士學位。
在獲得碩士學位的同一年,他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學習,老師是當時很有名的數學教授。
1996年,僅僅21歲的陶哲軒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24歲時又被加利福尼亞大學聘請為正教授,成為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正教授。
一路高歌猛進
在我們看來,陶哲軒的天才之路走得已經很順暢了,但是他並沒有停下,還在數學的道路上一直前進。
31歲時,他獲得了菲爾茲獎,菲爾茲獎是頒給40歲以下年輕數學家的獎項,可以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2007年,陶哲軒又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一年之後,又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授予的艾倫·沃特曼獎。
因為陶哲軒非凡的表現,大家對他的智商非常好奇,檢測過後發現陶哲軒的智商達到了230,而愛因斯坦的智商是165。
陶哲軒好像真的完美演示了什麼叫做天才,年少成名,之後更是高歌猛進,沒到不惑之年就獲得了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達到的榮耀。
他是繼丘成桐之後,第二個獲得「菲爾茲獎」的華裔數學家,他的大學數學系主任曾說過陶哲軒是「數學界的莫扎特」。
熱愛和專注
2009年,陶哲軒第二次回到中國,也是成年後第一次到中國,這次他參與了第二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的評審。
同年12月,陶哲軒在清華大學做了演講,並在當天下午接受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會見。
其實成功有天賦的一部分,但是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努力,還有對事業的熱愛,所以只要你熱愛又專注,只要能長久,沒有天賦也會變得有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