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漁船上岸,桌上海鮮少一半,常吃海鮮的大連人都懂得這句話的含義。從5月1日開始,黃渤海、東海進入伏季休漁期已有半個月時間,記者探訪了解到,雖然野生活鮮暫時退出市場,但養殖類產品供應量和價格穩定,其中貝類產品更是大量上市,而且品質較好,價格親民。
養殖魚類、貝類唱主角
記者走訪我市多家市場發現,休漁期海鮮市場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新鮮魚無論從品類還是數量上比休漁期之前少了很多,各種貝類成了主角,各種熱賣的貝類至少有兩三樣擺上攤位,花蜆子、黃蜆子、白蜆子都很受歡迎,此外,扇貝、海螺、海蠣子也很肥美。「現在各種海鮮賣得還挺好,價格比休漁前貴一點,蜆子供應量充足,漲不了多少。」沙河口區一市場的海鮮攤主告訴記者,野生海鮮斷貨,銷量主要靠貝類、蝦和養殖魚類這幾樣,南方養殖黃花魚、牙片魚、多寶魚等為魚類主打,而本地貝類賣得最好。據了解,花蜆子10~15元/2斤,大黃蜆子15~35元/2斤,白蜆子15~20元/2斤,毛蜆子17~20元/2斤。「現在貝類大部分來自本地開放式的灘涂養殖,品質口感不次於野生的,而且價格便宜,不少人買上一兩斤解解饞。」
玉華市場一海鮮銷售商告訴記者,貝類在休漁期用量大,價格比休漁前貴10%左右,但價格不會大起大落,待開海後海鮮價格會逐漸回落。
「暫養」讓休漁期市場多「鮮」一會兒
愛逛市場的市民會發現,即使到了休漁期,依然能在市場上看到活蹦亂跳的蝦爬子、飛蟹等野生海鮮。記者在雙興批發市場海鮮攤位上看到,蝦爬子35元/斤左右;滿黃母蝦爬子要55元/斤;花蓋蟹每斤在30元到70元之間;赤甲紅每斤在50元到100元之間,這些海鮮價格比休漁之前價格平均上漲一成左右。休漁期開始前,漁船出海作業,打撈上來的海鮮一部分進入市場,一部分則會養殖在臨時暫養池,休漁期間再上市銷售,飛蟹、蝦爬子、時令魚類等都可以用此方法「囤貨」。「暫養時間也就十天半個月的,隨著暫養池裡的庫存減少,價位呈上升趨勢。」有個別海鮮攤位為了招攬生意還專門喊出「野生海鮮」的口號。問及這些海鮮的出處,攤主回答說:「自家有小船,用小船打的!」。記者再次提醒,伏季休漁期開始後,大連執行最嚴格的伏休制度和最嚴格的伏休管理。除捕撈許可證批准為釣具外的所有作業類型的海洋捕撈漁船,以及為海洋捕撈漁船配套服務輔助船,均參加伏季休漁;一次違反伏季休漁規定,取消國家當年漁業油價補貼等惠漁政策。
「大連海鮮」
哪些能人工養殖?
市場上海鮮品類繁多,哪些是野生的?哪些是養殖的?不少市民表示分不清。記者近日從市農村農業局了解到,很多大連市民熟悉的魚類、甲殼類、貝類、棘皮類等海產品均已實現了大規模人工育苗(海捕苗)的海水養殖。目前,我市已經規模化增養殖的海產品種類大致如下:
魚類——通常養殖周期在12~24個月,幾乎可以一年四季出貨,品種包括:牙鮃魚(俗稱「牙片魚」)、黃條鰤(俗稱「黃尖子」)、真鯛(俗稱「黑加吉」「海鮒」)、河豚(俗稱「廷巴肘」「氣鼓子」)、大菱鮃(俗稱「多寶魚」)、黑魚、黃魚、半滑舌鰨(俗稱「舌頭魚」)等。
棘皮類——如海參、海膽。目前,我市已經實現海膽的育苗到工廠化養殖的全產業鏈。
貝類——如牡蠣(俗稱「海蠣子」)、鮑魚、毛蚶(俗稱「毛蜆子」)、魁蚶(俗稱「赤貝」)、貽貝(俗稱「海虹」等)、扇貝、文蛤、雜色蛤、蟶子、海螺等。產量佔養殖海產品的大部分。
螠蟲類——單環刺螠(俗稱「海腸」)已實現人工育種並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