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音樂樂壇的傳奇人物黃家駒在26年前離世,當他從高臺跌下的那一刻開始,彷佛同時也帶走樂隊Beyond的靈魂。不過在26年後的今天,Beyond樂隊的音樂仍然影響著整個樂壇和整代人;他的歌甚至被視為一種集體精神,每當有人唱起「今天我……」時,不論身處何地,人們都能體會得到那種感動。
樂隊Beyond自1988年走紅後,一直被視為華語音樂樂壇的「粵語搖滾先鋒」,在Beyond出現前,香港的搖滾樂壇還是以英文歌創作為主,從Beyond1984年創作的《永遠等待》開始,漸漸轉型並堅持以廣東話創作搖滾歌曲。
音樂人梁翹柏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最初樂隊被認定為在香港沒有前途,後來有一些來自日本的樂隊開始在香港受歡迎,因此一些香港唱片公司覺得樂隊有發展空間,就開始去找一些樂隊來推廣。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年Beyond在香港樂壇得到最多獎項的時候,有人說香港樂壇是青黃不接,連Beyond都可以獲獎?但是,現在全國最多人唱的廣東歌是誰的歌?是Beyond的歌!」
《海闊天空》被視作為一種精神
的確,黃家駒遺作之一《海闊天空》,佔了整個廣東歌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光輝位置。即使是不懂廣東話的內地同胞、甚至遠至日本的樂迷,也會懂得唱出「今天我…」這樣的歌詞。
提起《海闊天空》,它在各種場合都能振奮人心,在活動期間有人視作為一種精神。比如,廣州的恆大足球隊在贏得冠軍時,歌迷們一起唱起這首歌曲;在2017年一名男子在日本街頭唱起這首歌,同樣感動萬千網民;2008年四川大地震,一些香港藝人所演唱的賑災主題曲《承諾》,便是以《海闊天空》改編而成,由劉德華重新填詞。
在2017年,網絡上瘋傳一個視頻,日本東京街頭一名男子以日文自彈自唱《海闊天空》,中途一名女遊客用廣東話伴唱,然後表演者馬上用廣東話繼續唱下去,女遊客當場感動流淚。這段視頻在網上有上億的點擊率,感動了不少網民,大家也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但很多人也未必知道,其實《海闊天空》最初並不受人待見。
《海闊天空》最初並不受歡迎
翻查資料,《海闊天空》推出的時間是1993年,在電臺的排行榜中的成績很一般,分別在香港電臺得到第三名,以及在叱咤903風雲榜中也只得到第七名。而一些音樂雜誌對這張專輯《樂與怒》也只給出了三星半的評分,當時的主流媒體幾乎沒有留意到這首神曲。
香港商業電臺主持陳海琪在接受媒體《BBC》訪問時表示:「聽眾只覺得《海闊天空》是屬於Beyond樂隊的一首普通的歌。」
當時香港樂壇仍流行三分鐘左右的音樂作品,而《海闊天空》作為一首5分24秒的歌,可說是非常前衛,對香港聽眾來說難消化,即使電臺剪輯成四分鐘版本,也很快被張學友、黎明、劉德華的歌曲迅速地推走。
《海闊天空》原名是什麼呢
還有一些關於《海闊天空》的瑣碎,其實此曲的原名為《Piano Song》。大眾可能會覺得奇怪,好端端一首樂隊的作品,為何又會叫《Piano Song》呢?如果有人了解一些當年的音樂時代背景並且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其實歌曲很罕見地使用了鋼琴作為開頭的部份,而這首歌正是Beyond在日本發展時完成。
日本的流行音樂有個特點就是經常使用弦樂放在各式的作品當中,包括小提琴、鋼琴等等。而《海闊天空》這首歌也推出日文版,名為《遙遠的夢~Far Away~》,就是這是這個原因。
是啊,音樂無國界。黃家駒將他的理想和天分融合在這首歌曲中,此曲的生命比他的生命更長。由此懷念黃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