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Uber遭到計程車司機抗議
在全球範圍內,只有大陸實現了網約車合法化。11月28日,廈門網約車新政正式落地,細則的出臺讓大家對於網約車的運營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從剛進入大陸時的含混不清到如今的規則分明,網約車逐漸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然而在對岸臺灣,網約車的春天遲遲沒有到來,寒冬倒是逐漸顯現。
爭議不斷 是運輸業還是資訊業?
11月18日,叫車服務平臺Uber(優步)通過官方網站發布公開信,呼籲蔡英文允許島內民眾自主決定是否使用Uber的服務。這也成為臺灣「政府」與這家全球專車巨頭之間爆發的最新衝突。
在此之前,臺灣交通主管部門本周曾經要求蘋果和谷歌從各自的應用商店中撤下Uber應用,今年8月,更有數百輛計程車在臺灣行政機構附近集體緩行抗議,抗議「政府」暫停要求Uber撤資。事實上,Uber從2013年進入臺灣以來,就屢屢引發規範及協議的爭議,其中主要原因是該公司註冊為科技行業,但是提供叫車平臺服務。有人認為這種方式歪曲了該公司的服務性質,並要求其補繳稅金。Uber與臺灣相關部門也曾召開會議,就是想搞明白:「Uber到底是屬於運輸業還是資訊業?」
據導報記者了解,臺灣規定營業車輛由特定的法律管理。不過Uber說公司僅提供叫車服務,車輛駕駛非該公司員工、車輛也不是該公司所有。
臺灣的交通監理單位則認為Uber是非法提供營業小客車服務,而其他與臺灣法規牴觸的部分還包括:Uber的駕駛不一定像計程車一樣有營業小客車執照、也不一定有向監理單位登記、車資收入未繳稅等等。可以說,Uber載客在臺灣是受到官方正式認定為違法的。
行業現狀 準入門檻低但賺錢難
Uber在公開信中說:「這些進展直接威脅到100多萬臺灣民眾的利益,尤其是為人父母的人、退休人員、職業人士,以及其他依靠Uber創造的經濟機會實現再就業的失業人員。」
這話倒是不假,雖然Uber的服務在臺灣仍不合法,但進入門檻低、工作時間的自由度高,成了許多人的兼差選項。
導報記者在Uber臺灣官網上看到的招募信息顯示:在臺灣,想成為Uber司機只需要年滿21歲、有一般小客車駕照,沒有重大的犯罪或肇事記錄,基本上就能通過審核;相較之下,想當計程車司機,則需要額外考取職業小客車駕照與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證,有一定的門檻。
而開Uber最為人稱道的好處,就是工作時間能夠隨意調整。在臺北兼職Uber司機的黃先生是辦公族,他向Uber申請當司機,每天只需要在下班時間載客2到3個小時。
然而,準入門檻低,不意味著就能賺到很多錢。今年臺灣Uber已提高抽成,從當次車資收費的20% 漲到25%,讓許多Uber的司機叫苦連天。黃先生給導報記者算了一筆帳:他每天開5到6小時的Uber,扣掉抽成、油錢、交通費,時薪大概是150至250元(新臺幣,下同),但還沒有扣除車子保養費用等成本。
此外,乘客搭Uber的車費大約是一般計程車的7.5折,因此想賺到跟一般計程車一樣的薪水,Uber需要以量來彌補中間的差距。對黃先生來說,真的想賺錢,估計每天至少得開10小時的車。
發展遠景 多種原因讓網約車遇冷
對一般車主來說,開Uber的確是一種方便的兼差模式,但對於一般臺灣民眾而言,Uber的存在感實在是太低了。
「我們很少用Uber叫車啊!」在聽到「網約車」時,導報記者幾個臺灣朋友都表示Uber的使用率並不高。一方面在臺灣街頭,隨處可見黃色車漆的計程車,臺灣民眾暱稱「小黃」。人口267萬的臺北市,截至去年計程車數量約3萬輛,平均90個人就有一輛計程車。
實在是在地廣人稀叫不到車的地方,臺灣的車行自己也有不少app叫車軟體,比如臺灣計程車公司「臺灣大車隊」自行開發的一款「55688」軟體,除了下車是給現金,其他功能幾乎和滴滴打車一模一樣。這些軟體主要捆綁的都是長期坐該車行的老顧客,而不像Uber那樣,是作為第三方平臺出現的。
另一方面,Uber的不合法以及「低門檻準入制」,也給乘客留下了陰影。導報記者的朋友林小姐就表示,Uber司機沒經過嚴格考試,又不合法,萬一發生車禍事故或消費糾紛,「都不知道要找誰來解決」。相較之下,臺灣的計程車司機座位上都有安全按鈕,事故發生時按下就會連接到客服的道路事故處理小組,再由小組根據 GPS 定位前往事發地點。旅客若有抱怨、紛爭,也可以隨時與客服中心聯絡。
種種因素,讓臺灣的網約車經濟在還沒看見春天之前,就已遭遇寒冬。(駐臺記者 許巧娜)
來源:臺海網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