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平陽縣農業農村局主辦、縣順安標準漁港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南麂列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科普活動走進校園」在昆陽二小舉行。用一節生動的課程,帶領學生們認識、了解海洋牧場,提高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普及海洋牧場科學知識。據了解,這是我縣海洋牧場科普知識宣傳的活動之一。平陽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經過五個階段的創建,平陽縣海洋牧場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已逐漸體現,開始受到遊客和垂釣者的青睞,有力促進了當地的全域旅遊等第三產業發展。
下一步,平陽縣將依託南麂列島海域海洋牧場示範人工魚礁一期工程建設,興建水下監控系統、水上觀光平臺、科普基地、展示廳,通過可視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監測系統,讓海洋牧場數據實時上傳至網際網路,擴大南麂列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影響力,把海洋牧場示範區的示範作用真正發揮到位,引領社會資本往綠色、生態型的海洋牧場產業發展,帶動當地捕撈漁民轉產轉業,促進就業、增加漁民收入、漁區鄉村振興,讓海洋牧場產業成為既得「綠水青山」又得「金山銀山」的高質量發展產業,帶動三產融合發展。
海洋牧場建設形勢迫在眉睫
上世紀90年代,捕撈強度大大超出了漁業資源的承受能力,漁業資源日漸衰退甚至枯竭,沿岸擴展的粗放型工業和頻繁的海洋活動導致了海洋汙染加劇。由於捕撈壓力過大,資源結構受到嚴重破壞,傳統的四大海產漁業除帶魚外,大黃魚不見蹤影,烏賊基本枯竭,小黃魚也已衰退,帶魚低齡化嚴重,上層魚、小型魚類成為目前捕撈的重要對象,捕撈力量的過度發展,使單位漁獲率漸趨下降。同時,捕撈強度的增加,使得絕大部分漁獲逐漸趨向小型化、低齡化,使資源處於不穩定狀態。
為破解海洋資源衰退、海洋環境汙染等問題,作為浙江省重要的海洋大縣之一,平陽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積極探索修復南麂島及其鄰近海域漁業資源的有效途徑,使南麂海域成為浙江省最早投放人工魚礁的地方。原平陽縣海洋與漁業局積極響應省裡號召,在歷史建設的基礎,積極推進和擴大南麂島海域海洋牧場的建設規模。
據了解,海洋牧場是以海洋生態系統自然修復為主,通過投放人工魚礁、底棲貝類,種植藻場和增殖漁業資源等措施,再造魚類生存環境,加快漁業資源恢復的一種綜合舉措。海洋牧場建設可以有效恢復海洋生物資源,改造海域生態環境,產出優質海產品,帶動增養殖業、休閒漁業和其它產業的發展,促進漁業提質、增效、調結構,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漁民增收,具有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海洋牧場建設模式走在前列
追溯平陽縣的海洋牧場建設情況,早在1986年,以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承擔、溫州漁政處和平陽縣水產局共同協作的「浙南人工魚礁研究」項目為依託,拉開了我縣人工魚礁建設的序幕。2001年開始,進入大規模人工魚礁建設階段,漁業主管部門非常重視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如報廢木質漁船、鋼質漁船、水泥船,砼礁、鮑礁、輪胎礁、貝殼礁及鋼質礁等進行改造,力求通過投放生態型人工魚礁改善海區的海洋生態環境,增殖漁業資源。
從2010年至2016年,先後由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平陽縣海洋與漁業局完成兩個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項目,平陽縣進入了以人工魚礁為載體的海洋牧場建設階段。該階段還結合平陽縣「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工作,將繳獲的17艘船況較好的鋼質涉漁「三無」船舶,加以改造,作為人工魚礁用於海洋牧場建設。為了將南麂海洋牧場項目做大做強,讓海洋牧場發揮應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南麂列島歷年建設海洋牧場資源整合包裝,我縣於2016年成功創建了「浙江省南麂列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至此,平陽縣共計在南麂列島海域投放各類養護型人工魚礁單體3882個,累計18.48萬空方,覆蓋海域面積1040公頃,對南麂列島海域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和漁業資源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7年,原平陽縣海洋與漁業局根據農業部印發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管理工作規範(試行)》,將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管護上,改變一直以來「只重建設,而輕管理」的思路,力求做到建設與管護並重的渠道上來。下一步,平陽縣將組織擬定南麂列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規劃,對示範區進行功能定位,在兼顧水產養殖和休閒漁業,同時促進漁民轉產轉業、涉漁「三無」船舶治理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生態型漁業生產方式。建議縣政府出臺海洋牧場相關政策,在海洋功能區劃、海城使用和資金政策方面扶持海洋收場建設與投入,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海洋牧場建設,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加強對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監督管理,派遣海洋與漁業執法人員定期對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進行巡查,打擊濫漁行為,注重海洋生態保護,促進海洋漁業資源恢復;加快建設水上水下監控系統,建立海洋牧場綜合效益評估體系,分析海洋牧場示範區對漁業生產、當地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為下一步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作出決策制定相關目標和管理要求。
海洋牧場建設效益逐步顯現
目前,平陽縣的海洋牧場建設主要是營造適宜生物生長、棲息、索餌以及產卵的場所,逐漸形成良性循環的海洋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採用人工繁育苗種,在人為修復或建造的適宜環境中暫養,到達指定規格後,放流入海,使其攝食海洋中的天然餌料自然成長。這樣優越的海洋環境條件,結合優良品種的選育馴化和科學管理,可以使魚類整個生活史處於良性的、可控的健康環境中,從而大幅度增加漁業資源。
自1986年投放第一批人工魚礁以來,平陽縣海洋牧場建設已歷時33年了。從數據分析,海洋牧場建設生態效益已得到充分體現。雖然南麂列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為養護型,但社會經濟效益也已得到體現。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地漁民是最先感知的。2019年10月,我縣對南麂海洋牧場建設區海域生計漁民(釣捕)和業餘垂釣愛好者進行了社會調查。結果發現,南麂有多隻漁船在魚礁區進行釣捕作業,釣獲的主要種類有褐菖鮋(漁獲量為500kg/船。天)、花鱸(漁獲量為200kg/船。天)、黑魢(漁獲量為200kg/船。天)、黑鯛(漁獲量為50kg/船。天)、黃鰭鯛(漁獲量為50kg/船。天),每天在南麂魚礁區海域的釣捕船在10條以上,且釣捕的漁獲物均為魚礁區的主要增殖和養護對象。據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以往的人工魚礁調查過程中,採用聲納側掃尋找礁體,尤其是魚探儀定位比較困難時,漁民指出「哪裡有放簾作業,魚礁應該在那裡」「水下沒有魚礁的,應是沒有魚的」,經探測,果真如此。漁民已經在海洋牧場中得到實惠,海洋牧場社會經濟效益已得到體現。
「海洋牧場的建設,不僅能增加水產品產量,也有利於提高水產品品質。」平陽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洋牧場不單在漁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具有重要作用,更有利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和恢復近海漁業資源。傳統捕撈和養殖生產方式已遭遇資源衰退和用海面積限制等發展瓶頸,而海洋牧場建設採用了高新技術開展漁業生產,根據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目標品種、確定生產總量,牧場內海洋生物都是生活在自然狀態下,病害少、活動空間大、運動充分、肉質較好。這種在天然條件下,不使用化學藥品進行病害防治,能夠有效地滿足人們對水產品種類、質量和數量的全方位要求。
(文章來源:水產養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