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草根」出身的菅義偉接替憲政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安倍晉三,擔任日本第99任首相。這是日本政壇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事件。日本各界希望「日本丸」能在新掌舵人的引領下儘快駛出新冠疫情陰影,讓日本經濟在令和時代重振雄風。那麼,菅義偉上任4個多月來究竟交出了怎樣的答卷呢?
圖說:安倍與菅義偉。共同社圖
內政:果斷出手 意外遭挫
菅義偉上任後面臨眾多內政難題,主要有三方面:如何有效阻斷新冠疫情蔓延的趨勢;如何給疲軟乏力的日本經濟注入強心劑;如何確保延期到2021年7月的東京奧運會能順利舉行。菅義偉處理這些難題時雷厲風行、果斷出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針對日本中央各省廳條塊分割、互相扯皮的弊端,菅義偉任命政壇「炮筒子」河野太郎擔任行政改革大臣,要求各省廳提出整改意見;針對日本在數字經濟領域明顯落後的現狀,菅義偉在內閣中新設了數位化廳,任命曾擔任科技大臣的平井卓也擔任數字大臣。10月26日,菅義偉發表施政演說,宣布要重振日本經濟,實行綠色發展,提出了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亮出了日本願意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鮮明態度。
不過,菅義偉的強勢運作在獲得眾多點讚的同時也遭遇了「三連挫」。首先是日本學術會議的任命風波。10月1日,素有日「學界國會」之稱的日本學術會議向政府提交了105名會員的推薦名單。菅義偉只批准了99人,拒絕任命另外6人。這6人在安倍任內都曾反對「安全保障法案」及「共謀罪法案」。日本學術界對菅義偉以政治立場為取捨,試圖管控學術界人事提出了強烈抗議。
其次,是前首相安倍的「賞櫻會」醜聞。安倍任內每年都邀請「關係戶」和老家山口縣的後援會成員出席「賞櫻會」,他名下政治資金管理團體近5年裡拿出900多萬日元補貼「賞櫻會」前夜的豪華歡迎宴。東京檢方近日以涉嫌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對安倍秘書立案調查,安倍也不得不向國民表示道歉。菅義偉在安倍任內曾一再為其辯解,這一醜聞的發酵讓他陷入尷尬。
不過,對菅義偉最沉重的打擊無疑是應對新冠疫情方面的失敗。菅義偉上任後,大力推行旅遊業扶助計劃,預算額高達1.7萬億日元。然而,頻繁的人員流動卻導致新冠疫情出現大範圍蔓延。目前,日本確診病例數已超過20萬,日均感染人數逾2000人。菅義偉不得不緊急叫停這項計劃。日本民眾普遍認為,這一決定來得太遲,政府應該對疫情蔓延承擔責任。
2020年9月菅義偉入主首相官邸時,內閣支持率高達65%。僅次於小泉純一郎內閣和鳩山由紀夫內閣。但從10月起,菅義偉內閣支持率持續走低,12月更驟跌至39%。短短4個月裡,內閣支持率掉了26個百分點,這在近20年來還是第一次。
外交:穩健布陣 瑕瑜互見
菅義偉的「短板」是外交。他既缺乏在外交舞臺上施展拳腳的實踐,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也低。菅義偉出任首相後,外交決策重心由首相官邸回歸外務省的專業團隊,基本上沿襲了安倍時代的外交路線。菅義偉上任後,日本外交「穩」中有變,瑕瑜互見,凸顯其兩面性的特點。
一方面,日本緊隨美國,在推進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SD)上邁出關鍵步伐。這固然有川普政權為加大遏華攻勢百般施壓的因素,也有日本政壇「鷹派」勢力借新冠疫情蠢蠢欲動的考慮。10月6日,美日澳印外長在東京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SD)。這是菅義偉上任後日本擔任東道主的首次外交活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會上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11月17日,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訪日,日澳兩國籤署了允許自衛隊和澳軍互訪、參加訓練和聯合軍事行動的《互惠準入協定》。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警惕。
另一方面,日本在穩定與周邊鄰國關係、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上凸顯出一定戰略自主性,這是日本從防控疫情、重振經濟的自身利益考慮的結果。11月15日,東協10國與中日韓澳新等15國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印度此前也參加談判,但在2019年底退出。日本原先的立場是如果印度不加入,日本也將拒絕籤署協定。菅義偉上任後,日本改變了這一立場,從而為這項世界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問世奠定了基礎。
「日本丸」即將駛入2021年。由於安倍晉三是在自民黨總裁任內辭職的,菅義偉的任期是安倍剩餘的一年,到2021年9月30日為止。在有限的時間裡,菅義偉如果拿不出日本民眾認可的政績,就只能給日本「一年首相」的行列裡再添新丁了。
上海市日本學會名譽會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吳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