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王珏老師始終認為和強調:
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式,老師的講授始終是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
正如史丹福大學的Shulman教授在PCK理論中提出的那樣:
教師應該具有將自己所掌握的學科知識,轉化為易於學生理解的表徵形式的知識。
PCK理論指出了絕大多數一線教師的感受:
知識的不同表達方式,會直接帶來造成不同的教學效果。
而「可視化」,作為一種非常有效的知識表徵方式,
恰當應用的話,會帶來教學效果的極大提升。
下文為學員 武漢 李莎老師的作業,
介紹了她使用可視化的方式講解英語介詞的意思,
提升教學效果的教學經歷。
————————————————————
在英語教學中,方位介詞的理解和使用,
語言表達不清楚的地方,
可以使用線條和圖形等可視化方式,來體現每個介詞的真正含義。
從抽象到具體,從直觀到微觀,從平面到空間,
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介詞的意義。
每個介詞的方位是空間性還是平面性,
是穿透性還是直跨性,
可視化讓教師除了「動口」講解外,
還能用自己的巧手來繪製知識的魅力。
以上可視化的方法,
解決了只用語言表述的殘缺和不足,繁瑣和沉悶,
效果非常顯著。
可視化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最佳魔法棒,
用我們動感的手揮一揮,
奇蹟就會出現。
也可以讓學生鍛鍊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的頭腦靈活度。
以下是我讓一位學生,針對in、on、to方位介詞的意思,
自行創作的關係圖:
與只用語言的方式相比,
可視化的表達方式,能更直觀地突顯了單詞的意義,
與單純教師講解這一知識相比,
學生自行創作示意圖,能大大加深學生自己的理解!
————————————————————
【王珏老師點評】
可視化為什麼能有效促進認知?
至少可以找到如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和理論支撐:
1、視覺是人類最強大的感官通道,處理能力極強、處理速度極快、也更容易記住
2、根據「雙重編碼理論」:腦對語義(語言)的理解,取決於「表象」信息
——其中又以「視覺表象」最為典型(請結合第一條理解)。
3、「可視化」,可充分調動腦的枕葉、頂葉兩大腦區,而這兩個腦區都具備自行對信息進行處理的「計算」能力
當然,枕葉、頂葉處理過的信息,最終都會匯總到「額葉」,進行總體的邏輯、推理、判斷。
可見,可視化,是與「邏輯思維能力」相對獨立、且顯著不同的一套思維系統。
——這是以往的理論中所沒有揭示出來的,
能被稱為「思維系統」,可見,「可視化」的能力是多麼強大!
如果不能善用的話,是多麼浪費人類祖先賦予每個人的「天賦」!
在語言講解(顳葉)、大腦思考(邏輯推理)的同時,
如果同時使用可視化的方法,就會調用全部腦區參與信息加工。
——大腦參與的越多、越深,學習效果越好,這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3條原理、理論,
正是「知識可視化」為什麼往往能發揮較好作用的內在原因。